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油品质变化对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食用油脂及油脂类食品是人类补充摄入脂肪酸的主要途径,油脂品质直接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一直以来判定食用油脂品质主要使用酸价(油脂酸败程度)、过氧化值、羰基价(油脂受氧化程度)[1].事实上,油脂品质的变化直接影响脂肪酸组成,通过研究不同品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可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油脂品质判断模式及指标[2].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命令食品产业逐渐停止使用反式脂肪酸,因为它对美国大众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反式脂肪酸呢?氢化油的诞生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其中脂肪酸的重量约占95%。脂肪酸的结构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中脂肪酸的结构决定了它是否对人体有益。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最不健康的,动物油脂(除深海鱼类油脂)就是这类不健康的油脂,吃太多有丰富油  相似文献   

3.
As在食用植物油贮藏过程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脂及富含油脂的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酸败变质,这种酸败变质的本质是脂肪酸的氧化或自由基诱导的自动氧化,延缓和控制氧化速度的有效措施是向食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抗环血酸脂肪酸(As)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问世于40年代,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生产,...  相似文献   

4.
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与管理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式脂肪酸是含有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在油脂的加工和精炼过程中产生。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了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不利作用,国际组织及各国纷纷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或限制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本文就目前文献中关于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安全问题、各国的管理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毅 《职业与健康》1997,13(6):42-42
油脂在储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接触空气、受光线照射、微生物及酶的作用,出现令人讨厌的嗅味及味道,这类质地下降的油脂劣化现象,叫油脂酸败。油脂酸败分为水解性酸败,即油脂的脂肪酸甘油脂水解后产生游离脂肪酸而使酸价上升,氧化性酸败是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所以,酸价和  相似文献   

6.
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多年来一直被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然而,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脂肪酸。出于对公众健康负责的考虑,各个国家和组织相继制定了限制高反式脂肪酸油脂使用的法规,一些食品公司正寻找低反式或零反式脂肪酸的油脂用于生产。反式脂肪酸的标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是减小反式脂肪酸危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食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食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方法:食品中提取的脂肪或油脂样品直接置于红外光谱仪的水平衰减全反射(HATR)部件的槽式ZnSe晶体上,氘化三甘氨酸硫酸酯(DTGS)检测器检测。通过966 cm-1处反式双键的特征峰进行定性,由峰面积与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线性校准曲线定量计算反式脂肪酸在油脂中的百分含量。结果:该方法可通过反式双键的特征峰对样品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准确定量。结论: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于食品营养标签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食用植物油是一些食品的主要原料,用其烹调食品可提高食品的感官性质,增强饱腹能力,膳食中的脂肪还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及提供人体必须脂肪酸。油脂长期储存于不适宜条件下会发生酸败,产生酸类以及过氧化物,这种变化不但使油脂感官性质改变,还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油脂定期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而酸价和过氧化值是评价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动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测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适合国内条件的动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测定方法,为国标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普通植物油、动物油和氢化植物油三个大类共9种动植物油脂样品,参照国际标准经部分修改,建立了适合国内条件的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及用面积归一法定量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重复性测定和实验室间的验证。结果在实验条件下,油脂中脂肪酸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除个别含量极低的脂肪酸外,各脂肪酸组分10次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其中反式脂肪酸总和的RSD值在豆油和氢化豆油中分别是2.0%和0.3%;实验室间验证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在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豆油、氢化豆油、猪油三种样品的反式脂肪酸总和的RSD值分别是5.0%、1.1%和4.6%,均远小于10%。结论该检测方法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精密度均较高,且所需仪器比较普及,操作步骤简单易行,分析时间短,适合国内开展,可作为我国动植物油脂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宋楠 《职业与健康》2007,23(23):2160-2160
油脂在储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接触空气、受光线照射、微生物及酶的作用。将出现令人讨厌的臭气及味道。这类质地下降的油脂劣化现象,称之为油脂酸败。通常将酸败分为2类:水解性酸败和氧化性酸败。油脂氧化反应所生成的脂肪酸氢化过氧化物是油脂氧化酸败的关键产物,脂肪酸氢化过氧化物富于反应性,它们在光、热、微量元素、pH介质的影响下,发生分解、聚合等反应,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产物,而这些产物直接影响油脂的质量。因此对过氧化物的定量判定是判断油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测定方法均采用GB/T 5009.37-2003 4.2(第一法)进行操作试验[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食用油脂、地沟油中各脂肪酸含量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构建脂肪酸指纹库用于食用油脂类别辨析、地沟油鉴别。方法选择强极性毛细管柱,柱程序升温,载气高纯氮,进样口温度260℃,不分流/分流进样模式,进样1μL,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面积归一法定量;采集色谱图,Excel 2007表汇总、构建各类油脂脂肪酸指纹库、对各类油脂特征性、特异性解析,辨析油脂类别。结果 C18:3、C20:5、C22:6 3种脂肪酸甲酯的质量浓度均在(0.05~20.0)mg/m 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方法质量检出限为1 ng,3水平平均回收率为95.3%~98.5%,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新法测定9类(动植物油脂、食用调和油、地沟油)119份油脂中组分脂肪酸含量;完成脂肪酸构成色谱图采集、构建指纹库;解析脂肪酸组成指纹库各类油脂脂肪酸组成含量差异特征明显,饱和脂肪酸、肉豆酸(C14:0)等特征差异明显,据此进行食用油类别、地沟油鉴别。结论新建毛细管色谱法定量准确、简便、选择性和重现性好;构建油脂脂肪酸指纹库、辨析各类油脂特征特异点为地沟油鉴别、食用油脂类别辨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直接甲醇提取法测定食品中BHA、BH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相莉  邓全道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2797-2797,2831
食用油及含有油脂的食品若在不适宜的条件下长期储存,油脂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致使油脂分解出醛、酮、低级脂肪酸、各种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这种改变称为油脂的“酸败”。为防止这种变质,人们常在含有油脂食品及食用油中加入抗氧化剂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  相似文献   

13.
吴坚 《大众医学》2011,(7):43-43
我们知道,食用油脂中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肪酸,其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脂肪酸的组成及配比。就像大家熟悉的橄榄油,之所以被认为对健康有益.要归功于橄榄油中含量非常高的油酸。那么,油酸到底有怎样的营养价值呢?  相似文献   

14.
“地沟油”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沟油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寻找地沟油中动物油脂产生的脂肪酸特征峰,判别样品是否含有地沟油。结果:初步确定了地沟油中动物油脂产生的脂肪酸特征峰。结论:方法简便、实用,为进一步检测确认地沟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法采用在锥形管内完成油脂与盐酸-甲醇溶液的甲酯化反应,然后以三苯乙烯(TPE)为内标物质(IS)及16∶0的甲脂作为标准脂肪酸,测定了食品中总脂肪酸的含量。方法操作简便,10分钟内即可完成测定。本法测得食品中脂肪酸组成及总脂肪酸含量与甲醇钠法及三氟化硼·甲醇法的测定结果相一致,而精密度优于这两种方法,变异系数为1.3~5.6%,可作为食品中脂肪酸的日常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油脂在加热过程中发生诸如氧化和聚合等作用,而使油脂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人们非常关注油脂加热后是否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本文作者用六种脂肪酸饱和程度不同、未被黄曲霉毒素及亚硝胺污染的食用油:精制的花生油、氢化植物油、精炼的椰子油、精制的  相似文献   

17.
油脂酸败的危害阳阳油脂酸败后,首先是外观改变,混浊、沉淀并产生哈喇味。这主要是由于油脂氧化酸败生成挥发性醛、酮化合物及一些低级脂肪酸,从而出现不正常的气味及滋味。油脂粘度增大,颜色加深,是与酸败过程中产生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有关。用这种油炸食物时,耗油...  相似文献   

18.
食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食品及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方法:食品中提取的脂肪或油脂样品直接甲酯化,于SP-2560(100 m×0.25 mm×0.2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进行分离,并经FID检测器检测。通过标准品保留时间、脂肪酸甲酯的链等长值定性(ECL)及顺反式脂肪酸甲酯出峰规律进行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计算反式脂肪酸在油脂中的百分含量。结果:该方法可使顺反式脂肪酸甲酯得到有效分离,从而进行准确定量。结论: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于食品营养标签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来自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领导、国内外反式脂肪酸研究领域专家和国内外著名油脂、食品研究机构及加工企业代表共50多人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尽快出台限制性措施,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达成一致意见。对部分企业采取双重标准,在本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销售低反式脂肪酸含量食品,在中国销售高反式脂肪酸含量食品的恶劣行为进行强烈谴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油脂在人体肠道内消化的特性,为研发植物甾醇型油脂类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体外模拟肠道的方法,研究各实验因素对植物甾醇型人造奶油脂肪酸释放的影响。结果脂肪酸释放率随植物甾醇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趋势;模拟肠液中脂肪酶含量大于10 g/L与牛磺胆酸钠(0.2 g/L~0.6 g/L)的添加,可增加脂肪酸的释放。结论植物甾醇含量、模拟肠液中脂肪酶和牛磺胆酸钠,会影响植物甾醇型油脂的体外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