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功能衰竭的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2例高龄AMI并发泵功能衰竭患者分为IABP组(28例)及对照组(34例),IABP组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照组单纯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及3个月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两组心功能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IABP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IABP组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28.6%;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64.7%,其中4例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8例术中死亡。结论AMI合并泵功能衰竭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12~72 h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ABP组52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IABP组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床旁应用IABP 3~5 d。两组均于10~14 d后行冠脉造影及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TIMI)和术后4周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IABP组PCI术前、术后TIMIⅢ级高于对照组,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于大面积STEMI患者择期行PCI,早期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因AMI并发CS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57例)、非高血压病组(4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再发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死亡、卒中及全因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组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33.3%比14.0%,P=0.027)、卒中史比例(24.6%比2.3%,P=0.002)均大于非高血压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高血压病组相比,高血压病组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卒中比例、全因死亡率及总MACCE发生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与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高血压病对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预后的影响不显著,但仍需对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监护,警惕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大面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尽早床旁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预后的观察。方法:选取发病12~72h的STEMI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IABP组72例,对照组78例,2组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IABP组同时床旁应用IABP。2组均于发病10~14d行冠脉造影,必要时行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术后4周心功能、IABP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PCI术前TIMI血流、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大面积STEMI患者择期行PCI,尽早床旁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改善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运重建策略对左主干病变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因左主干病变所致AMI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19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组(47例)和冠脉旁路移植(CABG)组(24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特点。自发病后进行随访,统计全因死亡率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保守治疗组年龄高于PCI组和CABG组(P<0.05)。PCI组患者血栓性病变比例和住院使用IABP的比例高于保守治疗组和CABG组(P<0.05)。CABG组患者GRACE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和PCI组(P<0.05)。PCI组及CAB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生存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PCI组与CAB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可见PCI(HR=0.335,95%CI:0.163~0.689)及CABG(HR=0.297,95%CI:0.123~0.717)较保守治疗,均可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PCI(HR=0.405,95%CI: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泵衰竭急诊介入中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87例合并严重泵衰竭甚或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将 2 1例 (2 4% )同时接受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设为IABP组 (A组 ) ,另 6 6例 (76 % )设为对照组 (B组 )。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住院期的临床疗效。结果 年龄、性别、发病初始至导管室时间、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具体梗死相关动脉 (IRA)及血管重建术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分级等指标 ,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心功能分级 (Killip分级 ) ,A组较B组严重 ;而住院期间 ,A组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事件较B组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高危AMI合并泵衰竭 ,尤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在行急诊介入时 ,IABP的辅助使用明显降低住院期死亡率 ,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其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将确诊的13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PCI手术,观察组实施IABP联合PCI手术。比较两组心肌酶谱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 Tn)I及c Tn T等心肌酶谱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察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3.8%、12.3%及15.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8%、38.5%及35.4%(P0.05)。结论 AMI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手术后,可明显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30 d病死率。方法:纳入2011-03-2018-04在赤峰市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STEMI合并CS患者184例,其中100例患者直接行PCI治疗(对照组),84例患者应用IABP联合PCI治疗(IABP组)。观察患者预后,并分析30 d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IABP组中,78例患者PCI成功,PCI成功率为92.86%;IABP置入成功率100%,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1%∶62.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应用时机、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上、吸烟、术前血钾异常、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是IABP辅助PCI治疗STEMI合并CS患者30 d病死的高危因素。结论:IABP可以降低STEMI合并CS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患者30 d病死率与PCI术后应用时机、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上、吸烟、术前血钾异常、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CK-MB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心肌损伤、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PCI术,观察组在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2组PCI术后12h CK-MB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术后12、24 h的cTnI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cTn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24、72 h的sICAM-1、sVCAM-1水平均比术前升高(均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30 d 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小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CI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对AMI患者的心肌损伤、内皮功能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冠状动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选择首次AMI患者192例,其中10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89例患者接受梗死相关动脉(IRA)直接PCI(PCI组),比较两组之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一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2.8%,PCI组再通率为97.8%,PCI组高于溶栓组;近期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溶栓组,(65.42±9.38)%和(56.75±10.82)%,P<0.001;溶栓组病死率、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期间补救PCI例数及择期PCI例数高于PCI组。一年后,溶栓组失访12例,PCI组失访8例。两组对比,PCI组LVEF高于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再次血管再通术例数PCI组均低于溶栓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CI可明显增加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更好地保护心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尿激酶原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直接进行PCI治疗,观察组先给予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后继续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心肌梗死面积,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TIMI血流分级、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梗死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24),观察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17.49%,χ~2=11.04,P=0.00)。结论 PCI联合尿激酶原治疗老年AMI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梗死血管堵塞情况、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强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IP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和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患者122例,分为对照组87例和IPO组35例。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不施加干预;IPO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1 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每一过程各30s,术后测定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观察ST段回落,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IPO组CK、CK-MB和丙二醛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O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术后ST段回落>50%者明显高于对照组(74.3%vs 54.0%,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O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PCI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PCI术,观察组在PCI球囊扩张狭窄血管后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对照组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MB、cTnI、sICAM-1、sVCAM-1及心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2h CK-MB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2h、24h的cTnI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2h的CK-M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h的cTn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72h的sICAM-1、sVCAM-1水平均比术前升高(P<0.05);术后24h、72h,观察组的sICAM-1、sVCAM-1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d两组LVEF均显著高于术前,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d观察组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观察组LVEDD、LVESD分别为(45.74±3.43)mm、(36.19±3.50)mm,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介入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损伤、内皮功能及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栓抽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罪犯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行PCI术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对照组(单纯PCI术,40例)与研究组(血栓抽吸联合PCI术,50例),比较2组临床治疗结果、罪犯血管血流变化及术后1周与术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2组罪犯血管血流0~2级所占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ST段回落良好所占比例为60.0%,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1周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随访远期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罪犯血管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心脏康复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PCI术的AMI病人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心脏康复模式干预,试验组则在传统心脏康复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新型优化心脏康复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内皮素-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优化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应用于AMI病人PCI术后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同时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本临床研究将将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35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n=69)和观察组(n=67),均于接诊后即刻PCI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急诊用药的治疗基础加服复方丹参滴丸。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CK-MB);比较两组PCI术前和治疗7天(d)时血清心肌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蛋白表达,并比较不同治疗对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统计临床疗效及心脏不良事件,籍此讨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AMI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7d时,ELISA检测显示观察组血清CaMKⅡ、cTnI和cTnT蛋白均明显低表达,CK和CK-MB明显降低,SOD升高,与PCI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O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监测显示观察组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未期内径(LVESD)降低,而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射血量(LASV)均较PCI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dp/dtmax、LVEDD和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dp/dtmax、LASV和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5.07%)高于对照组(75.36%),且住院期间死亡率(2.98%)和心律失常(7.2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显著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组各60例,对照组行溶栓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PCI组行PCI术,采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及SF-36 QOL评价量表对患者QOL进行评定,并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反复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情况。结果同一时间段,与对照组比较,PCI组MI-DAS、身体健康、心理健康、SF-36总分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组内与入院时比较,PCI组出院前一天、出院后1年MIDAS、身体健康、心理健康、SF-36总分均显著减低(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和PCI组生存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CI术可提高患者QOL,且生存率较高,可作为AMI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