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长期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在下述三种情况即:①停用磺脲类药物后,②每日1次服药法(OD),③每日3次服药法(TD),对一次标准饮食和一次试验用磺脲类药物血糖、胰岛素、C肽的反应。方法选择 NIDDM 患者14例,年龄35~75岁,基础代谢指数(BMI)20~30kg/M~2,肝、肾功能正常,仅使用饮食控制和磺脲类治疗。停用药物2周后测基础值,然后随机将受试者分为优降糖(GP)治疗组和吡磺环已脲(GB)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英]/Heller sR…//Diabetes Care.-1999.22.-1607~1611 评价了1型糖尿病(DM)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中,应用胰岛素Lispro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的作用。 对象及方法随机选取165例1型糖尿病患者,有2 a以上病史,使用基础治疗至少3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8%,同时愿意更严格地控制血糖(有活动视网膜病变,明显的糖尿病肾病或近12个月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的患者除外)。 病人先进入两个月的观察期,在此期间,三餐前用常规短效胰岛素,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为餐前4~7 mmol/L,餐后7~10 mmol/L,同时病人记录自己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和次数。另外,病人每隔两周收集一天7次血糖标本送实验室检测。血糖水平在控制范围内的次数<70%或HbA1c>8%的病人不被纳入分组。两月后合适的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用交叉试验,一组先用胰岛素Lispro4个月,再用常规胰岛素4个月,另一组则相反。记录病人低血糖发作的次数和程度,且每月检测一天七个时间点的血糖。 结果治疗一阶段低血糖的发生率用胰岛素Lis-pro比用常规胰岛素低(1 156次对775次),且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次数减少(181次对52次,P=0.01),二阶段用胰岛素Lispro与用常规胰岛素低血糖的发生率为883次对702次。用常规胰岛素与用胰岛素Lispro的HbA1c水平分别为:一阶段开始为6.4%±0.9%对6.2%±1.1%,结束时为6.2%±0.8%对6.0%±0.9%;二阶段开始为6.0%±0.9%对6.2%±0.8%,结束时为6.4%±1.1%对6.4%±1.1%。用胰岛素Lispro的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的血糖都比用常规胰岛素的病人低[分别为(7.4±0.5)对(8.5±0.4)mmol/L,P=0.048;6.6±0.3对(7.2±0.3)mmol/L,P=0.043],但睡前却高[(8.1±0.5)对(7.5±0.4)mmol/L,P=0.03]。用常规胰岛素的病人体重增加[从(73.5±10.1)至(75.5±10.2)],而用胰岛素Lispro不增加。两组病人在研究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中效和短效胰岛素的用量都无明显变化 结论本试验显示达到同样良好血糖控制同时,用胰岛素Lispro比用常规胰岛素减少了低血糖的发作(12:00~6:00pm),特别是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发作和严重低血糖的发作。 (苏白海摘 魏松全校)  相似文献   

3.
将绝经后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组均为8例,两组年龄及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16例病人均除外其他骨质代谢疾病及药物影响因素。1.用药方法:第1周每日1次肌注降钙素(Miacalcic)50单位,第2周改为每周3次肌注,第3周改为每周1次,共治疗3个月;除高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磺脲类药物用至足量后血糖控制不佳而改用胰岛素疗法后续用格列美脲的作用。方法 80例口服足量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先均改用格列美脲(3 mg,1次/d)8周,如血糖仍不达标者再改用胰岛素疗法(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 U,2次/d)。随机分为续用格列美脲组和不续用格列美脲组,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等变化。结果治疗28周及48周时,两组FPG、2hPG均较用胰岛素前明显下降。从第8周到28周,续用格列美脲组HbA1c从(9.2±1.1)%降至(7.9±1.0)%,并于48周进一步降至(7.1±0.6)%,不续用格列美脲组HbA1c从(9.1±1.0)%降至(8.3±0.9)%,但48周时HbA1c为(8.4±1.1)%。结束观察时续用格列美脲组日用胰岛素量比不续用格列美脲组少,分别为(0.21±0.12)U/(kg·d)和(0.34±0.13)U/(kg·d)。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续用格列美脲组9例,不续用格列美脲组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在改为胰岛素治疗时,续用格列美脲药物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更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5.
40例T2DM随机分为甘精组和预混组,两组均口服二甲双胍500mg,每日2次。甘精组每日注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1次,预混组每日注射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1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及C肽分泌改善(P<0.01),甘精组晨8时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减少(P<0.01),并且体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T2DM患者在斋月中使用甘精胰岛素可以有效降低血糖,使血糖更好的达标,对体重影响小,尤其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张照潼  张允忠 《山东医药》2012,52(25):65-66
目的探讨胰岛素每日两次治疗与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56例LAD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8例,A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每日两次胰岛素治疗,治疗3年测定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空腹C肽(FCP)。结果治疗3年两组完成随访观察各24例,其FBG、2hPG、HbA1C、F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胰岛素每日两次注射治疗与强化治疗LADA患者具有相同的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但胰岛素每日两次注射方法简便,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对糖尿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包括4周的导人期和12周的治疗期.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共人选糖尿病患者484例(1型34例,2型450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5%~11.0%,之前已接受连续3个月的胰岛素治疗.按3:1随机给予谷赖胰岛素(363例)或赖脯胰岛素(121例)每日3次联合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HbA1c、血糖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组间数据比较采用ANOVA方法.结果 治疗12周后,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组HbA1c分别由8.7%±1.2%降至7.9%±1.0%及由8.8%±1.2%降至7.9%±1.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 12.55、-8.88,均P<0.05).两组空腹血糖(FPG)分别由(8.6±2.8)mmol/L降至(7.7±2.5)mmol/L及由(8.6±2.5) mmol/L降至(7.8±2.2)mmol/L(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6.55、-2.98,均P<0.05).谷赖胰岛素组标准餐后2h血糖(2 h PPG)由(10.6±3.8) mmol/L降至( 10.2±3.7) mmol/L(t=-2.07,P<0.05);赖脯胰岛素组2 h PPG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 10.9±4.0)mmol/L降至(10.4±3.5) mmol/L,t=-1.37,P>0.05].治疗12周期间,谷赖胰岛素组和赖脯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9% (123/363)和34.7% (42/121).治疗前后谷赖胰岛素组和赖脯胰岛素组治疗满意度总评分分别由29±5升至31±5及由29±5升至31±4(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 =6.81、4.21,均P<0.05).结论 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满意度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口服降糖药物(OADs)治疗失效的T2DM患者起始加用每日一次地特胰岛素治疗后FPG达标人群的临床特征。方法 SOLVE~(TM)是一项为期24周、多国、开放、非随机的观察性研究,本分析基于SOLVE~(TM)的中国数据,分为FPG达标组(7.0 mmol/L)和FPG未达标组(≥7.0 mmol/L),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及加用每日一次地特胰岛素治疗24周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FPG达标组(n=1794)和FPG未达标组(n=1073)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相似;FPG达标组糖尿病病程较短,基线时HbA_1c和FPG水平较低,且使用两种以上OADs的患者比例较低。治疗24周后,两组均无重度低血糖发生,轻度低血糖发生率和夜间轻度低血糖发生率相似;与FPG未达标组比较,FPG达标组胰岛素剂量和BMI均较低。结论 OADs治疗失效,且FPG未达标的T2DM患者及时起始每日一次地特胰岛素治疗有助于实现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炎性因子水平、调控因子活性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4年2月1日—2015年2月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09例。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病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4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对照组每日一次给予注射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一次口服10丸,每日3次。治疗时间为两个疗程,1个疗程为4周。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因子活性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结果在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治疗效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间,治疗组的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治疗方案选用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调节因子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控制良好、症状明显改善,减少冠心病急性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0.
单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治疗3个月,然后停止胰岛素治疗,恢复原口服治疗方案,共观察6个月。结果甘精胰岛素组的HbAIC和餐后血糖低于NPH组[治疗3个月(6.1±0.5)%vs(6.9±0.8)%和(7.2±2.1)mmol/L vs(9.3±3.1)mmol/L,治疗6个月(6.6±0.7)%vs(7.4±1.1)%和(8.8±2.8)mmol/Lvs(10.3±3.1) mmoL/L,P<0.01或P<0.05],两指标的下降值甘精胰岛素组大于NPH组[治疗3个月(4.0±0.7)%vs (3.7±0.6)%和(7.1 4-2.0)mmol/Lvs(5.9±1.8)mmol/L,治疗6个月(3.5±0.5)%vs(3.2±0.3)%和(5.5±1.4)mmol/Lvs(4.9±1.3)mmol/L,P<0.01或P<0.05],提示使用甘精胰岛素可以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比NPH更加全面而有效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改善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代文)及卡托普利(开博通)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ISR)的影响。方法将54例伴有空腹胰岛素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治疗组(Ⅴ组)26例,每日服缬沙坦1次,80~160mg;卡托普利治疗组(C组)28例,每日服卡托普利2次,每次25~50mg。疗程为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治疗前后比较,并设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降压作用相似,治疗前各组空腹血糖无显著差异,两组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以上指标显著改善(P<0.05),但均未达正常(P<0.05)。结论缬沙坦和卡托普利都能改善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但短期治疗不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每日1次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甘精胰岛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多中心的平行对照法,纳入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且未长期使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随机接受每日晚餐前1次BIAsp30或每日睡前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及格列美脲治疗24周后评价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BIAsp30组210例,甘精胰岛素组212例.治疗结束时,BIAsp30组和甘精胰岛素组HbA1c分别较基线值下降-0.75%和-0.66%(BIAsp30组一甘精胰岛素组=0.08%,95% CI:-0.23~0.07).BIAsp30组晚餐后和睡前血糖水平低于甘精胰岛素组(P<0.01),而晚餐前血糖水平则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1).BIAsp30组餐后血糖增量均值变化及晚餐后血糖增量的变化优于甘精胰岛素组.两组间低血糖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以HbA1c作为有效性指标,每日注射1次BI-Asp30作为中国T2DM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方案不劣于每日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及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王远征  曲琨 《山东医药》2012,52(21):73-7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R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6例初诊、未使用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18例、精蛋白人胰岛素(NPH)组18例,每日22:00分别皮下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或NPH,每日3餐前均注射诺和灵R,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3:00血糖、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PCP)及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 h PG、3:00血糖均明显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甘精胰岛素组血糖达标率为83.3%、NPH组为5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6%、NPH组为2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R短期强化治疗初发T2DM不但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效果,还可改善胰岛功能,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期门诊与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病人86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与缬沙坦组,在给予饮食控制与适量运动基础上,每次4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每次8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8周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PG)、空腹胰岛素(Fins)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并观察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BP、S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DBP和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 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缬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 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FPG、2 h 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且两种药物在降血压方面效用相当;替米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显著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CSⅡ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MDI组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周后,两组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PG 2 h)、空腹血清C-肽(C-P)、餐后2 h血清C-肽(C-P 2 h)、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组治疗(4.19±1.14)d后血糖达标,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40.26±8.15)IU;MDI组分别为(5.08±1.43)d、(50.04±7.06)IU,两组比较,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后两组FBG、PG 2 h、HbA1C均下降(P均<0.01),空腹血清C-P、C-P 2 h均升高(P均<0.0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CSⅡ组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1%、35.5%,低于MDI组的38.7%、61.3%(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两组BMI均升高(P均<0.05)。出院6月后CSⅡ组未服口服降糖药物仅靠严格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达标者占45.2%,高于MDI组的19.4%(P<0.05)。结论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相比,短期应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T2DM,能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沙坦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安慰剂洗脱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氯沙坦钾,每日50mg,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每日2次。疗程为8周。在2周洗脱期末及8周末空腹抽静脉血,测定hs–CRP、血糖、胰岛素水平,用HOMA-I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治疗前后hs–CRP、空腹胰岛素、HOMA–IR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氯沙坦组治疗后血清hs-CRP、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hs-CRP、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治疗前后hs-CRP、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变化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沙坦钾有效控制血压,降低hs-CRP水平,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5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04例呼吸道感染患。分为两组(每组52例)。治疗组用阿奇霉素500mg。静脉滴。每日一次,5~7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乳糖酸红霉素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2次,5~7日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61.5%、有效率96.1%及细菌清除率90.3%。均显高于对照组(28.8%。75.0%,75.0%)。试验组不良反应率15.3%。显低于对照组(32.6%)。结论 阿奇霉素是治疗院外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牛磺酸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05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人,随机分为黄连素组、二甲双胍组、联合组,各35例,黄连素组给予黄连素片0.5g,每日3次。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片0.5g,每日3次,饭前口服。联合组在黄连素组基础上加用牛磺酸片1.2g,每日3次,饭前口服。3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观察3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BMI、FPG、HbA1c、TC、LDL-C、TG、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HOMR-IR、TG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HDL-C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素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17.14%),二甲双胍组出现不良反应10例(28.57%),联合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2.86%),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黄连素组、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牛磺酸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TG,提高HDL-C,不良反应少,更易被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短期内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与预混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血糖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60例因血糖控制不佳初次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组(甘精组)和预混胰岛素组(预混组),分别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联合餐前口服降糖药以及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治疗.开始治疗2 w后,采用动态血监测测系统(CGMS)观察血糖波动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全天指血血糖并与人院时比较,记录患者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组时一般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2 w后CGMS监测两组平均血糖(MBG),高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无明显差别,甘精组血糖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低于预混组;甘精组胰岛素使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预混组(均P<0.05).结论 与预混胰岛素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相当,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托拉塞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托拉塞米 (torasemide)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门诊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坐位舒张压 (DBP) 95mmHg~ 1 1 5mmHg) ,以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 ,经 1~ 2周药物洗脱期后 ,随机分入托拉塞米组或吲哒帕胺缓释片剂 (indapamide)组 ,分别服用托拉塞米 5mg每日一次或吲哒帕胺缓释片剂2 5mg每日一次。治疗 4周末坐位DBP <90mmHg者结束试验 ;坐位DBP≥ 90mmHg者剂量分别加倍至托拉塞米1 0mg每日一次或吲哒帕胺缓释片剂 5mg每日一次 ,继续服用 4周。于洗脱期末及治疗 2、4、6、8周测量诊室血压、心率并记录症状、体征 ;治疗期前、治疗第 2周及试验结束时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共 1 30例合格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入随机分组 ,1 1 8例完成试验 ,其中托拉塞米组 56例 (4周结束者 30例 ,8周结束者 2 6例 ) ,吲哒帕胺缓释片剂组 62例 (4周结束者 41例 ,8结束者周 2 1例 )。服药 4周后 ,总有效率托拉塞米组 67 86 % (38/ 56例 ) ,吲哒帕胺缓释片剂组 72 58% (45/ 62例 ) ;治疗 8周后 ,加量者总有效率托拉塞米组 34 62 % (9/ 2 6例 ) ,吲哒帕胺缓释片剂组61 90 % (1 3/ 2 1例 ) ,组间比较均无差异 (P =1 0 0 ,P =0 67)。两组药后 2、4、6、8周坐位舒张压的下降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