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初步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7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9岁,体重13-68kg。室缺直接缝合66例,涤纶补片修补5例,同时行三尖辨成形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2例,室缺残余漏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时间2.5-5.6h,平均3.6h。体外循环时间62-152min,平均是97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6-52min,平均28min。术后患恢复顺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习,完全镜视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室间隔缺损两种补片方法的残余漏状况。方法:113例室间隔修补采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另80例室间隔采用涤纶布补片修补。结果:残余漏发生率:涤纶组6%(5/18),自体心包片组3.5%。结论:室间隔修补材料以自体心包片为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90年代初 ,随着内镜外科的发展 ,电视胸腔镜技术逐渐应用到心血管外科领域 ,如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心包开窗引流术等不需要体外循环的手术。 90年代中期 ,随着不开胸的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 ,电视胸腔镜辅助 ,胸壁小切口 ,房室缺修补 ,瓣膜替换等心内手术得以开展 ,而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 ,经胸壁打孔修补室间隔缺损 ,尚未见文献报道。 2 0 0 0 - 0 9我科在成功完成 7例右侧胸壁打孔 ,电视胸腔镜下房缺修补术的基础上 ,又成功实施室缺修补术2例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例 1:女 ,2 2岁 ,体重 4 6kg,发现心脏杂…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6.
2001年3月~2005年4月,我们对62例年龄10个月以下巨大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修补术,效果满意。现将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修补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后残余漏的手术疗效及预防VSD残余漏的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年内收治的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再次手术18例,均为先天性膜部VSD,首次手术中缺损直接缝合修补者4例(直径<1.0cm),1例术中停体外循环后发现右室表面震颤,立即再次修补,3例术后早期分别因血红蛋白尿、严重心脏杂音及心功能不良再次手术.首次手术中缺损采用补片修补(直径>1.0cm)14例术后晚期(>6个月)再次手术,除一例仅因心脏杂音外,其余均因有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及x线胸片示心影大、肺血多,ECG示左室肥厚等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示VSD残余分流明显.结果2例死亡,2例仍存在残余漏,14例痊愈.结论良好的术野显露、准确的手术操作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防止VSD修补后残余漏的主要因素.再次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手术的关键在于避免损伤性大出血及准确地修补残余漏. 相似文献
8.
电视胸腔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7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报告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6 7例的结果。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 ,行右侧胸壁打孔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 7例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31例 ,年龄 3~ 39岁 ,体重 13~ 6 8kg。室缺直接缝合 6 2例 ,涤纶补片修补 5例 ,同时行三尖瓣成形 5例。结果 :术中扩大切口 2例 ,室缺残余漏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手术时间 3 0~ 5 6h ,平均 3 1h。体外循环时间 6 2~ 15 2min ,平均 98min ;升主动脉阻闭时间 16~ 5 2min ,平均 2 8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可行的 ,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以往采用开胸、开心关闭室间隔缺损(VSD) ,术后损伤重、恢复慢,胸壁瘢痕影响美观。我院在多年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基础上,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开展了经导管VSD封堵术,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单纯VSD患者38例,男18例,女2 0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5 1岁。VSD 2 5~11 0mm ,平均4 6mm ,均为膜周型。31例为膜部;4例膜周流出道部(2例嵴下型和2例嵴内型) ;3例膜周流入道部(2例隔瓣后和1例隔瓣下) ;12例室间隔缺损伴膨胀瘤。有5例膨胀瘤存在两个破口,破口间距最大达5mm。2 .方法:以上VSD在介入治疗时均再次经…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们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 2 0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2~ 17岁 ,平均 6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后心慌气短就诊。体格检查示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 3~ 4级收缩期杂音 ,P2 亢进。心电图示正常 9例 ,左心室肥厚 6例 ,双室肥厚 5例。胸部 X线片示肺血流量增加 ,左或右心室增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2 0例患者均于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患者在手术台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12.
患儿女性,2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998年11月2日在我院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切开右心房,经三尖瓣口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部,缺损被三尖瓣隔瓣遮盖后,遗留4×4mm的分流口.带垫片褥式缝合一针闭合室间隔缺损.心脏自动复跳,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再次阻断主动脉,拆除原来缝线,垂直三尖瓣环切开三尖瓣隔瓣,暴露原发室间隔缺损,加垫片褥式缝合两针闭合室间隔缺损.心脏复跳后仍为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 (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可单独发生 ,也可以是法洛四联症 (TOF)、大动脉转位等复杂畸形的一部分。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手术技巧的提高 ,VSD修补术的死亡率目前已很低 ,但仍存在不少并发症 ,其中残余漏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残余漏可造成血液破坏、心功能衰竭、心内感染等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临床上对 VSD术后残余漏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及治疗。本文将国内外近年来对残余漏病因、预防、诊治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 残余漏的好发部位残余漏多发于三尖瓣前、隔瓣基底周围 ,这可能与该区域邻近主动脉瓣和传导束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病历摘要
患儿男,7个月,体质量4 kg。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5 d于2011年3月6日入院。根据查体及心脏超声结果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主动脉阻断时间24min,体外循环时间52 min。术后常规液体入量(50 ml/kg)时患儿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也随之减少,术后1 d患儿血压80/55 mmHg,24 h尿量200 ml。予多巴胺8μg/(kg·min)、肾上腺素0.1μg/(kg·min)静滴血压不升。加大每 相似文献
17.
经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近年来用于临床。近期,我们对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中远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6-01至2007-12我院22例VSD术后AI的外科治疗经验.主动脉瓣病变以穿孔为主,本组主动脉瓣置换13例,主动脉瓣成形9例.结果:22例患者中手术死亡1例.出院检查与术前比,心胸比率(0.52±0.04 vs 0.57±0.07,P<0.05)及左心室舒张末径[(46.7±5.8)mm vs(54.5±10.2)mm,P<0.05 ]均有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检查3例患者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手术损伤造成,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