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汤剂在其煎煮过程中有些患者感到不方便,如一剂中药煎煮时,有的须先煎、后下、烊化等,尤其是后下的药物容易忘漏,没有放下煮;或因一些患者对后下药不易理解,使同其它药一起煮,这样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对此实际问题,笔者将其特殊煎法后下一项改进的设想浅谈之。所谓后下,是指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受热后容易挥发逸散,或受热时间稍长即被破坏,这些药物须后下,一般在其它药物煎好之前5~10分钟加入共煎,  相似文献   

2.
从煎煮的溶剂(种类,用量)、火候,时间,煎取的药量,特殊煎法(先煎,后下,浸渍,浓缩、空煮)等方面分析了《伤寒论》中汤剂的煎法,并指出了汤剂煎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后下药之后下法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徐韩平(322100)中药汤剂中,有些药因具特殊属性或特殊要求常需后下。但如何较好地处理后下,一直为药剂调配人员所争议。本院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后下方法。现整理如下。后下药的主要药理成份多为久煎易破坏或为...  相似文献   

4.
汤剂处方中有些药物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时入煎,在现代机器煎煮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特殊煎法需得到相应的处理和应用,以保证汤剂的煎煮质量和药效。  相似文献   

5.
中药汤剂在中医医疗活动中是最古老的用药方法,而且沿用至今。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如先煎、包煎、后下等均是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而采用的方法,笔者就其中后下法谈一点临床体会,供同道参考。后下药一般为花、叶类,其有效成份具挥发性或久煎有效成份易于分解。传统煎煮方法是其它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且连同它药一起结束煎煮。但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后下药在投入煎锅时,煎液已在药面以下,根本不能完全浸没后下药。尤其是花叶类,用量体积一般较大。即使通过搅拌;亦…  相似文献   

6.
<正> 中药处方的“后下”系指此种药物在煎煮时要比其它药后入药锅。“后下”是汤剂制备中关系汤剂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调剂工作中处方常见的后下药多为芳香性药物,如薄荷、砂仁、荆芥等。但科学研究表明,在常压条件下,采用常规煎煮法,中药含的挥发油类成分可随水蒸气蒸发;有的虽不是挥发油也可随之蒸发;有些甙可分解成甙元和糖;有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以上几种现象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很显然群药共煎的方法难以保证汤剂质量,但对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在煎煮时采用后下的方法,可基本得到解决。本文按化学成分把汤剂后下药分类,并阐明后下的原理和调配  相似文献   

7.
张佩英 《世界中医药》2011,6(2):150-151
中药汤剂是由1种或多种中药混合加水,经过煎煮后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制剂,是中医药史上应用最早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合煎、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后下药大都质轻,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宜久煎,因此需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煎药机煎法对中药复方汤剂总浸出物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为科学评价煎药机煎药和中药饮片“后下”提供依据.方法:以经典方“六味地黄汤”为代表方,以汤剂浸出物和汤剂中丹皮酚的含量为指标,评价汤剂质量.结果:丹皮酚在煎药机煎液中的含量为0.0187 g·L-1,显著高于传统煎液,而总浸出物则相反.结论:传统煎法与煎药机煎法煎煮的六味地黄汤剂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医门诊病员对中药汤剂煎煮法中先煎及后下法不易掌握,或嫌麻烦的问题,笔者提出由药材加工厂或医院中药制剂室将常用先煎及后下药煎制成浓缩药汁备用的设想。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又可避免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同时还可节约人力物力,造福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医门诊病员对中药汤剂煎煮法中先煎及后下法不易掌握,或嫌麻烦的问题,笔者提出由药材加工厂或医院中药制剂室将常用先煎及后下药煎制成浓缩药汁备用的设想。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又可避免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同时还可节约人力物力,造福于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药配方人员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后下药的处理。现在的习惯做法是:调剂者将每剂后下药包在一起,煎药者往往在第一煎时,将后下药按时间要求全部倒下去,第二煎就谈不上后下了。这样做,笔者认为不甚妥当。  相似文献   

12.
<正> 现今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大都是:一剂中药加适量冷水(约超过药面一指许)后煎两次,混合后,分2~3次温服,补益剂可煎3次,不论怎样煎服,总之是一剂药均需煎2次以上。对于这种煎药法,笔者认为有欠妥处,因为第一煎与第二煎之间有较大区别,药物的煎出液成分不尽相同,尤其对有些后下药及特殊入煎的药,在第二煎时,区别就更大了。如大黄第一煎后下,可起到泻下通便作用,而第二煎时所含蒽醌类化合物被久煎破坏,而鞣质含量增多,使泻下作用大大减弱。再如解表药,应是煎至香气大出即可,但第二煎时,显然已煎过度了,药效肯定差多了。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中药材》1993年第7期37页上的《中药汤剂特殊煎法后下一项改进的设想》一文,作者将传统汤剂中后下的药物,改进成胶囊剂,与汤剂同服,以便于服用。笔者认为此法不甚妥当,提出几点不同意见,与同遭商榷。 1 后下药物按通法制备成胶囊,其挥发性有效成分已挥发损失。文中方法是:“将一些后下药物如薄荷、木香、檀香、砂仁、豆蔻等分别粉碎成细粉”,制成  相似文献   

14.
谢若男 《中药材》1997,20(9):483-484
中药的特殊煎法在临床上给患者暨调配处方的药师带来困难。为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论述了中药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冲服、烊化、包煎、另煎)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些中药因含挥发油、遇热不稳定等有效成分如薄荷、砂仁、佩兰、大黄、钩滕等。在入煎剂时为了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和破坏,往往采取后下的方法。但从目前各地的煎药习惯看,大多将后下药在第一煎时全部后下,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充分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交设计法考察黄芩粒度、煎法及煎出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汤剂制备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饮片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外,大致有粒度、煎法、煎液量、煎制时间等因素。本实验以主要药效成分黄芩甙煎出量为指标,拟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粒度、煎法、煎液量这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以便弄清其对黄芩成分煎出的影响,对选择合适的煎制条件,提高汤剂质量有实际意义。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而对特殊煎法 ,更宜“深讲”。先煎、后下、包煎为特殊煎法之最常见 ,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宜需改进。中药中介壳类、矿石类药物 ,因质坚而难煎出味 ,故需先煎。通常做法是先煎 2 0 m in左右后 ,直接下其它药物煎煮。这样除先煎药物外 ,其它药物就少了一个“浸润”的环节 ,影响了药物成分的煎出。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为 :先煎时加入煎煮全部药物所需的水 ,先煎后待凉温后再放入其它药物浸透 ,然后再煎煮。含挥发油成分的芳香类药材 ,久煎香气挥散、药性损失 ,因此采用后下的方法。习惯做法是将后下…  相似文献   

18.
吴照平 《陕西中医》1990,11(6):275-276
<正> 先煎、后下、冲服、烊化是中药汤剂的特殊煎法,其对发挥药物的疗效有很大影响。现将中药汤剂处方中一些特殊煎法的代表性药物,从其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的角度,着重阐述其临床实用意义。1 先煎:指先煎煮20~30min 或更久,再下入其它药共煎至规定时间。1.1 质地坚硬,药味难出药物。如生石膏、寒水石、代赭石、磁石、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一般都含有钙盐、铁盐及钾、钠、镁及微量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就是有效成分,但都是比较难溶的,需加热煮沸才可提高其溶解度。因为这些药物中所含的有关成分(主要是盐类化合物)是以离子晶体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19.
“先煎”、“后下”之我见湖南省临澧县药检所(415200)杨松林主题词煎药法根据某些中药的特有性质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在中药汤剂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先煎"、"后下"等特殊煎法,对保证药物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中的观察,中药配...  相似文献   

20.
唐进法 《中医研究》2009,22(12):8-9
中药后下是指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等药材因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发或被破坏,而后下的一种煎煮方法。其入汤剂宜后下,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它是中药汤剂煎煮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中药应用形式,对保留汤剂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保证煎药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