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报道较多,但分型的研究极少,本文重点研究分型及分型后的诊断、治疗。BPPV分为主观性BPPV(S-BPPV)和客观性BPPV(O-BPPV),两者的区别是主观性BPPV无眼球震颤(眼震)。目的比较S-BPPV和O-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上的不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8月诊治的202例BPPV患者。结果 S-BPPV眩晕发作的潜伏期为(4.38±2.10)s,持续时间(8.65±3.98)s,而O-BPPV组分别为(3.17±1.09)s和(15.12±4.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PV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88.8%,O-BPPV首次治疗成功率为8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复位手法次数S-BPPV组为(1.67±1.02)次,O-BPPV组为(2.98±1.0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S-BPPV与O-BPPV相比,眩晕发作潜伏期长但持续时间短,治疗循环数较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多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管受累的BPPV临床中并不少见,尤其以后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多见.通过管石复位治疗,多数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及耳鼻咽喉科门诊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其中约80%为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17%~20%,一般认为是由于脱落变性的耳石进入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刺激壶腹嵴而产生眩晕[1]。  相似文献   

4.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上半规管BPPV患者31例,并对所有患者采用管石复位法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Dix-Hallpike检查中,所有患者均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22例(70.97%)患者一侧诱发出眼震,其中17例眼震伴有扭转成分,5例眼震不伴扭转成分。其余9例(29.03%)患者双侧诱发出现眼震,眼震伴有扭转成分的7例,其中2例眼震扭转方向指向同一侧,4例眼震的扭转方向不固定,1例患者仅一侧出现扭转成分。另外2例患者眼震不伴扭转成分。受累侧别明确诊断的19例(61.29%),其中11例为左侧上半规管受累,8例为右侧上半规管受累。受累侧别未明确诊断的12例(38.71%)。所有患者中,11例(35.48%)患者同时合并后半规管受累。对所有患者采取管石复位法治疗,21例(67.74%)痊愈,29例(93.55%)有效、2例(6.45%)无效。其中首次治愈14例(45.16%),平均治愈次数为1.71次。随访期间5例复发。结论上半规管BPPV临床中少见。在变位检查中,眼震的扭转成分较弱,临床中不易观察。在部分单侧上半规管BPPV患者中,双侧检查均能诱发眼震。管石复位法是治疗上半规管BPPV简单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治疗(CanaIithrepositioningprocedure,CRP)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SC-BPPV)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5例PSC—BPPV患者在CRP前、后进行4种站立条件下的姿势稳定性测试,①坚硬平板、睁眼(T1);②坚硬平板、闭眼(T2);③海绵垫、睁眼(T3);④海绵垫、闭眼(T4)。以配对的25名正常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身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的平均晃动速度(swayvelocity,SV)为研究参数。结果①CRP前患者SV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加,T1时有显著性差异(f=2.442,P=0.022):T2NT4有极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3.529、5.799和4.312,P〈0.01);②CRP后除T1外(f=1.808,P=0.083),T2-T4时,患者身体晃动SV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2.487、2.248和2.897,P〈0.05):③CRP后患者姿势稳定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1gUT2时SV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分别为1.388和2.022,P〉0.05);T3和T4时SV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分别为1.488和2.327,P〈0.05)。结论CRP可提高PSC—BPPV患者姿势稳定性,但与正常人仍有一定差异,提示PSC.BPPV患者可结合CRPgl前庭康复治疗提高姿势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结石复位中耳石的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可以发生耳石的移位,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以及对治疗不佳者进行重新评价足发现耳石移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半规管损伤与异位耳石的关系及其损伤频率特征.方法 BPPV患者214例,包括后半规管管石症(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asis,PSC-Can) 107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asis,HSC-Can) 80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 27例;其中合并有其他疾病者190例(88.8%),无合并疾病者24例(11.2%).三组患者均完成高频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中频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HST)和低频冷热试验三项检查,以vHIT的增益值(vHIT gain,vHIT-G)、HST诱发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和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unilateral weakness,UW)为指标,分析三组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患者的三项试验结果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所有BPPV患者vHIT、HST及冷热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7.0%、24.3%和71.0%,相差比较明显,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和无合并疾病的两类BPPV患者上述三项试验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BPPV患者每一项试验(vHIT、HST及冷热试验)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BPPV患者各组内上述三项试验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三组冷热试验单侧异常者UW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0,P=0.383).结论 BPPV多存在与椭圆囊病变同源的半规管损伤,该损伤主要发生在低频区,异位耳石不是其损伤的主要原因;中频HST和高频vHIT不宜用作BPPV半规管损伤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结果 ,研究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BPPV患者1次CRP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为77.8%和11.1%,伴有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分别为27.8%和44.4%,有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分别为26.7%和40.0%,与特发性BPPV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的预后和梅尼埃病、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眩晕病中极为常见者 ,耳科及有关科室的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常误诊为梅尼埃病及颈性眩晕或被漏诊。近年来 ,对此病有一些新的观点及争论 ,故必须有所认识。1   定义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 ,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与眼震。偶或伴有飘浮或翻转感。由于征象是在头部在运动过程中出现 ,故称为变位性眩晕 ,而位置性眩晕是指新的头位引起的眼震与眩晕。2   激发头位床上坐起、躺卧、左右翻身 ,仰头、低头 ,弯腰、俯身、直腰 ,左右转头、头偏一侧。征象多发生于一种头位 ,但少数患者征象可发生一个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旨在协助临床医生提高精准诊治。方法以眩晕问卷形式收集2010年6月-2016年11月接诊1200例BPPV患者,分别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Semont复位法及Brandt-Daroff习服法,药物与心理辅助治疗。分析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结果 1200例BPPV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2;60-70岁年龄段发病多;症状仅表现为体位发作性眩晕,无基础病和合并症者多;诊断分型后半规管BPPV1012例(84.33%)、水平半规管BPPV162(13.50%)、上半规管BPPV0例(0.00%)、多个半规管BPPV26例(2.17%);耳石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首次复位有效率为88%。结论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特征,综合评估做出正确诊断,给予个性化治疗是有效治疗BPPV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的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的客观特征及机制.方法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33例,其中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HSC-Can) 179例,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54例.应用视频眼震图仪分别记录滚转试验诱发眼震,比较各个试验头位的眼震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在左侧、右侧转头位均可诱发出水平性眼震.HSC-Can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同,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潜伏期(-x±s,下同)为(1.922±1.501)s和(1.447±0.855)s,持续时间为(25.620±10.409)s和(22.110±10.931)s,强度为(56.441±33.168)°/s和(24.239±13.892)°/s,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15、15.219和4.070,P值均<0.01),其中眼震强度之比约为2∶1.HSC-Cup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反,向健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明显大于向患侧转头,其强度之比约为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1);而向健侧和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670,P=0.101).HSC-Can滚转试验中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强度均大于HSC-Cup向健侧转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4和0.305,P值均>0.05).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向左右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均遵循Ewald定律,强弱之比约为2∶1;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等眼震图参数可作为BPPV的客观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canal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HC-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2000年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9例H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全面采集病史,行纯音听阈测试和耳神经学检查,常规施行仰卧侧头位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并按Barbecue翻滚法行耳石复位治疗。结果本病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为特征,常见诱发体位为床上翻身(9/9例)和转头(5/9例)。仰卧侧头位试验可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无潜伏期和疲劳性。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全部患者症状立刻消失,随访4~15个月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验结果,可明确区分水平半规管性和后半规管性BPPV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Barbecue翻滚是治疗HC-BPPV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39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25.7%(239/931).平卧侧头试验见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97例,眼震的平均潜伏期为(0.88±0.72)s,持续时间(26.36±19.71)s;水平离地性眼震者42例,平均潜伏期(2.69±1.83)s,持续时间(53.48±43.12)s;其中39例眼震表现为水平略带扭转向上而非纯水平,占16.3%(39/239).离地组眼震潜伏期明显长于向地组(t=-6.33,P<0.001),眼震持续时间亦明显长于向地组(t=-3.99,P<0.00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予以Barbecue翻滚法治疗,192例经(1.6±0.8)个循环复位成功;水平离地性眼震者经左右侧头训练后,40例眼震转化为向地性,经(1.9±0.8)个循环后复位成功.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占同期BPPV的比例较预期高.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可直接给予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离地性眼震患者应先行左右侧头训练,再给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明确诊断BPPV的患者90例,详细记录病史、伴随症状、既往史,进行耳科常规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和前庭功能检查,使用视频眼震图观察记录视动功能试验、冷热试验、水平滚转试验、变位试验等,计算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结果①患者平均年龄(52.48±15.43)岁,男女比例为1∶2.1;耳鼻咽喉科首诊36例(40.0%)、神经内科首诊31例(34.4%)。②后半规管BPPV 51例(56.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20.0%),上半规管BPPV 20例(22.2%),混合型BPPV 1例(1.1%)。③行前庭功能检查78例患者中有52例(66.7%)出现CP,当病史≤2周、2周〈病史≤1个月、1个月〈病史≤6个月、6个月〈病史≤5年、病史〉5年,CP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5%、75.0%、84.2%、62.5%,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7例单侧BPPV患者中,患侧CP25例(32.5%),健侧CP11例(14.3%),双侧CP15例(19.5%)。④行纯音听力测试,67例BPPV患者(68耳)中有21例(21耳,30.9%)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结论 BPPV是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和感音神经性聋,临床上应重视对BPPV患者前庭功能和听功能评价,以明确相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C-BPPV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耳石复位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①在Dix-Hallpike检查中,16例患者都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其中11例双侧出现眼震,5例单侧出现眼震。②13例患者能明确受累侧别,其中5例为左侧AC受累,8例为右侧AC受累;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③对13例受累侧别明确的患者采取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5例痊愈,4例有效、4例无效;对4例无效患者再行Semont方法治疗,其中2例有效,2例仍无效。对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的患者采用Yacovino方法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C-BPPV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耳石复位法疗效明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