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CEAmRNA为靶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χ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术对大肠癌血行扩散的影响。方法 对 2 3例行根治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患者 ,分别于肿瘤切除前后采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巢式RT PCR方法检测血中CEAmRNA表达情况。同时取该患者的肿瘤组织作阳性对照 ,以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阴性对照。结果 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 4.8%和 69.6% (P =0 .0 4)。 91.3 % ( 2 1/ 2 3 )的病例肿瘤组织CEAmRNA表达呈阳性。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EAmRNA均为阴性。结论 手术操作可促进大肠癌肿瘤细胞的血行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l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x^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 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HNP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estedRT-PCR法检测外周血CEAmRNA、ELISA法检测血清HNP1-3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外周血CEAmRNA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34%、5%,术前组和术后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44),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2);CEAmRNA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外周血CEAmRNA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5%。大肠癌患者术前组血清HNP1-3浓度中位数为20.33ng/ml,正常对照组7.69ng/ml,术后组14.35ng/ml;术前组、术后组血清HN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5);并且血清HNP1-3水平也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HNP1-3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2%、95%。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与血清HNP1-3的敏感性(72%)及特异性(10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NP1-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HNP1-3水平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思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4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EAmRNA表达情况。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水平。以胃腺癌细胞株SGC—7如l作为阳性对照,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42例胃癌患者CEAmRNA阳性率为45.2%(19/42),其中25例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肿瘤切除术后血CEA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56.0%V.s28.0%,P=0.039)。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与肝转移相关,但与血清CEA值、肿瘤部位、UICC分期及分化程度无关。胃腺癌细胞株SGC—790l中CEAmRNA均呈阳性表达;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EAmRNA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道播散的标志,对判断其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手术中应采用“不接触技术”以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腹膜腔微转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施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5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RT-PCR方法检测CK-20mRNA和CEAmRNA表达;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病理学分析.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和CEAmRNA表达率分别为45.6%(41/90)和54.4%(49/90),两者联合检测表达的阳性率为64.4%(58/90);腹膜腔CK-20mRNA和CEA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1%(46/90)和58.9%(53/90),两者联合检测表达的阳性率为68.9%(62/90);上述指标均随肿瘤的浸润深度、PS因素的递进,以及淋巴结及肝脏转移而增高(P<0.05);在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标本中均未检出CK-20mRNA和CEAmRNA的表达.(2)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和(或)CEA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同一指标在外周血中的表达相比无差异;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中CEAmRNA的表达与CK-20mRNA表达相比也无差异.结论 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腹膜腔CK-20mRNA和CEAmRNA的表达,有助于筛选亚临床转移和预测病理分期;两者的联合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联合检测端粒酶和CK20诊断大肠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初步探讨它们在检测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法,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CK20的表达。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检测相应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52例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按不同时间段分别为61·9%与57·7%(术前),69·1%与72·1%(术后24h),34·6%与30·9%(术后早期化疗结束后)。两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Duke’s分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端粒酶和CK20均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监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CEAmRNA,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28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作定量检测.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为PR的病例,其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荧光定量数据数量级变化均数为2.5108,有降低趋势;S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0.1476,变化不大;P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1.8424,有升高趋势.临床疗效不同的患者其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变化不同(F=85.30,P<0.01).结论 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临床疗效评价分级有相关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成为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巢式RT-PCR检胃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癌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 2 0mRNA及CEAmRNA的异常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 5 2例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K 2 0mRNA及CEAmRNA的表达。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 2 0mRNA、CEA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2 .3 % (2 2 /5 2 )及 5 1.9% (2 7/5 2 ) ,CK 2 0mRNA和CEAmRNA两者中至少 1个基因为阳性的表达率为 63 .5 % (3 3 /5 2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 2 0mRNA表达与胃癌的远处转移有关 ,CEAmRNA表达、CK 2 0mRNA和CEAmRNA都表达、CK 2 0mR NA和CEAmRNA两者中至少 1个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 (P <0 .0 5 )。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CK 2 0和CEA的RT PCR检测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联合检测CK 2 0mRNA和CEAmRNA可增加外周血循环癌细胞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CK20m RNA在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现军  马恒  侯文红  僧国珍  僧靖静 《癌症》2001,20(11):1301-1304
目的:以CK20mRNA作为靶产物,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癌细胞即微转移。并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和4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20例大肠癌新鲜组织标本中CK20mRNA的表达。结果: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扩增出370bp的条带。结肠腺癌HT-29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亦扩增出370bp的条带,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全组47例大肠癌病人,19例外周血中表达CK20mRNA,总阳性率为40.4%(19/47),CK20mRNA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最大直径,肝转移有关,结论:CK20mRNA可作为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微转移的良好指标;外周血中CK20mRNA的检测有助于识别出具有复发或远处转移倾向的高危大肠癌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22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结果:在良性肿瘤组及正常人组中,CEA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4%和61%,二者联合检测阳性(至少一项阳性)率为72%,较单项阳性率高(P〉0.05)。二者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微转移检出率,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Ⅲ期21.4%(3/14),Ⅰ、Ⅱ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结果:70例大肠癌患者中有30例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2.9%,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ukesC和Dukes D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高于Dukes A期大肠癌患者(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比手术前的阳性表达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阳性表达同肿瘤的分期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作为大肠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20例健康人、20例大肠腺瘤疾病患者和9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和CEA mRNA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CK19 mRNA和CEA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58.89%(53/90)和53.33%(48/90);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无CK19 mRNA和CEA mRNA的表达; 20例大肠腺瘤疾病患者有1例CK19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5.00%(1/20),无CEA mRNA的表达。大肠癌患者中CK19 mRNA、CEA 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分期及肿瘤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K19 mRNA和CEA mRNA作为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标记物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同时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CEAmRNA、CEA及VEGF检测在诊断肿瘤微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海涛  侯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9):679-683,686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表达、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在诊断恶性肿瘤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6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3例临床确诊远处转移,23例无确切临床转移征象),17例健康体检对照者,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RT-PCR)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并联合检测血清VEGF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血清CEA的水平(化学发光法)。结果13例远处转移患者中CEAmRNA表达阳性11例(84.6%),23例未转移患者中CEAmRNA表达阳性6例(26.1%),17例健康对照组CEAmRNA表达均阴性,肿瘤转移病人外周血CEA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病人;血清CEA在远处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处转移患者的VEGF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VEGF水平在肿瘤转移诊断中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VEGF水平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