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奕钧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3)
本文结合临床经验,讨论了《伤寒论》热痞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认为热痞的病机为热聚气窒、病在于胃;发热、二便、舌苔是辨证的重要依据;苦辛泄热开郁为热痞治疗大法;热痞与胃虚寒热互结之痞、热痞兼阳虚在辨治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证治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子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79,(1)
一、《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后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自唐宋迄今,中外学者从事《伤寒论》之研究不下四百余家,有以经解经阐明六经证治之奥义的;有从经络、从气化、从脏腑、从八纲论六经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永清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87,(1)
本文就《伤寒论》中的咳喘,进行了详细的证候分类和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咳喘的不同治疗方法。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发黄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德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4):3-4
发黄,亦即黄疽。《伤寒论》论及发黄虽十余条,但病因病机证治详尽,为后世治黄之法门。 1、湿热发黄 1.l 湿热两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刘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意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腹痛证治探析秦修成1侯华德21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2734002山东省费县探沂医院273400关键词伤寒论腹痛辨证论治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2.2R256.33腹痛一证,《伤寒论》中述及者有29条,载方14首。仲景通过实践,总结出多种... 相似文献
9.
浅谈《伤寒论》水饮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1水饮为病的成因水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气不化水,水停为饮。考《伤寒论》所载水饮病之成因不外以下3个方面。1.1误治即由外感病误治造成,如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乃发汗损伤心之阳气,致肾中之寒水欲冲逆向上;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乃吐下之后,脾胃阳气受损而… 相似文献
10.
李广龙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4,(2):95-99
《伤寒论》六经证治辑要李广龙《伤寒论》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他将有关多种外感热病的证候演变作了系统归纳,创立六经证治,严密而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联系,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成为历代学习中医和业医者的必读专书由于... 相似文献
11.
从《伤寒论》中发黄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基本理论出发,总结了《伤寒论》中发黄证治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2.
唐雅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3):12-13
以《伤寒论》为主,结合《金匮》中关于心悸的论述,从惊悸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张仲景论惊偏于风火烧针,伤阳损阴,使气血逆乱而为病;而心悸则偏重于过汗损阳、水饮内停及气虚血弱、使心脉失养而发病。其论治虽以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为正方,但又随证施治,总以审证求因平悸为大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血证的论述,根据有关条文,从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治禁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整理,浅析透表、攻下、疏达等治疗方法,管窥仲景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馥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0(6):54-55
《伤寒论》小便不利证治分析张馥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伤寒论》,@小便不利/中医药疗法仲景《伤寒论》(以下简称《论》)提及小便不利,小便难的条文计33条,约占总条文8.3%,对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雅琴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12-13
以《伤寒论》为主,结合《金匮》中关于心悸的论述,从惊悸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张仲景论惊偏于风火烧针,伤阳损阴,使气血逆乱而为病;而心悸则偏重于过汗损阳、水饮内停及气虚血弱、使心脉失养而发病.其论治虽以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为正方,但又随证施治,总以审证求因平悸为大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王义相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61-63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武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3)
本文对《伤寒论》二便证治和二便之间生理、病理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归纳、比较分析,以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方法,是一篇较好的作品,故愿推荐责刊发表,以资观摩。 相似文献
18.
李军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2):134-136
就《伤寒论》水气的涵义、致病特点、形成与发病、证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水气是一个病理概念,具有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的双重性,其本质是体内停蓄之水,其致病过程具有动而不居的特点;痰饮、水肿、湿痹皆是水气为患。水气的形成机制是阳虚,阳不制阴。治疗以“温药和之”为常法,振奋阳气以祛除水气;非尽以温药和之为变法,攻逐、清热、滋阴皆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分析<伤寒论>中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治特点,以期建立完整的<伤寒论>湿病体系,用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范仁忠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3)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