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蛔虫病是由肠道蛔虫钻入胆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座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或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1处方及疗法黄芙蓉根、叶3kg,用水5000ml,煮沸,浓缩成500ml,日服2次,…  相似文献   

2.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病的证治体会陈多义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肠蛔虫的并发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年。本病初起常有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痛或绞痛,但体检时剑突下或偏右轻压痛为特征。本病中医称“蛔厥”,汉代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中有描述,并创用乌梅丸治疗,该方至...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蛔虫钻入总胆管,致欧弟氏括约肌强烈痉挛,引起上腹部特别是剑突下方极不规律的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单纯的胆道蛔虫病患者,腹壁并无紧张现象,其触痛点甚为固定,多数在剑突下或稍偏右处,痛时坐卧不安,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已往有吐蛔虫或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病史。胆道蛔虫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最古的医籍上已有类似本病证治的记载,特别是张仲景氏所著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9~1987年用自拟通胆安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其中男31人、女69人;最小年龄4龄,最大60岁,30岁以下占76%。本组患者除具有突然发作剑突下钻顶样绞痛,向肩部放射,恶心呕吐(有的吐蛔)等胆道蛔虫病症状外,B超探查,可见胆总管或左右肝管内显示蛔虫光带。  相似文献   

7.
蛔虫病是我国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尤其在农村流行更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农民健康,轻者引起营养不良或虫痛,严重者蛔虫集结成团堵塞肠腔而致肠梗阻、迷入胆道发生胆道蛔虫病,蛔虫有时闯入阑尾引起坏死性闌尾炎,并且穿孔则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在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下,为了保护劳动力健康,我们在农村进行了二个月的除害灭病工作。在进行大便普查中,根据九百名大便化驗资料,蛔虫病发病率为百分之一百,因而由于蛔虫痛来就诊者极多,因蛔虫堵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 ,是外科急腹症之一。以突然阵发性右上腹钻顶样疼痛或绞痛为特征 ,似属中医“蛔厥”范畴。笔者十余年来通过反复实践 ,运用自拟“利胆驱蛔汤”治疗本病 86例 ,止痛迅速 ,疗效可靠 ,今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 1 989年 1 0月~ 2 0 0 2年 1 1月观察治疗胆道蛔虫病 86例 ,男 47例 ,女 3 9例 ;年龄 1 3~ 5 8岁 ;单纯胆道蛔虫病 75例 ,并发胆系感染者 1 1例。临床表现 :右上腹钻顶样剧痛或绞痛 ,呈阵发性 ,痛向右胁及肩部放射。大汗淋漓 ,辗转不安 ,伴有恶心呕吐或吐蛔 ,剑突下压痛拒按 ,腹部柔软 ,四肢厥冷 ,面色苍白 ,脉象沉弦或…  相似文献   

9.
蛔虫有喜鑽入细孔特性,尤以鑽入胆道內,致成胆道蛔虫病。为最严重而常见者。考胆道蛔虫病临床症状,为驟起之强烈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陣发性(疒交)痛,較諸胆石症引起者,更为剧烈。并放射至背部与右肩胛部。发作时,屡有剧烈噁心与嘔吐,甚則吐蚘。“伤寒論”所称蚘厥者,以蚘痛而致厥,当包括胆道蛔虫病在內。然不得謂胆道蛔虫病,即蚘厥也。經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驱蛔通下法共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中,农村儿童18例,城市儿童6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3岁。  诊断依据:①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呈钻顶样,常伴有恶心呕吐,有吐蛔虫或粪便排虫史,大便检查可找到蛔虫卵。②剧烈腹痛而局部体征轻微,右上腹剑突下偏右侧有小范围压痛,无腹肌紧张。③合并胆道感染,可有畏寒发热,剑突下偏右可持续性隐发性疼痛,压痛加重,且有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 治疗方法  嘱患儿禁食,以免导致腹痛与呕吐,注重全身治疗,补充液体,纠…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自拟乌梅伏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44例.患者均有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间歇性胀痛或“钻顶样”疼痛,或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便虫、吐虫或粪检虫卵阳性;上腹部压痛,莫非氏征阳性或  相似文献   

12.
理中汤系《伤寒论》方,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组成。主治脾胃虚寒证。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功。近年来,余用本方加味治疗蛔厥、气厥收到较好疗效。现举验案2则,介绍如下:(一)蛔厥冯某某,女,16岁。学生。3天前突发上腹部钻顶样疼痛,辗转呻吟,伴恶心呕吐,痛止如常人。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胆道蛔虫病”。经西药解痉、消炎及支持疗法,效果不显。1988年4月13日,由家人送来就诊。证见腹痛复作.辗转反则,呻吟不止,呕吐胃内容物及蛔虫1条,突然昏仆倒地,汗出肢冷,唇口青紫。剑突下偏右压痛明显,舌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72年6月至1977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病53例,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性别:男21例,女32例,为1∶1.52。年龄:最小4岁,最大51岁。其中12岁以下儿童15例,占28.3%。发病距入院治疗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27天,平均3.4天。诊断依据一、剑突下或右上腹有阵发性“钻顶”样绞痛,在间歇期疼痛轻微或完全不痛。腹部检查,剑突下或偏右上腹有深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二、有肠蛔虫病史,多有不当驱蛔史。三、绞痛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常为胃内容物,并可含有胆汁,有时伴  相似文献   

14.
<正> 十余年来,我们应用当归龙荟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25例,全部获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和疗效临床资料:225例全部为农民;其中男156例,女69例.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7岁,25岁以下者占15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除10例外均在5天以内.分型:单纯型169例,感染型56例.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具以下特征:①上腹部剑突下阵发性钻顶痛,突然发作,痛向左右肩部放散,呈胸膝卧位;②腹痛重而腹部体征轻,仅感染型其上腹部偏右侧有压痛和轻微反跳痛、肌紧张;③反复发作、呕恶、有吐、便蛔虫史(粪便镜检:蛔虫卵(+++),除外其它急腹症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6~14岁46例,15~30岁48例,30岁以上6例。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4天。本组均见发病急骤,剑突下或右上腹突然发生钻顶样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发作时疼痛难忍,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发作时剑突下方有轻度压痛与反跳痛,待发作过后体征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的不相称现象,是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特征。化验检查:粪便、呕吐物中可查到蛔虫卵。B型超声波检查:纵切胆道内可见一平行光带,横切呈靶环征。2治疗方法方用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209,山植209,细辛s…  相似文献   

16.
胆道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的范围。是由于肠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而且往往可引起严重的胆管炎、胆囊炎或胰腺炎;若蛔虫钻入肝脏,尚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笔者用自拟Ⅰ、Ⅱ号乌梅汤治疗多例胆道蛔虫病、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胆道蛔虫病在我国較为常見,且流行地区很广。胆道蛔虫病都是因为腸道內的成虫向上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腸蛔虫病是人类最常見的寄生虫病,而胆道蛔虫病与腸蛔虫感染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胆道蛔虫病的認識,远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內經里,已有对本病的記載,“腸中有虫瘕及蛟蚘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膿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蚊蚘也”(据張介宾类经  相似文献   

18.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自制“驱蛔汤”治疗蛔虫病86例,其中胆道蛔虫11例,肠道蛔虫66例,蛔虫性肠梗阻9例。经治疗后,除1例胆道蛔虫并发阻塞性黄疸服药2剂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其中71例服1剂痛止、2剂排虫,14例服3剂而愈。乌梅20~30克,花椒3~5克,大黄5~10克(后下),枳壳3~6克,黄连2~5克,鲜苦楝根白皮(去粗皮)30~60克。一日1剂,水煎,日分二次服。有中焦寒象者加干姜3~5克,大便溏者大黄减量。郑××,女,10岁。1983年3月25日入院。患儿两天前感脐周隐痛不适,一天前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痛及右肩,时欲呕吐,曾吐蛔虫1条。纳差便结。体查: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腹软,可扪及条索状物。脉弦缓,舌淡苔薄白。诊为胆道蛔虫。取上方,1剂痛  相似文献   

19.
<正> 近五年来笔者采用左旋咪唑与异丙嗪同时内服治疗46例胆道蛔虫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患儿大多数来自农村,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4岁,住院39例,门诊7例,共46例。 二、诊断依据:1.突然起病诉上腹部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或钻顶样痛。 2.疼痛发作时患儿常呻吟不止,大汗淋漓,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在发作时临床严重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20.
我院内科采用括蔞薤白半夏汤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三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材料较完整的九例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一、诊断标准 1.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2.剑突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但腹肌柔软。 3.吐出蛔虫或大便中发现蛔虫卵者。 4.十二指肠引流、胆道引流液中发现蛔虫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