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QTd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适时有效的溶栓疗法可恢复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对其正确判断、处理和预防是降低AMI早期死亡率的关键。研究表明,心室复极变异是引起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重要因素之一;而QT 相似文献
2.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为明显增大,但无明显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的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新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演变过程早期使用溶栓药治疗,迅速溶解阻塞性冠脉血栓,能缩小梗塞范围,保护心功能、降低近期病死率.溶栓药能溶解新鲜的血栓和纤维蛋白血凝块,特别是冠脉粥样硬化斑破裂部位结构疏松的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网络;但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则对溶栓药有相对抗性.溶栓成功后,残余的粥样硬化斑又迅速增长,而有再次血栓形成和再次阻塞危险;并可引起严重出血.溶栓疗法配合一些辅助治疗,能增强溶栓效果,预防再次阻塞.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在美国,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未能接受行之有效的溶栓疗法。作者分析了原因并指出了今后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6.
马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5,3(1):41-42
溶栓疗法可将闭塞冠脉血管重新通畅而使心肌得到再灌注。其效果已经肯定并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病例选择、溶栓剂选择、辅助用药和血管成形术等问题上尚有争议。 一、选择病例 AMI溶栓治疗的基本指征是,梗塞性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但发病时间未超过6小时,心电图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邻近导联ST段抬高≥0.1毫伏,年龄在75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28例疗效观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心内科(201900)陈跃光顾锡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200011)朱根法我们从1993年1月至1995年10月共收治了56例AMI的病人,其中的40例做了溶栓治疗,60岁以上者2...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塞晚期溶栓治疗,在改善左室功能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机制,并对晚期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显荣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6,23(4):150-152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外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高龄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延迟溶栓,重复溶栓,院前早期溶栓及新的溶栓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溶栓治疗作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进展之一,已被临床所证实,80年代初开展了AMI的冠脉溶栓治疗,随后开展了静脉溶栓治疗,目前已有很多前瞻性大系列临床研究资料证明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死亡率,但对于溶栓治疗中的某些问题目前仍存有争议,现就我们所收治的20例患者并结合文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5例临床观察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刘志福栾志和刘纪改张伟宁康1993~1996年,我们采用尿激酶联用肝素、阿司匹林、丹参、维生素C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25例,取得满意疗效。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指征的扩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利雄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5,22(3):150-152
对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病理过程的正确了解,以及对此后冠脉循环素乱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是心肌缺血有效治疗的理论基础,随着更佳的溶液方案、改进的PTCA以及流水线式识别和入院操作程序的出现,AMI的治疗战略再次转向早期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自1994年12月以来,霍州矿务局中心医院及霍州电厂医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符合溶栓条件的9例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溶栓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溶栓治疗(Thrombolytic treatment,TT)时间早晚对心肌的挽救、心脏功能及生存率有重大关系。尽可能早期实施TT,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遗憾的是:病人发生症状到给予TT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耽搁,只有少数病人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早期得到TT。多数病人因时间耽搁而失去TT的最好时机。为缩短时间、尽早地开始TT,而开创了院前TT。本文仅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院前溶栓的依据 1.1动物实验证据: 动物实验显示心肌再灌注的效果是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赵华月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6,2(4):145-146
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战略地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赵华月,武汉4300301979年Rentrop首次应用冠脉内注射链激酶(SK)使1名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同年欧洲组织多中心协作研究,总结2338例AMI病人的6... 相似文献
18.
梁孙英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7,5(1):37-38
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国内外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能够明显降低AMI的病死率,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存在的某些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大量有关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法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显示:①在众多溶栓剂中还是以尿激酶(UK),链激酶(SK)较优,最好联合应用UK与rt-PA;②不要忽视延迟溶栓(>6h),它对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心功能十分必要;③高龄,下壁梗塞溶栓仍属必要;④大力提倡静脉内溶栓,特别院前急诊室内溶栓;⑤溶栓剂联用阿司匹林,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新酶抑制剂(ACEI)等对提高再通率,防止再阻塞的作用已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Q—Tc弥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46例AMI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显示室颤组Q-Tc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和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Q-Tcd逐渐减低,这可能是室颇多发生于AMI早期的原因。溶栓再通后Q-Tcd比再通前显著减少(P<0.01),而无再灌注者则不然(P>0.05),这与国外新近的研究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