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石斛为传统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和润肺止咳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斛属植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扩张血管等作用,在临床上也有较广泛的应用。现对石斛属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较系统综述,为对该属植物作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先蒿属植物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主要含有苯丙素苷、环烯醚萜苷、酚酸、去甲基单萜苷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滋阴护肝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主要从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阐述了马先蒿属植物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3.
颜莉玫  覃婕  黄万金 《基层医学论坛》2023,(16):104-106+113
白术作为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目前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焦虑抑郁及胃肠道双向调节等药理作用,临床多以中药复方的形式,通过调节胃肠动力、肠道菌群、脑肠轴、精神状态及胃肠黏膜修复等发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白术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蒲公英药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公英作为应用广泛的传统中药,现代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尤其近年来蒲公英的抗肿瘤和抑菌活性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文对蒲公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和临床剂型方面进行综述,为蒲公英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野牡丹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30年的文献报道,野牡丹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鞣酸类、甾体类和萜类等,其中黄酮和可水解鞣酸类成分为本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本属中的多种植物作为传统中药广泛被用来治疗痢疾、腹泻、溃疡、支气管炎与及妇科炎症等疾病。文章综述了野牡丹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并按其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此属植物资源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医药体系中的传统药效的现代药理学解释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本实验设计了3种方法,在总体上对中药的传统药效与中药的现代药理活性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被研究的中药药效给出言之有据的解释.方法 收集大量中药传统药效、中药现代药理活性和中药所含活性化合物现代药理活性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寻找特定中药药效类别(泻下和解表)的现代药理学的特征,从而得到其现代药理学解释.结果 使用的3种方法都能够给出与2种药效相关的现代药理活性.汇总3种结果得到,泻下与导泄、兴奋胃肠平滑肌、止血和利尿4种药理活性相关;解表与抗凝血/抗血栓、止痛、解热3种药理作用相关.3种方法比较,共有化合物方法结果比较好.结论 对大量中药的传统药效和它们的现代药理活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得到中药药效的现代药理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对其他中药传统药效的研究中,对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丽敏  陆阳 《医学教育探索》2004,(8):956-956,U001,U002,U003
RT-PCR是近10年内在中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药用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它对于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分子水平上的中药活性检测系统,或以受体和基因为靶点寻找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RT-PCR技术在中草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临床药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传统中药的开发和寻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七为传统中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等功效。三七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活性部位,具有增强机体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等药理活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具有快速、高效、分离效能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三七药材及其制剂的现代药学研究中。综述HPLC法在三七及其制剂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应用,为三七(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决明子的现代药理药性及临床新用.方法:根据决明子现代药理分析、传统配伍规律及临床新用进行分析.结果:目前对决明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传统的药性理论学研究以及现代药理学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都较少.结论:决明子在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消炎杀菌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类肠道内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他们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持着人类肠道内稳态,参与机体代谢及免疫保护功能。目前研究的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异常紧密相关,并且随着益生菌制剂以及粪菌移植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备受青睐,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了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文章就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综述,并且简要介绍粪菌移植及部分中药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中医古方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之广泛性及其药理研究得出的论据作一概述。提示本方除用于妇科诸证外,已在内、外各科疾病中应用。通过药理实验以证实具有抗凝、改善血粘度、抗炎、镇静、镇痛、抗肿瘤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一个常用的治疗法则,无论在外感还是内伤性疾病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感染或内伤性疾病的特定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属正虚邪实者),按照扶正祛邪治则配伍组方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了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应用和现代研究现状,接着研究了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免疫学、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学相互关系出发的抗病毒新药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研究中应用动物模型的意义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是现代医学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在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已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广泛采用,在中医药研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复制中医动物模型的难度较大,造模方法多样,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从中医药研究应用动物模型意义、动物模型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病理性血管重构,而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功能障碍是病理性血管重构的始动环节.VEC是锚定在基底层、与血液成分和细胞直接接触的单层细胞,是氧化应激、活性氧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靶点.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非侵入性、无痛性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就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山栀、大黄三种药材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等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有机酸、蒽醌类、萜苞类、鞣质类等,其中茵陈酮、茵陈素等为发挥利胆退黄功效的主要成分。临床较多的将茵陈蒿汤用于黄疸、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的治疗,不仅如此茵陈蒿汤的其他作用也广泛地应用于l临床,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药和天然产物在生物体内通常发生广泛代谢,因其代谢途径的复杂性以及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的特点,现已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代谢产物及其药效机制的研究中。但是,由于代谢组学研究要求获得生物体液中大量外源性与内源性代谢物信息,这就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中药代谢物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常用的液质联用技术,并对PubMed检索到的23篇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归纳与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不同种类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UPLC-Q-TOF/MS的优势,以期为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