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衰宁(SSN)灌肠液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产生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以便从细胞生物学水平探讨肾衰宁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观察SSN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膜增殖和FN生成的影响。结果:SSN大鼠血清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产生FN,其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系膜细胞增殖和产生FN的抑制率也相应增加。结论:SSN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产生FN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SN灌肠液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FN产生是预防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DM慢性并发症 (DCC)。主要病理变化是肾脏高灌注、高滤过 ,肾小球基底膜 (GBM )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CM )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CM )积累 ,导致弥漫性和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D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考虑有多方面因素参与。近年来 ,对其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 ,大量的研究证实多元醇通路 (PP)激活、蛋白质非酶糖化、二酰甘油 -蛋白激酶C(DAG -PKC…  相似文献   

3.
中药肾衰宁对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肾衰宁(SSN)灌肠液对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素膜细胞增殖及产生白介素-8(IL-8)的影响;从细胞生物学水平探讨SSN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队法(ELISA),观察SSN大鼠血清对体系膜细胞增殖和产生IL-8,SSN大鼠因清对LPS刺激后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产生IL-8有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量效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Ph(+)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骨髓细胞是否存在β1整合素活化障碍,我们以10例正常及12例CML骨髓单个核细胞(NBMMNC及CMLBMMNC)为研究对象,用β1整合素活化抗体8A2和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活化剂,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上述细胞与可溶性纤连蛋白(FN)的结合能力及其β1整合素跨膜区9EG7表位的表达,并观察了ABL激酶抑制剂CGP57148B预处理对上述细胞β  相似文献   

5.
覃肇源  何兆钰 《新医学》1997,28(4):177-17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儿童肾小球疾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ASA)测定血清TNF-α。将38例肾小球疾病患儿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组、AGN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组及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组分别观察。结果:TNF-α参与肾小球疾病的发病,监测血清TNF-α水平有助于判定肾小球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伴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伴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3例伴不同程度MsPG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①MsPGN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水肿和尿蛋白多>1.5g/24h,血尿少见,贫血、低渗尿常见;②易发生肾功能不全(10例重度病变者中有3例);③对激素治疗抵抗(重度病变组9例经激素治疗者中有5例);④肾脏病理改变除系膜增殖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小球硬化等损害,其中节段硬化2例;⑤间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CD+4细胞、CD+8细胞均增加,以CD+8细胞为主,RT值<1。结论:MsPGN时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对激素治疗反应差,治疗上不应过分强调使用激素,应注意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层粘连蛋白(LN)是一种主要的结构糖蛋白。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从形态学上可分为肾小球、肾小管及球囊基膜和系膜基质。随年龄老化,肾小球可逐渐硬化。由于肾活检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限制,研究肾小球硬化仍以动物实验和尸体解剖为主。寻找较好的非损伤性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8.
急性肾小球肾炎血清Lpo、IgG、IgA、C_3测定意义杨麦贵,陈淀国(西京医院检验科,710032)汪金材,张竹映(中铁建筑总公司西安医院,710032)氧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反应,能使组织发生损伤,引起疾病。本文拟就急性肾小球肾炎(AGN)血清过...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病机制,选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早期激活及效应期的标志,γ干扰素(IFNγ)代表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代表Th2细胞因子,以酶联免疫分析(ELISA)为检测手段,观察照射、植物血凝素(PHA)、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甲基泼尼龙(MP)等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IL4生成的影响,为开展防治GVHD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1 细胞来源 健康成人外周…  相似文献   

10.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例经肾活检诊断的急性间质性肾炎除1例外均在临床用药之后出现症状。13例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多数病例有非选择性蛋白尿、低渗尿、溶菌酶尿和高IgG血症,仅5例同时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嗜酸粒细胞血症;1例肾小球病变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蓁为轻微病变和系膜增生;免疫酶标示肾小球系膜区和小管基底膜不同的免疫球蛋白沉积;13例肾功能不全患者肾间质CD4+、CD8+和HLA-DR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获得性单纯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PATP)的发病机制。方法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以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测定其CFUGM,CFUE和CFUMK。观察去除骨髓中T细胞和粘附细胞对CFUMK的影响。患者血清或IgG在培养前与正常或自身MNC孵育,检测对CFUMK的体液抑制作用。结果15例(53.6%)的发病由于CFUMK的内在缺陷。3例去T细胞,2例去单核巨噬细胞后,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明显增加。6例(21.4%)血清抑制CFUMK,此种抑制物来自IgG,选择性地针对巨核细胞。2例发病机制未定。结论巨核祖细胞的内在缺陷是APATP的主要发病机制。部分患者可因异常免疫引起。MKCSA生成的失代偿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中,首先测定了胎肝细胞抗原-1(FHCA-1)在小鼠低比重骨髓细胞(LDBMC)上的表达,并依据FHCA-1的表达和麦胚凝集素(WGA)亲和力将低比重骨髓细胞分成3个亚群:FHCA-1 ̄(high)WGA ̄-,FHCA-1 ̄(low)WGA ̄+和FHCA-1 ̄-WGA ̄+细胞。在抗FHCA-1抗体加补体处理后,FHCA-1 ̄(high)WGA ̄-细胞被清除。以此特性,分离纯化了低比重、分化抗原阴性、FHCA-1 ̄-细胞,该细胞群中WGA ̄+细胞占90%以上,且该细胞的第12天脾结节数为全骨髓细胞的95倍,表明该细胞为高度纯化的多能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心脑健对28例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1)其降脂作用在CRF组中以降胆固醇(CH)为主(P<0.05);在NS及GN 组以降甘油三酯(TG)为主(P<0.05);NS组有升高HDL作用(P<0.01);GN和CRF组降LDL效果明显(P<0.05)。(2)其血液流变学在NS、GN组Fbg明显降低(P<0.01,P<0.05);GN、CRF组血小板聚焦率下降(P<0.05);三组病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以肾小球内压增高和高滤过引起的肾单位进行性丧失为特征,自主调节能力的丧失导致肾小球暴露于全身血压是肾小球肥大和硬化发生的中心环节〔1〕。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肾脏生理和病理,其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  相似文献   

15.
尿NAG活性在肾脏疾病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NAG活性在肾脏疾病时的变化深圳市中医院检验科(518033)何金昌,刘心亮,黄涛肾病内科王孟庸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EC3、2、1、30)主要是来自肾脏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溶酶体。从1990年开始,我们将分光光度法改用RA...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中,首先测定了胎肝细胞抗原-1(FHCA-1)在小鼠低比重骨髓细胞(LDBMC)上的表达,并依据FHCA-1的表达和麦胚凝集素(WGA)亲和力将低比重骨髓细胞分成3个亚群:FHCA-1^highWGA^-,FHCA-1^lowWGA^+和FHCA-1^-WGA^+细胞。在抗FHCA-1抗体加补体处理后,FHCA-1^highWGA^-细胞被清除。以此特性,分离纯化了低比重、分化抗原阴性、FH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分析范可尼贫血互补群 D2(fanconi anemia complementation group D2,FANCD2)突变与卵巢上皮癌(epithelial ovar ian cancer,EOC)患者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4 月至 2019 年 4 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 184 例 EOC 患者为研究对象,取穿刺活检组织并提取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患者 FANCD2 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 FANCD2 基因突变与 EOC 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 FANCD2 突变 与 NACT 治疗4 周后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表明,FANCD2 基因突变率为42.39%。FANCD2 突 变型与野生型 EOC 患者的肿瘤病灶直径、ECOG 评分、分化程度和病理分型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 0.024, 0.037,<0.001,0.002)。FANCD2 突变型 EOC 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显著低于 FANCD2 野生型 EOC 患者 (66.67% vs 83.96%,χ2 = 7.506,P= 0.006)。184 例 EOC 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 65.22%,FANCD2 突变型 EOC 患者的 2 年生存 率显著低于 FANCD2 野生型(32.07% vs 42.31%,log rank χ2 = 4.152,P= 0.042)。Cox 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显示,分化程度和病 理分型是 FANCD2 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运用 Kaplan Meier 法对患者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 = 0.031)、肿瘤病理分型(P<0.001)、分化程度(P<0.001)、突变型 FANCD2 的表达(P= 0.042)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密切相关。Cox 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分型、分化程度和 FANCD2 突变是 EOC 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值分别为0.014, 0.035,0.036)。结论 FANCD2 基因突变与 EOC 患者 NACT 疗效相关,肿瘤病理分型、分化程度、FANCD2 突变是 EOC 患者预 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造血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进一步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阐明细胞免疫、造血细胞因子在再障患者中发生变化的基础与临床意义。方法:用单抗试剂盒,采用改良APAAP法及酶联免疫试剂盒,采用ELISA法对38例再障患者及20名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HLA-DR抗原表达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上清诱生G-CSF、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再障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减低、CD8细胞增高、CD4/CD8降低或倒置,HLA-DR抗原表达率增高。再障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G-CSF阳性率减低,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增高。相关分析发现G-CSF与CD4细胞及CD4/CD8呈正相关,而与IFNα呈负相关;IL-6与白细胞数及CD4细胞呈负相关;TNFα与CD8细胞呈正相关而与CD4/CD8呈负相关;IL-8与CD8细胞及HLA-DR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用12种抗体对2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3种MFH细胞PCNA,Vimentin均阳性,组织细胞样MFH细胞和少数纤维母细胞样MFH细胞并呈CD68(KP-1和PG-M1)阳性,除3例外,MFH细胞对肌源性标记,神经源性标记和上皮性标记均阴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PCNA阴性,CD68阳性,多顿氏巨细胞PCNA阴性,CD68,Mac387,lysozyme,a-AT呈不  相似文献   

20.
将模拟在4000m高原停留24小时的山羊2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高渗盐水治疗组(HS)和维生素C治疗组(VC)。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经股动脉放血至血压为5.33±0.67kPa(1kPa=7.5mmHg),并维持60分钟。分别经静脉注入0.9%NaCl、7.5%NaCl和维生素C,30分钟后,回输血液行容量复苏。结果:①HS组和VC组动物再灌注后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12小时存活率显著提高。②NS组失血后出现明显酸中毒并逐渐加重,由代偿转为失代偿,HS组和VC组再灌注后2小时酸中毒得到改善,pH恢复至平原正常范围。③NS组在休克期及再灌注后血浆溶酶体酸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显著升高,并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HS组和VC组再灌注后2小时血浆AP和βG活性趋于稳定,且HS组AP、βG活性及其增量ΔAP、ΔβG和VC组AP、ΔAP和ΔβG均显著低于NS组。相关分析显示,AP与βG活性及ΔAP与ΔβG均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提示:溶酶体膜稳定性增强、水解酶释放减少是7.5%NaCl、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高原失血性休克的细胞学基础。推测可能与改善酸中毒和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