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越来越多问题少年的出现,究其原因,似乎都与“溺爱”两个字挂上了钩。人人都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但“溺爱”本身发源于“爱”,任何一种爱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至于到最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施爱者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的。因此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每件事上,就很难完全做好。特别对很多老人来说,溺爱是难免的,不少家庭为此争端不断。对此,两代人各有各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们心中,他们可能从“小宝贝”变成“小魔怪”,再到“熊孩子、臭丫头”。这些变化都跟孩子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有关。从襁褓中的婴儿到青葱少年,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茁壮地成长,不仅仅是体格上的发育,还有心理和情感上的不断成熟。在我们心中,他们可能从“小宝贝”变成“小魔怪”,再到“熊孩子、臭丫头”。这些变化都跟孩子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3.
杨桂霞  刘影 《中国保健》2010,(6):145-146
近几年,在中小学开学期间,我们每到中午放学时分在各学校门前几乎都能看到“小饭桌”从业人员在举着小牌接孩子。他们大多是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和进城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利用便利条件办起了家庭式的“小饭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小饭桌”已由原来只提高中午就餐休息扩充为集体用餐、辅导功课、接送孩子等综合性托管场所,而且发展迅猛。就目前“小饭桌”的发展现状,我来浅谈一下如何加强对“小饭桌”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心智尚未被岁月扭曲,孩子身上保存着最宝贵的品质。六月是属于孩子的季节,让我们说说要向孩子学习的那些事儿。  相似文献   

5.
芮慧强 《家庭育儿》2011,(10):72-73
都是橘子惹的祸 4岁女孩阿金几天来手上和脸上的皮肤都有点发黄,后来妈妈又发现她全身也都呈现出橘黄色,像个“黄金”宝宝,连小朋友们都叫她“黄金宝”了,于是她赶紧带着阿金到医院检查。可是,各方面检查结果都很正常,怎么回事呢?医生问阿金最近吃了什么东西,阿金妈说,这孩子特别喜欢吃橘子,一次要吃四五个.而且每天晚饭时还要喝浓橘子汁、吃胡萝卜或南瓜等。医生听后断定阿金得了“高胡萝卜素血症”。  相似文献   

6.
《医药与保健》2008,(6):35-35
陈大夫: 前不久.我的孩子在中午吃饭时.猛然觉得肚子痛,痛得直叫唤。当我急忙将他背上到医院时,半路上.孩子的肚子痛竟奇迹般地好了。后来,孩子在家里又痛了几次.我便如法炮制,竟一次次都“背”好了。我不明白,孩子的肚子痛是怎么回事?为啥一“背”就好了?  相似文献   

7.
钟乐 《家庭医生》2010,(21):28-28
每个家长都免不了指责和批评孩子。即使是一个公认很不错的孩子,如果录下一天中父母和他的对话,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受到的指责和批评居然这么多,从早上开始的“你穿衣服怎么这么慢,你今天肯定会迟到”,到晚上的“怎么还没有洗脸刷牙,你是不是想明天又起不来”。  相似文献   

8.
小儿应防孤独症杨金郭某30得子,孩子起名叫“飞飞”、被一家人视为“掌上明珠”,飞飞也听话,不管是爷奶抱还是生人抱,从不哭闹,大家都夸飞飞是个乖孩子。可飞飞长到一岁多了,只能跟着爸爸妈妈学着叫“爸”、“妈”两个单音字,不会说其他话、爷奶却说:“孩子说话...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测查孩子“智商”的热潮。有的家长领着孩子到医院或到心理诊所测查,也有的整个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统一进行智商测查。孩子智力商数显示高的家长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而智力商数较低的孩子的家长则悲观失望,灰心丧气。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科学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家长忧心忡忡地领着孩子到门诊强烈要求鉴别是否是“假性近视”。诚然,重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正确的,但过分恐惧近视的心理是不必要的。这也和目前仍在流行的假性近视学说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孩子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相似文献   

12.
李志辉 《家庭医学》2008,(12):16-17
今年,轰轰烈烈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许多孩子的家长都捏了一把汗,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去做了肾病筛查,大部分的孩子虽然没有检查出肾结石,但暴露出的诸如尿路感染、肾炎等小问题却不在少数,看来关注孩子的肾脏健康还需要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那么家长要怎么保护孩子的小肾脏呢?  相似文献   

13.
陈志钧 《医药与保健》2005,13(12):14-14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忧心忡忡地领着孩子到门诊要求鉴别是不是“假性近视”。诚然,重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正确的,但过分恐惧近视的心理是不必要的。这也和目前仍在流行的假性近视学说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静听 《健康生活》2012,(3):59-59
我是某大学的一名的教授,有一对活泼可爱儿女。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有一套独特的理论,那就是不强迫、不给孩子做硬性规定,尊重孩子的意愿,一切都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为此我经常找老师求情,希望对孩子“放鸭子”,而在这种“无为而治”思想的教育下,两个孩子居然都非常优秀。  相似文献   

15.
孩子快一岁了,该到断奶的时候了,但小家伙总是含住奶头不放,这可让年轻的母亲犯愁了。怎样使孩子顺利断奶呢?有人建议母亲在乳头上涂些黑色药膏或抹些黄连、辣椒之类的东西,把孩子的“乳瘾”吓回去;还有人建议,让母亲离开孩子十天半个月,这样孩子吃不上奶,自然也就断了。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可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突然打击,可使他们稚嫩的身心遭到伤害,虽然不再吃奶,却无法割断孩子的“恋乳”心理,以致陷入“恋乳危机”之中。那么,究竟什么时间断奶为好,又该如何度’叶“恋乳危机”呢?  相似文献   

16.
2010年6月6日即将到来,“爱眼日”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说起来,爱眼日其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中包含着政府的担忧、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痛苦。现在,社会已经将眼疾这个可怕问题重视起来,有关部门和眼科专家反复强调,对于近视和眼部疾病“预防大于治疗”是最科学和有效的,人们都应该树立“天天都是爱眼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或逗耍时常用“奶味语言”(儿语),如“吃肉肉”、“吃饭饭”、“吃果果”或“坐车车”、“睡觉觉”等,以为这样说孩子容易听得懂、容易学。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干什么都是从头学起的,学什么都是同样从不懂到懂。也可以这样说,同样是难懂,又都同样容易懂,因此,何必让他们先学错误的词汇,浪费他们的精力呢?  相似文献   

18.
白文 《健康世界》2012,(1):92-94
每个孩子都像“探险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而家长呢,则像个尽职的管家,跟在后面说着一连串的“不”。别小看了这个“不”字,说得多了,孩子容易畏首畏尾,使感官认知等能力受到影响,或者愈发叛逆,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到底怎样说“不”,才能使孩子乐于接受呢?  相似文献   

19.
杨莉 《健康生活》2008,(4):19-19
康医生:作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调皮捣蛋”、“耍横”时,不能用手打孩子的“耳光”和打头、胸,以免发生意外,可以抽打获子的屁股,屁股肌肉厚实。不会出意外。但我那天听说,孩子的屁股也打不得。请问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20.
童真评定     
伯镛 《家庭育儿》2014,(11):1-1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但是您想过没有,这个标准也许不那么公平。 国外有个有趣的电视节目,妈妈骗孩子说:“你的万圣节糖果都被我吃光了。”结果绝大多数孩子都反应强烈,或吵闹或撒泼打滚,有的哭得一塌糊涂;唯有一两个孩子,怯怯地说:“没关系。”我们对这样的孩子竖起大拇指:这孩子真棒,对妈妈超有爱心!殊不知,这孩子“爱心”的背后承受了多大的内心压抑,童心泯灭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