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导致出血的原因,采用K4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LT、PCT、MPV亦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出凝血异常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衡量肝硬化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4项分析参数的变化及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40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37例经治疗后的缓解期病人及35名健康老年人的血小板4项参数值,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PLT及PCT显著低于经治疗后的缓解期病人及健康老年人(P<0.01);而MPV,PDW则显著增高(P<0.05)。结论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进而造成机体高凝状态,是血栓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的基础,同时对临床判断肺心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钙荧光指示剂Fura-2AM,对32名健康对照组和5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胞浆游离钙浓度([Ca~(2 )i]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脑出血和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 )]i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P<0.01);脑出血和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 )]i分别与平均动脉压和梗塞灶体积呈高度正相关(r=0.926和0.906,P<0.01)。提示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升高和维持可能与血小板[Ca~(2 )]升高有关;脑梗塞患者存在血小板的活化过程,降低血小板[Ca~(2 )]i可能有利于控制梗塞灶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8例、正常对照组(NC)32例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及UAP组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NC组(P0.05),以AMI组减少更为显著;AMI及UAP组CD62P、CD63、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的分布宽度(PDW)均高于NC组(P0.05),以AMI组增高更为显著。结论 ACS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代谢活跃有关,并与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回顾性分为死亡组(23例)和存活组(71例),入院当天检测血常规,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12例)、B组(10~19分,39例)和C组(≥20分,43例),分析3组间血小板计数及病死率。结果:生存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死亡组,而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均P<0.01)。APACHEⅡ评分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分析表明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减少程度可作为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预警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MPV、PDW、P-LCR的变化可能间接反应骨髓代偿增生能力,对脓毒症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患者血液中血小板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 1 0 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绞痛患者及 36例对照组中血小板的变化进行研究比较。结果 血小板计数 (PLT)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与 AMI组第 1次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UAP组第 2、3次结果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均P<0 .0 1 )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患者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AMI组明显高于 UAP组 ,UAP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均 P<0 .0 1 ) ;UAP与 AMI组第 1次与第 2、3次明显差异 (P<0 .0 1 )。结论 血小板数量和 MPV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监测它们的变化并强调对 UAP应延长血小板监测时间 ,对预测和防治冠心病的发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59例脑梗死4、2例脑出血患者及30例体检人员的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例(P-LCR),并与神经功能损害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LT、MPV、PDW、P-LCR各值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5、<0.05、>0.05、P<0.05;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P>0.05。相关分析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血小板四项参数改变与神经功能损害分级无关(P>0.05)。结论在急性卒中患者中反映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例(P-LCR)二项指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以脑梗死组更为明显,表明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是急性卒中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脑梗死和脑出血血小板四项参数改变与病情轻重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标准的SIRS组和非SIRS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SIRS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预测AP并发MODS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动态监测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冠心病(CAD)诊治及预后价值。方法 122例老年CAD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基线资料及CRP、TNF-α、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结果 4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SAP、UAP、AMI组PDW、MPV、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低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低于AMI组(P<0.01);SAP、UAP、AMI组PCT及PL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SAP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而UAP组又明显高于AMI组(P<0.01)。结论对CAD患者血清CRP、TNF-α表达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值变化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防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78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源性胸痛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并用COULTER-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结果血小板计数在SA组、UA和AMI组、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都明显增大。结论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感染性疾病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小板参数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库尔特JT-IR血球计数仪对113名老年急性感染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结果老年急性感染疾病患者4个组别(急性病毒性肝炎组、败血症组、急性肺炎组、急性腹膜炎组)均显示PLT、PCT减小,而MPV、PDW增高。与健康老年组相比差别显著(P<0.05)。结论这对老年人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姚爱兰  张玉兰 《山东医药》1995,35(10):25-26
我们测定了143例脑梗塞患者(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确诊)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见表1、表2。 讨论:由表1看出脑梗塞组血小板1分钟、5分钟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塞时,由于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32位正常对照者与37名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治疗3周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统计分析其数据变化。结果高血压时,血小板4项参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而降压治疗能使上述4项指标降低[PLT:(治疗前201·8±72·9vs治疗后187·1±68·6)109L-1(P<0·05);MPV:(治疗前10·3±1·9vs治疗后10·0±1·9)fL,PDW:(治疗前15·5±1·1vs治疗后15·2±1·0)fL;PCT:(治疗前0·20±0·05vs治疗后0·19±0·04)%](P<0·05)。结论降压治疗能降低PLT、PCT,改善血压升高所致的前血栓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类型血吸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68 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慢血”)、76 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晚血”,其中巨脾型52 例、腹水型24 例)以及78 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PLT、MPV、PDW、PCT。结果 慢血组和晚血组PLT、PCT 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晚血组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纤维化程度 加深甚至出现肝硬化,其MPV、PDW 也发生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值,可为血吸虫病患者特别是晚血患者病情诊断提供初步评价,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黎鹏  何立  张光宇  张卫  雷红 《心脏杂志》2015,27(1):23-026
目的:监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项指标在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明确为冠心病的220例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6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80例。分别监测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hs-CRP,血小板计数(PLC),MPV,计算NLR,分析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与3项指标的关联性。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WBC、NLR、MPV、hs-CRP在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中三者亦有统计学差异,冠脉狭窄愈严重,NLR、hs-CRP及MPV愈大(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s-CRP是UAP及AMI的危险因素,NLR和MPV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MPV、hs-CRP与冠心病临床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本对50例肝硬化及19例原发性肝癌患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扳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进行测定,同时检测其聚集功能(PAg),以进一步分析肝硬化、肝癌患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为肝硬化肝癌患血小板功能和出凝血机制的初步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及血小板参数对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分为1组(10分)、2组(10~19分)和3组(20分),所有患者均在确诊24 h内采用全自动血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水平。结果:1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患者PLT显著下降,P-LCR、MPV、PDW均显著上升(P0.05);2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CD62P、CD63表达均上调(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PLT的下降,血小板MPV、PDW、P-LCR均逐渐上升,血小板MPV、PDW、P-LCR与PLT呈高度负相关性(r=-0.442、-0.395、-0.472,P0.01),PLT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602,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603、0.619,P0.01);血小板MPV与CD62P、CD63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82、0.310,P0.05),血小板P-LCR、PLT、PDW与CD62P、CD63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体内存在血小板高激活状态,根据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及血小板参数可初步判定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陈丽明  齐栋  初晓霞 《山东医药》2008,48(25):44-45
测定尿毒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P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多数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P<0.01),PLT、MPV及PDW减少(P均<0.05).提示尿毒症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参数异常,可为其病情监测、疗效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