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0例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咽旁软组织间隙、副鼻窦及乳突改变。结果:鼻咽顶壁和后壁软组织增厚,弥漫性向前下突出22例,呈山丘样突出8例,伴有双侧咽鼓管口淋巴组织增生及副鼻窦炎9例,伴中耳乳突炎5例,伴面骨发育障碍牙列不齐,堵塞后鼻孔2例。结论:鼻咽腺样体肥大不累及咽缝,无咽旁间隙侵犯。  相似文献   

2.
鼻咽内窥镜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正常成人咽鼓管咽口进行观察,找出可以描述咽鼓管咽口的量化指标,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鼻咽内窥镜观察并录像记录58例正常成人咽鼓管咽口。分别用0°,30°,60°,90°内窥镜观察鼻咽部和咽鼓管咽口。结果经比较认为,60°内窥镜是观察咽口及鼻咽侧壁的最佳角度。该角度镜面与咽口平面平行,观察咽口最直观,对于咽口处于开放状态时,此角度能窥及管内情况。而且通过镜面的旋转和上下左右移动,可以清楚地观察圆枕、前唇、提肌隆突、咽隐窝和下鼻甲后端在鼻腔侧壁的附着处。0°镜观察鼻咽顶壁和后壁视野清晰。结论提出:①提肌隆突在咽口内形成的弓形皱襞的前缘与鼻腔外侧壁的夹角,②提肌隆突后缘与咽口前壁的夹角,③圆枕与咽口前唇的相对厚度,④咽口静止时的开放状态及⑤吞咽时咽口的运动方式作为描述咽口形态的量化指标,并以此为根据,将咽口形态分为椭圆形2.6%,喇叭形19.8%,三角形68.1%,缝隙形9.5%。本研究为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咽鼓管咽口形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病人,女,49岁。2月前患慢性咽炎,近来觉鼻咽部不适、发干,偶咳浓痰。在外院行鼻咽部CT平扫示:右侧鼻咽部见软组织样密度影(CT值约为35Hu),致同侧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消失,未见相邻颅底骨破坏。CT诊断:右侧鼻咽部肿物(鼻咽癌?)。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8  相似文献   

4.
图1CT平扫示鼻咽后壁及左侧壁增厚的软组织肿块突向鼻咽腔,咽旁间隙清楚图2MR矢状位T1WI示鼻咽顶后壁等信号软组织肿块,表面较光滑图3横断位T2WI示鼻咽后壁及左侧壁高信号肿块突向鼻咽腔内,左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开口消失,咽旁脂肪间隙清晰患者女性,53...  相似文献   

5.
鼻咽腔和鼻咽壁异常影像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提高对鼻咽腔和鼻咽壁异常影像鉴别的认识。方法搜集鼻咽腔和鼻咽壁异常影像患者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者2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45例。全部病例做了CT和(或)MR检查,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鼻腔后鼻孔息肉和内翻乳头状瘤突向鼻咽腔者19例,与鼻咽壁之间有小气泡影、呈间断性接触表现者18例,前者肿块边缘规则,后者不规则。鼻咽炎、腺样体肥大11例,均位于顶后壁,前缘平直或内凹,CT增强和MR检查均见黏膜线连续;1例右侧口咽炎延至鼻咽右侧壁,无清楚的边缘,占位效应轻微。鼻咽癌33例和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肿块前缘弧形前凸,多数伴有咽隐窝变浅或消失和腭帆提肌肿大。结论鼻腔后鼻孔良性肿块突向鼻咽腔,呈间断性接触表现;鼻咽良性病变多位于顶后壁,其前缘平直或凹陷,黏膜线影连续;鼻咽腔恶性肿块前缘多呈弧形前凸,鼻咽癌多有腭帆提肌受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鼻咽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检查发现鼻因恶性淋巴瘤早期多数侵犯鼻咽顶后壁,后期多数呈多壁侵犯,并可侵及口咽、鼻腔、扁桃体等部位、颅骨破坏少风,半数左右有颈部或全身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检查对鼻咽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鼻咽缝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影像学表现和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在影像上提出鼻咽缝间隙的概念,介绍其CT和MRI表现及其意义。方法 正常CT组43例,正常MRI组36例,均进行鼻咽轴面平扫,其中加做鼻咽冠状面CT和MR扫描各5例,7例加做鼻咽后壁矢状面MR薄层扫描;2例鼻咽轴位断面标本作对照;鼻咽癌(NPC)组30例,同时进行CT与MR扫描,对鼻咽后软组织结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观察分析。结果 鼻咽缝间隙位于椎前并列的头长肌或颈长肌之间,咽后壁后方,枕骨及颈椎前方,它包括上述肌肉之间的咽缝、咽后间隙、危险间隙、椎前间隙部分和组成这些间隙的筋膜,以及其中的纤维结缔组织、脂肪和淋巴结等结构,在CT上表现为三角形不均匀低密度影,在MRI上,呈三角形不均匀高信号影,其正中有粗细不一的低信号咽缝。正常CT组43例均在椎前肌之间出现1个层面以上的、呈低密度的两侧对称的三角形影,为鼻咽缝间隙;在斜坡和硬腭水平之间均见鼻咽缝间隙者22例,部分层面显示鼻咽缝间隙者14例,鼻咽缝间隙达口咽水平者7例。正常MRI组36例,在轴面像上35例在椎前肌之间可见两侧对称的呈不均匀高信号的三角形鼻咽缝间隙;从斜坡至硬腭水平均见鼻咽缝间隙者13例,部分可见11例,鼻咽缝间隙达口咽水平者11例;矢状面像上,鼻咽缝间隙止于C2椎体上部者4例、下部者3例;冠状面像上,鼻咽缝间隙呈纵行条带状影2例,倒置梯形3例。2具鼻咽断面尸体标本均见鼻咽后壁后方并列的头长肌或颈长肌之间三角形疏松纤维结缔组织。NPC组30例中鼻咽缝间隙对称存在者14例,不对称性变窄1例,消失者15例。结论 鼻咽部椎前并列的头长肌或颈长肌之间的结构在CT和MRI上统称为鼻咽缝间隙是合适的;NPC患者的鼻咽缝间隙消失和不对称性变窄多提示肿瘤侵犯椎前肌,而对称存在时,肿瘤多位于鼻咽顶后壁浅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8例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鼻咽癌(下称NPC)治疗前的CT表现,认为其主要CT特点为:1、咽壁不规则增厚,甚至形成肿块向鼻咽腔内突入,使鼻咽腔变形变小。2、咽隐窝和/或咽鼓管咽口变浅、闭塞、隆起。3、肿瘤向外侵犯,累及咽旁软组织间隙使各间隙的脂肪消失,呈现双侧不对称性改变。4、颅底和/或鼻咽周围骨质破坏。5、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其中有71.6%与受累的颈动脉鞘区同侧。分析了癌瘤的侵犯方向、颈动脉鞘区受累与颈部肿块的关系,认为该区受累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正常MR解剖结构 (一) 骨性标志吞咽和呼吸均涉及鼻咽,其前与鼻腔交通,下与口咽腔交通,上限为颅底,后限为C_1和C_2之颈椎前肌肉系统,外限为咽收缩肌和咽旁间隙的深部软组织平面和颞后窝。由咽底筋膜维持鼻咽开放,咽底筋膜上接颅底,前有中间翼状板,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向口咽方向蔓延的CT诊断(附29例分析)张小鸽国内外有关鼻咽癌的CT研究均着重于NPC向鼻咽外侧咽旁和颅底侵犯及转移的报导〔1~5〕。本文收集了29例经病检确诊的NPC病例着重就NPC沿咽壁和咽旁间隙向口咽方向蔓延作如下探讨。1资料和方法29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43岁。发现左鼻咽部包块 1年 ,味觉减退、左耳听力下降 6个月入院。体检 :鼻咽部左侧壁软组织肿块约 5cm× 5cm大小 ,左咽鼓管咽口阻塞 ,肿块无压痛 ,挤压悬雍垂偏向右侧 ,左腭咽弓、腭舌弓分辨不清 ,鼻咽腔明显狭窄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影像检查 :咽部CT平扫示左鼻咽部软组织肿块 ,内缘凹凸不平 ,并突向内致鼻咽腔显著狭窄 ,肿块向外侵及翼内肌及咽旁间隙 ,向上侵及软腭 (图 1) ;诊断 :鼻咽癌。左颈总动脉DSA示咽升动脉前组分支及颌内动脉分支明显增多 ,粗细极不规则 ,并可见静脉提前显影 (图 2 ) ;鼻咽部有 5cm×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颅脑MRI矢状面扫描对及早发现鼻咽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7 138例行常规颅脑MRI检查鼻咽顶后壁增厚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经病理证实的371例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371例中,慢性鼻咽炎289例,MRI表现为鼻咽部黏膜弥漫性增厚,均匀显著强化,黏膜线完整;腺样体肥大43例,表现为增殖体前方气道不同程度变窄;鼻咽癌25例,表现为鼻咽腔不对称狭窄或不规则肿块突起,颅底及邻近组织结构多受累;Tornwaldt’s囊肿9例,表现为鼻咽正中线上圆形或椭圆形囊性结构,TSE T_2WI均呈高信号,T_1WI信号因囊液成分不同而异;鼻咽淋巴瘤5例,多表现为鼻咽黏膜弥漫性、对称性增厚,病灶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均匀轻度强化,多合并咽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常规颅脑MRI矢状面扫描细致观察鼻咽顶后壁对鼻咽部病变的及早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女 ,34岁 ,已婚。 3年来常因咽喉不适 ,有异物感 ,反复就诊 ,临床拟慢性咽喉炎治疗 ,效果欠佳。近半年来症状略加重 ,并有颈部不适、头晕痛。经系统抗炎抗病毒治疗无效转我院就诊。体查患者发育正常 ,全身情况良好。五官检查见咽后壁稍充血 ,粘膜光滑 ,双侧扁桃腺不增大 ,鼻咽及鼻腔无异常。MRI见位于鼻咽腔咽顶壁中线、两侧头长肌间有一卵圆形囊性灶 ,大小约为 6mm× 12mm× 15mm。边界清楚光滑 ,呈短T1、长T2 ,其信号强度均高于皮下脂肪组织。局部粘膜完整 ,双侧咽隐窝正常 ,头长肌正常 (图 1,2 )。诊断 :Thornwald氏…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部的MRI表现,探讨MR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组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者(NPC)4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RNPC)者10例。50例口才均于MR平扫后行MR增强扫描。结果:MRI能较早地显示鼻咽的顶后壁及侧壁的增厚,咽隐窝的变钝、闭塞,咽旁间隙、颅底及颅内的健儿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MRI在鼻咽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MRI增强扫描能明显增加患者的诊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的CT扫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的CT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NPC鼻咽部CT扫描资料,其中59例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从上颌骨齿槽突向上扫至蝶鞍前床突水平,扫描基准线的设定分别采用:(1)听眦线(OML)56例;(2)听眶线(RBL)扫描5~6层后在颅底处改用听眉线(EML)5例;(3)EML或OML扫描2层后改用RBL扫描4~6层,之后再改用EML9例。打印胶片时,同时设定骨窗与软组织窗。结果:增强扫描59例中,54例明显增强(92%)。56例OML扫描对鼻咽顶后壁、后壁等层面壁值的测量稍有偏差的有23例。14例RBL扫描鼻咽顶后壁、后壁等层面,其影像结构能较真实反映的有13例,其中5例在扫描起始部选择RBL,口咽上部均不能显示。14例在颅底处改用EML同时显示3个颅底窝组织结构的有11例。结论:选用EML或OML扫描2层后改用RBL扫描4~6层,之后在颅底处再改用EML,以及正确应用增强扫描、薄层扫描、窗口等技术,能清晰地显示NPC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达到精确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75岁、间断涕中带血20d。查体:左侧鼻咽部咽鼓管圆枕的前唇可见一约15mm×15mm大小扁圆形肿物,厚度约5mm,呈棕黑色,表面不规则,周围软组织略充血,肿瘤表面无溃疡、坏死等。咽鼓管咽口部分被肿瘤阻塞。  相似文献   

17.
读片窗     
患者 女 ,2 3岁。颈项部疼痛 3年 ,加重并声嘶、耳鸣、吞咽不畅半年。查体 :声嘶 ,有闭塞性喉音 ,双侧咽反射迟钝 ,悬雍垂向右侧偏斜 ,右侧咽后壁局部隆起 ,表面欠光整。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表现 :鼻咽顶后壁、左侧壁和双侧颈动脉间隙处见分叶状囊性肿块 (图 1) ,边界清楚 ,平扫CT值 13HU ,增强扫描仅囊壁轻度强化 ,囊内无强化 ,肿块向下至口咽 ,向后上破坏枕骨斜坡下份 (图2 )和寰椎前弓 ,肿块侵犯桥前池和双侧桥小脑角池 ,并下至椎管内颈2 水平 ,相应脑干和颈髓明显受压。MRI示肿块呈长T1长T2 信…  相似文献   

18.
杨立 《临床军医杂志》2002,30(4):127-127
例 1 ,女 ,36岁。鼻塞 ,鼻咽干燥 ,异物感 ,头痛 ,回吸涕带血 6个月。专科见 :鼻腔内无异常 ,鼻咽部镜检见鼻咽顶、后壁欠光滑 ,可见大小不等充血包块 ,未见糜烂 ,左咽隐窝有 0 .5cm暗红色包块 ,余检查正常。经CT平扫、增强扫描见 :鼻咽顶、后壁见增厚的软组织影 ,左侧咽隐  相似文献   

19.
MRI在鼻咽癌肿瘤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RI在鼻咽癌 (NPC)肿瘤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4 0例经病理证实的NPC ,MRI平扫后增强扫描并加扫冠状扫描和矢状面。结果 :依NPC浸润方式分为内外、前后、上下 6个方向对肿瘤行MRI分期 :T1期 (向内 ) :肿瘤局限在鼻咽壁 2 5例 ;T2期 (向外和向后 )侵及咽旁浅间隙 80例 ,侵及咽旁深间隙 37例 ,侵及咽后间隙 2 6例 ;T3期 (向前和向下 )侵及鼻腔、上颌窦、蝶窦和口咽 4 4例 ;T4期 (向上侵及颅底、颅内 ) 2 8例。结论 :MRI有助于鼻咽癌的诊断和准确肿瘤分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鼻咽癌的影像学、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特征。方法对12例AIDS合并鼻咽癌患者行CT与/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CD_4~+细胞计数检测,回顾性分析所收集病例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AIDS合并鼻咽癌中9例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3例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病灶发生于侧壁及顶后壁共11例,双侧壁同时受累共5例,咽隐窝处共4例,其中累及双侧者为2例。鼻咽部周围及邻近结构受侵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所有患者中CD_4~+细胞计数低于200cell/μL 7例,低于100cell/μL 3例。结论 AIDS合并鼻咽癌原发灶主要发生于侧壁及顶后壁。及时、准确判别AIDS合并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对该疾病诊断、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