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医学理论中,目又称为“精明”,之所以将目称为“精明”,是因为目是集注了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器官。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因为得到体内五脏六腑之精气的濡养而能吸纳外光以明外视物,也因有五脏六腑之精气集注而发射内光以令人可明内望神。  相似文献   

2.
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入眼部,眼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眼与五脏六腑眼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审长短,有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输。缺少了五脏六腑精气之养,眼就要生病或致盲.现将眼与脏腑的关系分述如下.一、眼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津液之源,神光潜藏之处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人属肾.”眼明则为阴精濡养所致,若肾阴不足则目昏.眼主于肾,滋始于肾,肾与眼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3.
目暗是指两目昏暗,视物不清,或伴有眼前黑点浮动的症状,为眼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眼睛所以能发挥其视觉功能,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上行灌注于目,使眼睛得到营养的结果。所以《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这后一个“精”字,便是指的视力精明。但在诸脏腑中,与目视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肝、肾两脏。肝能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养,方能视物正常。因此《内经》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藏精、主水。眼的瞳视(又称水轮,包括瞳孔及其后方眼骨组织,如晶状  相似文献   

4.
受气就是收受、吸取外界的某些物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饮食是受气,呼吸也是受气;脏腑组织吸取,容纳本身以外的物质就是受气。脏腑和组织离开了“精”就没有受气的运动。当然这个精是水谷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的作用。五脏六腑的受气,要由构成五脏六腑的一精来完成,五脏六腑的植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能摄取适当的物质,化成自身的成分,维持其形体的质量,恒定和统一机体。因某种原因使受气障碍,就会出现气虚无精的病态,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受气是正常的,对于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5(1):F0002-F0002
马远方,教授,博士、留学归国人员、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免疫学硕士点牵头人。首批“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大学“十佳教工”及河南省文明教师。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观以人与宇宙共体为特征,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为准则,中医学汲取《周易》人与宇宙共体整体思想观念,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儒家“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庸思想上的“和”的概念,使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和谐统一的理论体系;道家“天人合一”观中人与“道”为一的认识,使中医学进一步在生理、病理、养生诸方面确立了顺应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脾目相关  脾居中焦 ,五行属土 ,为阴中之太阴。因脾属土而能转化水谷精微 ,化生后天之精以滋养五脏六腑 ,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故临床上遇消化不良或水湿胀满、谷食停滞等症时多责诸脾 ;脾又能统血 ,裹摄血液 ,令其循常经运行。脾主肌肉、主升提 ,故凡有肌萎不用或下垂下陷趋势之症状者亦多责之于脾。脾之与眼关系极密 ,《兰室秘藏》说 :“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 ,上贯于目。脾者 ,诸阴之首也 ;目者 ,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 ,不能归明于目矣。”故一旦脾之机能失调 ,可以导致多种眼病。1 脾虚食滞 盖脾主…  相似文献   

8.
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会徐改荣(河南省濮阳市市区孟轲医院,河南457000)《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肾,肝肾精血赖于脾胃的生化。若某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9.
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眼外肌麻痹而引起的双眼复视、眼位偏斜、眼球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早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记载。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偏视》云:“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睑废》云:“此证视目内如常,致使上下左右两睑日夜常闭,攀开而不能眨。”这与动眼神经病变时引起上睑肌麻痹合并上睑下垂的症状颇类似。  相似文献   

10.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11.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精筋失衡论”是本团队在继承国医大师唐由之、国医名师庄曾源等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精”既包括先天之精,也包括后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脏六腑之精;“筋”指包括神经、软组织和结缔组织在内的综合体,既有表征特点,又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目之所以能视物,精是其物质基础,筋是其功能的保障。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筋失衡”贯穿始终,是近视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失衡”二字不仅指的是精与筋的稳态被破坏,还具有生物节律失衡的内涵。现代研究认为,生物节律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精筋失衡论”探讨其与生物节律的关系,初步提出以补真精、柔筋膜、利头目、调节律治疗近视。以“精筋失衡论”指导近视的治疗,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病因病机,并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医学教育》2010,(6):947-947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目前唯一的医学类独立学院,现为河南省独立学院协作会秘书长单位;中国医药类独立学院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2010年,学院被评为“2010年度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同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表彰大会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峰会上,学院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相似文献   

14.
朱红梅 《肝博士》2005,(2):31-32
肝脏与眼睛有着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中脏腑学说指出“肝开窍于目”。因此肝功能正常时,眼睛能看清物体、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大小,且眼猜光彩奕奕。一旦肝脏病变肝功能受损时,眼睛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眼病,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常有视物模糊或夜盲;肝阴亏损,常有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经风热,可有目赤痒痛,迎风流泪。  相似文献   

15.
《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病变,均可传及于肺,导致肺宣发肃降失调,发为咳嗽,治咳当辨证论治,王邦才教授善治咳,治疗从五脏六腑入手,辩证准确,疗效确切,本文列举几例,以总结其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浅论胃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眼底出血,属中医目衄范畴。根据其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视网膜前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出血)。《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审视瑶函》说:“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可见眼底出血,虽然是眼的局部病变,但与五脏六腑气血关系密切。治疗时,须详审病机,仔细辨证,不能只注全身或局部症状,应二者参合,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眼病,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疗法是以脏腑理论为依据。眼病除外界因素诱发而外与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脏腑经络的失调,均可导致眼病的发生。眼科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手术、针刺等,都以“轮廓脏腑”为治疗原则。五轮是分属个各于脏腑的,是《内经》所阐述的脏腑经络与全身各器官关连的理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因此观察五轮的证状可推断脏腑的病变。在临证上大多按照各轮出现的证状及其转化,来诊断眼病发生在何脏何腑,进而推测眼病转变发展趋势,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措施(见五轮图)  相似文献   

19.
眼针疗法的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十二经脉除肺、肾、心包、脾以外有八条经脉以眼为集散之地。然而,经络有表里关系,因此十二经脉直接、间接都与眼有密切关系。《内经》也有很多条文提到经络与眼的关系,例如:“五脏六腑三百六十五络皆上通于目……”之类不胜枚举。但通过看眼察病而诊断病情是后汉名医华佗首先提出来的,谓之“观眼识病”。  相似文献   

20.
目有五轮八廓,病分外障内障。大凡调治眼病的方法,是根据临床症状,重在本部,尤重肝肾二经。本文试图综脏腑生克之机理,阐述心在眼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一、心统脏腑发越神光眼能辨五色、视万物,赖五脏六腑之精上注濡养。《灵枢·大惑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脏腑功能正常,则气血精液注于眼,营卫魂魄营于眼,神气光华运于眼,故使目光敏锐,洞察秋毫。然人之一身,心居上焦,总统脏腑,与眼的生理和病理,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