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19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非典型性心肌梗塞共54例,其中疼痛部位不典型者21例,无痛而以其它表现为首发症状者23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10例,住院期间病死率31.2%。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史者较多。高龄,确诊时间晚,临床症状及/或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误诊病例多,住院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和近期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39例男性和247例女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期间女性AMI患者病死率为21.8%,男性为13.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女性组AMI患者与男性比较,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病史者较多,前壁梗塞较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较低,血糖水平较高,心脏破裂者较多。上述因素可能是构成女性AMI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此外,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心绞痛史、血尿素氮水平、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心源性休克是女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科对105例AMI病人出院前和一年后进行了24小时心电图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随访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预后因索。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00例,分析了临床特点,进行了平均2年的随访,以随访结果死亡与存活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0例AMI患者中发病〈24h入院者68例,发病≥24h入院32例。1个部位梗塞55例,2个部位40例,3个部位5例。AMI并发心力衰竭者52例,休克12例,心律失常13例,室壁瘤3例,无并发症者32例。共死亡24例,病死率24%;其中住院期问死亡13例,病死率13%;出院随访死亡11例,病死率11%。死亡与存活对比分析,死亡组年龄大、发病≥24h入院多、并发症多。24例均有并发症,其中1种并发症15.4%,2种并发症40.0%,3种并发症80.0%。结论 发病年龄、入院时间、并发症及梗塞部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梗塞部位多少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患者近期预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77例经监护病房确诊的AMI患者,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A组(合并组41例)和B组(不合并组36例),对比分析其梗塞前左室肥大发生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左室肥大发生率:A组73.2%,B组22.2%;梗塞后A/E值增高:A组1.75±0.43,B组1.15±0.48;泵衰竭发生率:Α组31.7%,Β组5.6%。以上三项Α组均高于Β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左室重塑发生率及死亡率:Α组(43.9%及31.7%)高于Β组(19.4%及11.1%),有显著差异(P<0.05)。梗塞扩展发生率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Α组近期预后比Β组差,提示高血压是影响AMI预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情、预后以及长期生存率的差异,本文选择1986年1月至1992年9月间住院糖尿病AMI患者103例(A组),并从同期481例住院非糖尿病AMI患者中随机选择119例(B组)。分别随访4.12±2.06年(A组)及3.97±1.79年(B组)。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AMI发病年龄低,严重心力衰揭发生率高,病情多较重,因而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糖尿病患者合并AMI病死率高,女性患者更为明显。其病死率还与AMI发病前血糖控制程度有关。随访发现,糖尿病患者再梗塞及病死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而长期存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8.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Ⅱ型糖尿病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本文为探讨糖尿病与AMI之间临床及近期预后特点,将我院1990~1993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00例AMI中伴有糖尿病40例与非糖尿病AMI160例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价糖尿病与AMI的预后关系。 相似文献
9.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诊治和随访,应用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生存分析的方法对其发生影响的多种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房性早搏、舒张压和CPK及MB的峰值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变量。显示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差;入院时的低舒张压和出现有房性早搏者预后差;低和高的CPK及MB峰值的AMI患者的预后差。认为通过早期对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变量因素的监测,对高危病人进行有效的综合处理,对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前48h内是否发作过心绞痛的二组患者的临床经过和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208例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22例),无预适应组(86例),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临床经过近期预后好,心肌梗塞范围小(P<0.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率低(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QRS记分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塞(AMI)范围,同时以CPK数学法作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评价梗塞组r=0.71(P<0.001)。QRS记分法诊断AMI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本文显示QRS积分高,并发症多,预后欠佳。故QRS积分可作为临床判定AMI病人病情及预后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时白细胞增多与近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AMI早期白细胞计数增高与其近期预后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早期白细胞>15×10~9/L者其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均较白细胞4×10~9~8.999×10~9/L为高(P<0.05~P<0.01),白细胞>15×10~9/L者较9×10~9~14.999×10~9/L者心衰、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高(P<0.01)。因此AMI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估计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以墓碑形ST段抬高为特征的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差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未见墓碑形ST段抬高对老年人AMI指标及临床近期预后险恶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本收集ST段呈墓碑形抬高(见图1)58例,就其心电图形态特征与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其中男51例,女38例,心肌梗塞前有MIP者58例(A组),无MIP者31例(B组),资料分析显示,A组在发生AMI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功能损害、室性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并对MIP的临床意义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我院近三年来207例AMI中,女性发病率达24%,与同期男性相比,近期预后差、死亡率高,分析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方法 按性别将207例AMI分成两组,女性(女组)50例平均年龄66.90±8.76岁,男性(男组)157例,平均年龄59.58±9.91岁。分别将两组合并糖尿病史,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阳性率及急性期AMI主要合并症及死亡率进行对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与性别有关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6.
急性 心肌梗塞约70-80%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然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和临床表现与中年人有很大不同,常不典型。据年善初报道85例老年人心肌梗塞,典型胸痛22例、占25%,不典型胸痛25例,占29.4%,无痛者38例,占44.7%。据顾裕民报道无痛型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国内为18.6-52.8%。故对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塞表现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的非典型临床表现(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荣国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3,(1)
本文对464例AMI中呈各种非典型表现的100例与有典型胸痛者364例进行对照分析。100例中,疼痛部位不典型者60例,无疼痛而表现为胸闷不适、左心衰竭、心律失常、脑循环障碍等40例。平均年龄非典型组68.5岁,典型组5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非典型组平均为27.5小时,典型组8.5小时;住院病死率非典型组32%,典型组11%,非典型组60%的患者首诊时被误、漏诊。表明非典型患者以老年人发病多,就诊晚,易延误诊治,死亡率高。提示临床上应警惕非典型发作的AMI。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6年7月收治的2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8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68例)进行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QRS记分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塞(AMI)范围,同时以CPK数学法作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评价梗塞组r=0.71(P<0.001)。QRS记分法诊断AMI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本文显示QRS积分高,并发症多,预后欠佳。故QRS积分可作为临床判定AMI病人病情及预后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预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死 亡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常规12导联检查,计算QTd、QTcd、QT_(Lck)。结果: (1)AMI组QTd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2)AMI时QTd在入院早期最高,一般一周内 降至正常,其测定值与检测时间有关。(3)QTd>60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5%、泵衰竭80%,死亡率45%; QTd<60ms组为12.5%、10%、10%(P<0.05~0.005)。结论:AMI时QTd值越大,重症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死亡率越高,故QTd监测对AMI的近期预后的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