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取糖尿病肾病(DN)的证候要素,研究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并统计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提取80例符合DN诊断标准的病例证候要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气虚证(25.6%)阴虚证(14.7%)阳虚证(22.1%)湿浊证(22.4%)血瘀证(15.2%),其证型中主证气阴两虚证17例,脾肾气虚证12例,脾肾阳虚证51例为主,兼证:湿浊证42例,血瘀证28例。结论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候主证由气阴两虚证向脾肾气虚证再由脾肾阳虚证进行演变,同时兼证中水湿向湿浊再由浊毒进行演变,其与主证的变化相关。其中气阴两虚证好转率为82.3%,脾肾气虚证好转率为33.3%,脾肾阳虚证好转率为23.5%,提示:随着DN疾病的发展,中医病机由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损及阳至脾肾阳虚证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中脾肾阳虚证预后最差,29.2%的患者转入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4.
陈盼  许陵冬  陈继红 《河南中医》2019,39(5):735-73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非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00例老年CKD非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统计,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CKD分期的关系,并归纳兼证分布情况。结果:老年CKD证型分布:脾肾气虚证32例(32%),肝肾阴虚证10例(10%),脾肾阳虚证33例(33%),气阴两虚证20例(20%),阴阳两虚证5例(占5%)。年龄:60~69岁以脾肾气虚证多见,70岁以上以脾肾阳虚证多见。老年CKD2-4期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证多见,CKD5期患者本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老年CKD患者兼证以湿浊证、瘀血证为多见。结论:老年CKD患者中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兼证以湿浊证、瘀血证多见,且瘀血证与其他兼证同时出现。老年慢性肾脏病单纯本虚证少见,本虚标实证多见,治疗当以固护脾肾之阳为重,同时还需加用活血和络泄浊之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长春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透析中心规律性血液透析病人,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询问、核查以及收录,根据结果完成《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的各项内容。结果 39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阴阳两虚患者占比最多(33.41%),其次是气阴两虚患者(24.23%)与脾肾阳虚患者(18.62%)。患者中患有肝肾阴虚以及脾肾气虚在数量上比较接近,且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在标实兼证的患者里,血瘀证最为常见,湿热证排在次位,然后是水气证以及风动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或是肝肾阴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属于合并血瘀证的患者占多数;气阴两虚以及阴阳两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兼夹湿热,除此之外存在血瘀证患者占多数;风动证以及水气证只出现在患有肝肾阴虚、气阴不足或阴阳两虚的患者群体里。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阴阳两虚证兼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探索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自制问卷调查收集450例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相关资料,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找出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兼证有外感、血瘀、湿热、湿浊。与气阴两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证白细胞计数及Na+浓度降低,PLT计数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尿WBC计数降低(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间接胆红素降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血糖降低(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李夏玉  李恒  贺学林  程军  范永升  陈江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899-1900,193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按CAN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及慢性肾脏病(CKD)分期标准,选择CAN及CKDⅡ~Ⅴ期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CAN患者肺肾气虚证分期以Ⅱ~Ⅲ期为主,脾肾阳虚证82.1%的患者为CKDⅣ~Ⅴ期,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CKD分期以Ⅲ~Ⅳ期为主。CAN患者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肺肾气虚证,eGFR水平显著低于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SC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其他3型,eGF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型。78.6%(66例)患者兼血瘀证,CKDⅡ、Ⅲ、Ⅳ、Ⅴ期患者中兼血瘀证分别为50%、70%、88%及90.5%。85.7%(72例)患者兼湿阻证,水湿证患者CKD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湿热证患者以CKDⅢ~Ⅴ期为主,湿浊证患者以CKDⅣ~Ⅴ期为主。结论 CAN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移植肾功能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蒋晓松  郭莉 《新中医》2009,(4):34-36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变化?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对梗阻性肾病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样本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建立信息数据库,进行聚类统计分析。结果:梗阻性肾病术前分为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脾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肝骨阴虚型6大证型,术后则分为气阴两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气阴两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睥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6大证型。结论:脾肾阳虚兼血瘀、脾肾气虚兼血瘀型和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型的病人多数延续术前的证候:术后呈现气阴两虚的病例明显增加,术前表现为肝肾阴虚和湿热蕴结型的病人,术后也有很多转为气阴两虚型。术前脾肾气虚兼湿热型病人很多转为术后的脾肾气虚兼湿浊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