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6例癫痫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结果: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的4个维度中以躯体功能得分最低(47.68±11.51),物质功能得分最高(59.50±13.18)。癫痫患者应对方式是以自责(0.76±0.18)和幻想(0.61±0.12)为特点,个性是以神经质(54.86±16.15)为特征,相关分析发现,自责和神经质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83,-0.81,P<0.005)。外向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维度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81,0.52,P<0.005)。结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其自身的心理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12/2004-06在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强迫症患者39例为强迫症组。并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职工、进修医生和实习同学31例为对照组。均知情同意。运用防御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强迫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147.23&;#177;32.22,98.00&;#177;25.96,P&;lt;0.001)。②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38.05&;#177;10.36.43.90&;#177;7.46.P&;lt;0.05)。③应对方式:强迫症患者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60&;#177;0.24,0.30&;#177;0.24:0.61&;#177;0.21,0.45&;#177;0.23;0.60&;#177;0.24,0.46&;#177;0.22;0.52&;#177;0.22.0.40&;#177;0.16,P&;lt;0.05),而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强迫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63&;#177;0.27,0.83&;#177;0.19;0.51&;#177;0.24,0.68&;#177;0.19.P&;lt;0.001)。④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与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616,0.494,0.434,P&;lt;0.05-0.01),而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507,P&;lt;0.01);中间型防御机制与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333,0.423,P&;lt;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采用不当的应对方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野战部队军人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考察野战部队军人的应对方式特征,并探讨他们的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947名军人进行调查。结果:①野战部队军人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退避(4.65&;#177;2.05)、自责(2.74&;#177;2.16)、解决问题(0.76&;#177;0.19)、求助(0.61&;#177;0.24)、幻想(0.44&;#177;0.24)和合理化(0.43&;#177;0.20)。②干部比士兵、士官更常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F=3.31,P&;lt;0.05),士兵比干部更倾向于用自责(F=3.97,P&;lt;0.05)和退避(F=4.96.P&;lt;0.05)的方式,而且士兵比士官更常用幻想的方式应对问题(F=7.16,P&;lt;0.01)。一年兵与五年以上兵相比,更常用幻想(F=4.07,P&;lt;0.01)、退避(F=4.12,P&;lt;0.01)和求助(F=2.24,P&;lt;0.05)方式。③灵活性、自律性、兴奋性、有恒性、创新性、敢为性等影响解决问题、求助等应对方式(P&;lt;0.001),而不和谐、紧张性、忧虑性、怀疑性等导致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等应对方式(P&;lt;0.001)。结论:野战部队军人应对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人格特征和自我和谐影响军人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不同胃癌分期患者抑郁情绪、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表现。方法:2000-05/2004-10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163例。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确诊为胃癌,且自愿接受各种心理、个性和行为量表调查测试的137例,男87例,女50例。早期胃癌组71例,进展期胃癌组66例。患者治疗前1周内分别接受了汉密顿抑郁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调查.以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结果:最终完成调查137例。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中焦虑躯体化、体质量变化、认知障碍、昼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和绝望感因子评分在进展期胃癌组(4.5&;#177;1.0,1.6&;#177;0.2,1.8&;#177;0.2,0.9&;#177;0.2,5.8&;#177;1.1,3.6&;#177;0.4.3.3&;#177;0.6)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组(2.8&;#177;2.1,0.7&;#177;0.4,0.7&;#177;0.3,0.4&;#177;0.3,3.6&;#177;1.9,1.8&;#177;0.7,1.4&;#177;0.8)(t=2.275~3.228,P&;lt;0.05~0.01)。艾森克个性问卷评估中精神病性、神经质或情绪和人格稳定性得分在进展期胃癌组(8.29&;#177;1.14,1054&;#177;1.72,7.73&;#177;1.84)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组(5.80&;#177;2.18,6.76&;#177;3.35,6.85&;#177;3.24)(t=2.190,2.347,2.682,P&;lt;0.05)。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估中屈从应对方式得分在进展期胃癌组(3.37&;#177;0.74)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组(2.78&;#177;0.93)(t=2.367、P&;lt;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有较重的抑郁情绪表现,个性特征表现为精神病性、神经质和人格的不稳定性,行为学表现以屈从应对为主。  相似文献   

5.
氟西汀及心理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氟西汀及心理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在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及氟西汀20mg/d口服。共12周;对照组65例仅给以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口服。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①12周后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79%(49/6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57%(37/65)。两组之间有差异(χ^2=14、2,P&;lt;O、005)。②治疗组55例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分别下降(19.2&;#177;2.1)mmHg及(10.6&;#177;1.2)mmHg而对照组58例分别下降(10.2&;#177;1.6)mmHg及(5.2&;#177;O.7)mmHg,治疗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t=26.O,P&;lt;O.O1;t=29.8,P&;lt;0.01)。③生活质量定量观察:治疗前后体力健康、精神健康、总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5&;#177;4.1比2.1&;#177;4.1,t=1.98,P&;lt;0.05;4.0&;#177;5.0比1.6&;#177;4.7,t=3.77,P&;lt;0.01;2.3&;#177;3.4比0.9&;#177;3.4,t=2.29,P&;lt;0.05;9.6&;#177;8.7比5.5&;#177;9.1。t=2.66,P&;lt;0.01)。④生活质量定性观察:治疗组在体力健康、精神健康、总体功能方面改善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4%比23.7%,χ^2=24.5,P&;lt;0.005;60.3%出27.8%,χ^2=26.4,P&;lt;0.005;44.7%比25.2%,χ^2=10.2,P&;lt;0.005)。结论:氟西汀及心理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趋势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制定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100例广州市脑科医院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常模比较。结果:①SCL-90的9个因子得分研究组的躯体化(1.41&;#177;0.46)、强迫症状(1.73&;#177;0.48),人际关系(2.13&;#177;0.61)、抑郁(1.94&;#177;0.58)、焦虑(1.73&;#177;0.45)、敌对(2.03&;#177;0.59)、恐怖(1.51&;#177;0.41)、偏执(1.78&;#177;0.42)、精神病性(1.39&;#177;0.42)均较常模高,差异有显著性(u=2.04—9.17,P&;lt;0.05~0.01)。②研究组的SCL-90的9个因子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4—0.33.P&;lt;0.05~0.011,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24~-0.33,P&;lt;0.05~0.01)。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19~-0.33,P&;lt;0.05~0.01)。结论:康复期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应对知识和应对技能训练以及社交技巧训练,增加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对配偶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对配偶的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配偶进行调查。结果 100例配偶的SDS和SAS得分分别为45&;#177;6和39&;#177;7,分别明显高于国家常模(t=5.0,2.58,P&;lt;0.01);男患者配偶的SDS得分显著高于女患者配偶的得分(t=3.49,P&;lt;0.01),SAS得分两者无差异(t=1.48,P&;gt;0.05);农村患者配偶的SDS得分明显高于城市患者配偶的得分(t=3.59,P&;lt;0.05),而SAS得分两者患者配偶的得分无差异(t=1.52,P&;gt;0.05);在SCSQ得分中。男女患者配偶间及农村城市患者配偶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无明显差异(t=0.78与1.8,P&;gt;0.05);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中,男患者配偶得分明显高于女患者配偶得分(t=3.43.P&;lt;0.01)农村患者配偶得分明显高于城市患者配偶的得分(t=2.43,P&;lt;0.05);相关分析可见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分与抑郁和焦虑得分均呈正相关(t=0.507,P&;lt;0.0l和r=0.215,P&;lt;0.05),积极应对方式分与一般状况及焦虑抑郁等无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发病可导致配偶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尤以男患者配偶和农村患者配偶为重);配偶的情绪影响(尤其是抑郁)会加重其消极应对方式,建议给予其适当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心理状况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情况。方法:以2000-05/2004-05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符合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意见修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并自愿接受调查的65例,男41例,女24例。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40为32例,&;lt;140为33例;平均体质量指数≥(24.57&;#177;6.79)kg/m^2 39例,&;lt;(24.57&;#177;6.79)kg/m^2 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睡眠质量调查和症状自评量表评估。结果: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40患者的入睡、睡眠维持、睡眠自评、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总分(1.19&;#177;0.38,0.48&;#177;0.09,0.84&;#177;0.19,1.05&;#177;0.28,5.07&;#177;0.96)明显高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lt;140患者(0.96&;#177;0.37,0.41&;#177;0.06,0.72&;#177;0.14,0.93&;#177;0.19,4.73&;#177;0.90)(t=2.250-2.429,P&;lt;0.05)。②平均体质量指数≥(24.57&;#177;6.79)kg/m^2患者的入睡、睡眠维持、睡眠自评、睡眠总时间因子评分和睡眠质量总分(1.21&;#177;0.37,0.51&;#177;0.12,0.88&;#177;0.18,1.02&;#177;0.24,5.15&;#177;0.75)均明显高于平均体质量指数&;lt;(24.57&;#177;6.79)kg/m。患者(1.04&;#177;0.42,0.39&;#177;0.08。0.76&;#177;0.11,0.79&;#177;0.18,4.88&;#177;0.87)(t=2.181.3.350,P&;lt;0.05-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状态越差.睡眠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9.
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07/2003-12沈阳市传染病院57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其中实验组实施干扰素治疗和健康教育,对照组仅实施干扰素治疗,疗程6个月。参照中文版普适性健康调查量表进行测定生活质量,由患者自己填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的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2年内复发率48%(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79%(22/28)(X^2=5.62,P&;lt;0.05)。康复教育疗程结束后实验组中文版普适性健康调查量表生活质量8项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理职能评分(72.8&;#177;21.6,47.1&;#177;21.1,P&;lt;0.05),躯体疼痛评分(78.8&;#177;14.5,60.0&;#177;18.9,P&;lt;0.05),一般健康评分(65.7&;#177;18、6,48.0&;#177;13.7,P&;lt;0.05),精力评分(68.1&;#177;17.1.54.0&;#177;17.6,P&;lt;0.05),社会功能评分(86.9&;#177;19.6,71.4&;#177;17.0,P&;lt;0.05)、精神健康领域评分(75.9&;#177;17.8,62、8&;#177;16.7,P&;lt;0.05)。结论康复教育可提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非药物干预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庆  秦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188-8189
目的:调查非药物干预与单纯药物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d社区高血压患者康复干预措施介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01/2003-12参加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综合究的177例患者进行随访及生活质量调查,被试者年龄51用自编调查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查者共152例。根据不同治疗模式,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合治疗组(n=87)、药物+运动治疗组(n=34)。结果:79.6%的患者除服药外采用了调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非药物治疗的方法。生活质量问卷测查结果显示,被试者对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及主观满意度在中等水平(12.89&;#177;2.19)。综合治疗组的物质生活维度(30.03&;#177;4.18)、经济状况因子(10.31&;#177;1.84)得分略高于其他两组(29.07&;#177;4,99.9.90&;#177;1.84:27.61&;#177;3.21.8.79&;#177;1,90)(F=2.93,P&;lt;0.05;F=5.40,P&;lt;0.01)。药物+运动组的心理功能维度、正性情感因子及精神紧张度因子得分略高于其他两组(F=3,71~4.53,P&;lt;0.05~0.01)。结论: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53例冠心病患者中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西亚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其中一些人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t=2.50,P&;lt;0.05;t=2.73~8.51,P&;lt;0.01)。心绞痛组SCL-90多项评分(焦虑2.08&;#177;0.76,精神病性1.64&;#177;0.53,总分184.74&;#177;51.54,躯体化2.19&;#177;0.49,强迫2.25&;#177;0.66,人际关系2.09&;#177;0.77,抑郁2.35&;#177;0.82,恐怖1.66&;#177;0.72)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1.68&;#177;0.67,1.34&;#177;0.31,145.45&;#177;36.92,1.78&;#177;0,58,1.70&;#177;0.59,1.61&;#177;0.49,1.72&;#177;0.64,1.18&;#177;0.23)(t=-2.02,-2.60,P&;lt;0.05;t=-2.77~-3.52,P&;lt;0.01)。心理症状SCL-90各项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无关(P&;gt;0.05)。冠心病患者SAQ中的治疗满意程度评分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敌对两项评分呈负相关(r=-0.2931,-0.2949,P&;lt;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并存,相互影响;心绞痛患者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症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施治对肺癌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永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40-7241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施治对肺癌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26例肺癌术后患者,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LQ-C30)量表观察肺癌术后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SCL-90各大项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lt;0.05或P&;lt;0.01),QLQ-C30量表(内容包括呼吸困难、疲乏、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失眠、疼痛、便秘、经济困难)显著高于治疗前(P&;lt;0.05或P&;lt;0.01),血清IgA,IgG,IgM治疗前的值为(1.25&;#177;0.23),(9.67&;#177;2.76),(0.89&;#177;0.43)g/L,治疗后则为(1.41&;#177;0.27),(11.42&;#177;3.02).(1.24&;#177;0.59)g/L,较治疗前比,亦有显著改善(P&;lt;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血液肿瘤患儿父母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儿父母焦虑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和应对方式量表,随机抽样调查2002—10/2003—1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98位血液肿瘤患儿父母。结果:血液肿瘤患儿父亲和母亲的状态焦虑得分(52.56&;#177;11.07和60.75&;#177;16.87)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t=6.90,15.69;P均&;lt;0.01);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焦虑得分(56.43&;#177;4.67)高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43.32&;#177;4.79),差异有显著性(t=13.45,P&;lt;0.05);农村父母得分160.16&;#177;10.26)高于城市(53.11&;#177;9.76),差异有显著性(t=3.32,P&;lt;0.05);患儿父母积极应对得分(31.11&;#177;2.75)与焦虑呈负相关(r=-0.913),消极应对得分(8.83&;#177;1.03)与焦虑呈正相关(r=0.872)。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父母存在较高焦虑状态,且与文化程度、地域有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者焦虑程度轻,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者焦虑重。  相似文献   

14.
胃癌全切术患者生活质量与健康教育干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节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89-6489
目的 对胃癌全切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有关影响因素,同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干预。结果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降低,其中以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尤为明显,评分分别为(35.35&;#177;15.12),(15.67&;#177;13.46),(9.52&;#177;6.89)分。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分别为(91.81&;#177;10.55),(73.06&;#177;37.47),(77.97&;#177;23.23),(70.00&;#177;21.09),(72.48&;#177;21.01),(83.03&;#177;24.51),(67.84&;#177;41.03),(77.77&;#177;85.40)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07~25.54,P&;lt;0.001)。结论 多种因素可致胃癌全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健康教育可通过改变患者认知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3个方面来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生的个体易感素质和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45例首次发作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2名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的生活事件负性刺激量(23.58&;#177;16.37)和总刺激量(37.31&;#177;32.87)较高,社会支持总分(32.78&;#177;8.33)、客观支持分(9.94&;#177;3.16)、主观支持分(17.82&;#177;5.20)及支持利用度(5.02&;#177;1.98)得分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9~4.88,P&;lt;0.05~0.01);防御方式在不成熟(4.75&;#177;1.38)和神经症性(4.98&;#177;1.42)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4,2.88,P&;lt;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以及防御方式的不成熟和神经症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干预效果提供有效途径。方法:2002—01/2004—03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住院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心理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心理测查,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入组者用同一填表方法填写问卷。结果: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治疗后消极应对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对照组社会支持利用度治疗前后无明显的变化(P&;gt;0.05),心理干预组治疗后社会支持利用度(12.5&;#177;2.1)明显高于治疗前(6.5&;#177;1.5)(P&;lt;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SCL-90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降低(P&;lt;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EPQ中掩饰性和神经质两项得分明显降低(P&;lt;0.05),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意外伤害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心理学特点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儿童意外伤害中心理行为因素起重要作用。意外伤害儿童的性格及行为等心理学特点具有其特殊性。目的:探讨意外伤害儿童与正常儿童个性特质及行为特质的差异。设计:以患儿和正常儿童为调查对象的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小儿科。对象:2001-01/12在藤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7~11岁的意外伤害患儿131例,除外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和非脑共发出问卷89份,8份因资料不完整而被剔除,收回资料完整的病例81份(回收率为91.01%)。其中男50例,女3l例,平均年龄(8.59&;#177;1.86)岁,Peabody图画词汇测验测试智商为96&;#177;15;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父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儿童受教育情况,居住地经济文化情况相似的无伤害病史的正常健康学龄儿童,共81例。男45例,女36例,平均(8.92&;#177;1.73)岁,Peabody图画词汇测验测试智商为(98&;#177;18)。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智商方面具有可比性(P&;gt;0.05)。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表),对伤害组和对照组各81例进行测试。结果:两组各81例均无脱落。①艾森克个性问卷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量表得分伤害组(50.01&;#177;10.58,55.19&;#177;12.1,57.35&;#177;10.12)均高于对照组(45.63&;#177;13.81,48.09&;#177;6.49,50.01&;#177;10.39),t=2.27~4.65.P&;lt;0.05,掩饰性量表得分对照组(49.42&;#177;10.42)高于伤害组(39.65&;#177;13.03),P&;lt;0.001。②伤害组男童在多动、攻击性、违纪、交往不良、分裂焦虑、抑郁、体诉7个行为因子;伤害组女童在多动、残忍、攻击性、抑郁、体诉、社会退缩、违纪7个行为因子的中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lt;0.001。③伤害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32.09%(26/81)。高于对照组11.1l%(9/81),P&;lt;0.00l,OR值为3.78,95%CI为1.66~8.59。行为因子的敏感性(32.1%)较低,特异性(88.9%)和阳性结果价值(74.3%)较高。④伤害组男童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平均得分(39.84&;#177;10.99)高于女童(34.26&;#177;10.43)P&;lt;0.05。男童在违纪、攻击性,女童在抑郁因子中位数高于异性,P&;lt;0.05或0.01。伤害组Achenback儿童行为量表平均得分为(37.62&;#177;11.03)。高于对照组(17.77&;#177;12.12),P&;lt;0.01。⑤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意外伤害的危险因子:男童为攻击、多动、违纪;女童为攻击、违纪、抑郁。结论:意外伤害儿童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行为因子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阳性结果价值较高,男童和女童都具有攻击、违纪的特点,具掩饰性低于正常儿童,从而较易出现应付行为的非理性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对明确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心理学量表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自评症状量表(SCL-90)。结果: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人格特征上神经质(52.14&;#177;9.46和46.17&;#177;8.34)、内外向(42.56&;#177;8.35和51.26&;#177;9.86)、神经质(56.37&;#177;10.26和50.63&;#177;7.98)维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69~4.58,P&;lt;0.01)。SCL-90评定结果躯体化(1.98&;#177;0.52和1.64&;#177;0.43)、抑郁(2.07&;#177;0.98和1.76&;#177;0.57)、恐怖(1.78&;#177;0.43/1.51&;#177;0.6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6,5.09,2.99,P&;lt;0.01),强迫(1.79&;#177;0.63和1.51&;#177;0.67)、人际敏感(1.85&;#177;0.67和1.75&;#177;0.55)、焦虑(1.77&;#177;0.53和1.56&;#177;0.6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6,2.67,2.69,P&;lt;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后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均较无合并症者严重。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紧张型头痛军人患者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的特征。方法:选择2001-07/2003-07解放军第四六四医院诊断为紧张型头痛的35例住院军人患者作为紧张型头痛组,以35名正常军人作为对照组。人格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共88项,包含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掩饰性4个人格维度,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分值越高表示性格越倾向该维度,内-外向分值越高,表示性格越倾向外向);应对方式评定采用应对方式问卷(是自评问卷,共有100个条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越倾向使用该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评定采用Rotter编制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含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得分范围在0(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结果:纳入35例紧张型头痛患者,35例正常军人,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两组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分值比较:紧张型头痛患者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高于对照组(57.83&;#177;7.27,49.17&;#177;7.14;55.36&;#177;8.93,47.96&;#177;8.78.P〈0.05);而内-外向维度和掩饰性维度得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②两组应付方式各因子分值比较:紧张型头痛组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对照组(0.52&;#177;0.17,0.89&;#177;0.21;0.41&;#177;0.17,0.78&;#177;0.18,P〈0.05):而紧张型头痛组逃避因子的得分高于对照组(0.63&;#177;0.17,0.31&;#177;0.16,P〈0.05);两组在幻想、自责及合理化3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③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得分比较:紧张型头痛组得分高于对照组(11.76&;#177;0.29,9.39&;#177;0.46,P〈0.01)。结论:紧张型头痛军人患者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评分均高于健康人,证明他们有更强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倾向,存在人格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事件的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所影响,遇到问题更多采用逃避的应对方法,而较少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分析其不同角色、性别、文化程度及其居住地的差异,并与相关国内常模比较。方法:选择2003-07/2004-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的家属71名,入组时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且无精神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症状自评量表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分作为本调查的心理状况指标,评估标准为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343项或任意一项因子分32,可考虑筛查阳性,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与患者的关系(配偶或子女)等自然情况。在神经内科发放统一制作的量表及问卷,被试家属现场填写,当场收回。结果:共发放73份量表及问卷,收回合格问卷71份,合格71份,有效率97.2%。①脑卒中患者家属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除人际关系、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明显(P&;lt;0.01)。②患者子女躯体化、抑郁、焦虑3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配偶得分[(2.11&;#177;0.64,2.30&;#177;0.65,2.17&;#177;0.60);(1.65&;#177;0.56,1.93&;#177;0.59,1.75&;#177;0.58),P&;lt;0.05]。③女性在躯体化、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男性[(1.92&;#177;0.52,2.18&;#177;0.59),(1.53&;#177;0.55,1.77&;#177;0.59),P&;lt;0.01]。④文化程度高中以下者在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专以上文化者[(2.16&;#177;0.65,2.28&;#177;1.04),(1.76&;#177;0.46,1.87&;#177;0.47),P&;lt;0.01]。⑤来自农村者躯体化、人际关系因子得分低于来自城市者[(1.44&;#177;0.29,1.99&;#177;0.64),(1.82&;#177;0.66,1.64&;#177;0.36),P&;lt;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用症状自评表评估其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说明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以患者子女和女性家属的抑郁、焦虑因子较为突出,而患者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患者配偶,女性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和来自农村的患者家属低于文化程度较高和来自城市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