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2)治疗前后患者的PT、APTT、血红蛋白(H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2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出血倾向明显,均有多种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APTT、PT显著延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1后疗效显著,预后良好.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为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1治疗有特效.对这类患者应该重视病史采集,并在治疗有效后仍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28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所有灭鼠药中毒患者出血倾向明显,经补充维生素K1后治疗后PT、APTT 、TT、Fib、INR、HDD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为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1治疗有特效.对这类患者应该重视病史采集,并在治疗有效后仍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杨旺  罗建明  林发全 《重庆医学》2016,(15):2092-2094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诊治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临床以全身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延长,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显著降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Ⅺ(FⅪ)和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不变.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凝血因子Ⅸ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凝血因子Ⅷ,Ⅺ,Ⅻ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治疗7d后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如患者有多部位反复出血表现,且PT、APTT明显延长,应高度怀疑灭鼠剂中毒的可能.灭鼠剂中毒患者需接受维生素K1长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对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救治方法、疗效情况。结果经维生素K1静脉滴注或联合输新鲜血浆治疗,30例痊愈,1例自动放弃,死于脑干出血;1例死于车祸而终止跟踪治疗。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既高效又安全,为特效解毒剂,要有足够量和疗程,对于病史隐匿者,出现不明原因出血,主张使用维生素K1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分析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8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患者PT、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基本正常。补充血浆及补充维生素K。后,疗效明显。结论这类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迅即使用维生素K1后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深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的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疗效和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临床特点以血尿、皮肤黏膜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多部位出血,经维生素K1治疗后24 h、3 d、7 d检测aPTT、P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3 d、7 d检测因子Ⅱ、Ⅶ、IX、X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剂量要足够、疗程较长。对于不明原因多部位的出血,并有PT、aPTT明显延长者,应考虑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抗凝血杀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抗凝血杀鼠药中毒导致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出凝血检测指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结果12例患者均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T)和国际标准比值(INR)均明显延长,给予维生素K。等治疗控制病情。结论化验PT、APTT、INR均明显增高的出血患者要警惕抗凝血杀鼠药中毒的可能,治疗主要为补充维生素K1,疗程要足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因、治疗方案及血液制品的应用.方法 分析21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病因,监测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维生素K的疗程.结果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是常见原因;维生素K1治疗1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即明显缩短(P<0.01),3~6小时PT、APTT完全纠正.结论 维生素K1治疗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起效快,无须补充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应用维生素K1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 这类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检测PT和APTT对于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应尽早给予患者维生素K1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巴曲抗栓酶与肝素治疗急性心梗过程中对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48例急性心梗患随机分成2组,巴曲抗栓酶组25例(男20例,女5例)用巴曲抗栓酶10BU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稀释后于2小时内点完。对照组23例(男19例,女4例)用肝素钙10000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以12-16滴/分的速度静点。每天1次,疗程3天。每天用药前及用药后4小时抽血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巴曲抗栓酶组显降低FIB,对PLT、PT、APTT及ACT影响不大。肝素组显延长PT、APTT及ACT,对FIB影响不明显。结论:巴曲抗栓酶能显降低FIB,使用方便、安全,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冷沉淀(CRYO)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联合和单独使用在大出血中疗效比较,探讨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联合应用。方法:对照组分别输注CRYO、PCC,观察组联合输注CRYO+PCC。测定两组输注前1h和输注后2~5h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APTT、TT、PT明显缩短,FIB显著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冷沉淀与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创伤性失血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单独输注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将51例蜂蜇伤患者分成轻(22例)、中(20例)、重(9例)度3组,将3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IL-8、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轻度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中毒组PT、APTF、TT、IL-8、vWF的水平较轻度中毒组明显升高(P〈0.01),重度中毒组的APTT、IL-8、vWF水平又较中度中毒组明显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 分析1例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CD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同时对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追踪并给予随访.结果 患儿入院时无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序贯治疗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有21例、23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序贯治疗,对治疗后凝血常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Ⅸ、FX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X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IVKA-Ⅱ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维生素K4治疗后3周T2时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疗法可有效治疗ADVKCF,对PIVKA-II及凝血常规、凝血因子进行监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的中国眼镜蛇毒蛋白酶(natrahagin)在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方法将不同浓 度的natrahagin分别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并与生理盐水对照。凝血仪上直接测定血浆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双缩脲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与对照 组比较,不同剂量natrahagin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PT、TT和APTT显著延长,效应呈浓度依赖性。剂量为0.1mg.kg·bw. 时,PT、TT和APTT分别为对照组的1.5、1.5和1.9倍;兔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至 对照组的33.3%。结论Natrahagin在体内具有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中国产蝮蛇毒中分离纯化电泳纯度的类狼疮抗凝蛋白,研究其对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及机制。方法:测定蝮蛇毒中类狼疮抗凝蛋白对新西兰白兔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的影响;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对大鼠静脉血栓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以及类狼疮抗凝蛋白的溶血性试验。结果:类狼疮抗凝蛋白能显著地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时间,明显地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溶血作用。结论:类狼疮抗凝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治疗肝衰竭时无肝素和肝素循环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2种抗凝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74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的肝衰竭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进行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根据抗凝方式不同分为无肝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