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5):988-990
目的:分析住院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利福喷丁(RFT)、利福布丁(RFB)、注射用抗结核药链霉素(S)、卡那霉素(KM)等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原因、特点及其预防对策。方法:抽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住院结核病患者60例资料,根据患者的病例信息,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原因、特点。结果:60例结核病患者中,其中抗结核药物致不良反应31例,其发生率为51.67%;用药期间患者发生1种ADR的发生率高于2种和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不良反应症状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关节痛和过敏反应等。结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多,治疗期间应监测其用药,判断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90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分布及导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查取2012年 2~5月我院肺科医院全部出院病例1 000例,对使用了主要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病例的年龄和性别、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 器官等进行统计,并分析不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病例 90 例,男 56 例,女 34例,出现不良反应时间最短的为1 h,最迟的为31 d;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泌尿、肝胆、神经、皮肤及其附件、消化、血液等 8个系统,多发不良反应包括高尿酸血症、药物肝炎、药物性皮炎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规范治疗结核病,减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治疗失败,提高用药安全性,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焦建中  解好群  王秀丽  尚艳  李依萍 《医药导报》2006,25(11):1225-1225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发病时间、病程和预后。 方法对42例因行抗结核治疗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治疗方案中,以含有异烟肼和利福平的治疗最易导致肝损害,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多发生用服药后2个月内,经保肝降酶等治疗后,78.6%的患者在1个月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抗结核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疗程的顺利完成。方法对186例60岁以上老人肺结核患者(老年组)及198例20~60岁青壮年肺结核患者(青壮年组)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防治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结果老年组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115例),青壮年组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8例)。老年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5d内出现不良反应53例,15—30d28例,30~60d约20例,2个月以上14例。青壮年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5d内出现不良反应32例,15—30d18例,30-60d约10例,2个月以上8例。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较明显,且出现时间早,故制订合理的抗结核化疗方案,掌握好用药剂量,使用合理的护肝用其他预防副作用的药物,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抗结核治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5,(9):1003-1006
目的探讨初治肺结核(PPTB)患者出现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140例PPT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本研究的2140例PPTB患者中,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者为182例(8.50%),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有44.50%无临床症状,86.26%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在服抗结核药2个月内,其中89.01%需更改化疗方案完成疗程。性别与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龄、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低蛋白血症、长期饮酒、化疗方案中含吡嗪酰胺及合用其他增加肝毒性药物是发生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针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特点,临床医师应密切监测高危人群肝功能关键指标,并根据患者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避免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的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择10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均是给予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进行治疗,之后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有32例,发生率是32.0%。其中胃肠道反应有6例,肝功能异常有10例,发热有3例,头晕有4例,视力下降有2例,皮疹有3例,关节痛有2例,其他有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在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服药方式、是否有肝炎并、或是影响不良等因素上存在差异(P<0.05);而在服药种类、不同性别、体质量、治疗类型等方面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没有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中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有肝炎病史的患者使用板式组合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大。结论通过对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物治疗分析发现肝炎病史和高龄是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属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方法对36例患者采用综合药物治疗,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各器官系统的影响等,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体重等的关系。结果 36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6%,以胃肠道不良反应为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体重、性别、年龄等有关。结论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病患者的治愈情况,应尽快研发新一代抗结核药物,控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并进行药学分析。方法:选取70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停止给药,并根据不良反应给予对应治疗。观察70例患者给药时间,临床表现、临床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服药后1-7d内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且明显多于其他时间段,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停药,50例患者在停药5d后自行缓解恢复正常,19例不良反应症状较为严重者给予对应治疗后,不良反应逐渐消失,1例患者不良反应治疗无效,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57%)。结论:在使用阿莫西林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有必要掌握阿莫西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科学合理的控制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易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以在门诊确诊的382例肺结核患者为分析对象,根据病程记录、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82例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5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1%。结论提示应重视肺结核治疗用药中的各种不良反应,针对年老体弱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缪志伟 《安徽医药》2013,17(1):168-170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与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2010年该市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确诊肺结核患者1 368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7%,主要的不良反应事件为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单因素统计结果发现年龄、BMI、月收入、诊断分型及肝炎病史为抗结核治疗相关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3.27,95%CI=2.073~5.439,P=0.002)、BMI〈18.5(OR=1.377,95%CI=1.021~3.548,P=0.037)及肝病史(OR=1.82,95%CI=1.003~6.248,P=0.046)为治疗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当患者存在高龄、营养状态差及肝炎病史可一定程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少年肺结核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常见不良反应,并提出对应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55例青少年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结果:此次用药不良反应有6例,发生率为10.91%,以肝胆系统受损、皮肤及皮肤附件、胃肠道反应等为主,经过内科综合护理后其不良反应得到改善或消失,不良反应发生事件以15~30 d居多。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患者中较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加强监测及复查力度,对症护理。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3.
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5例初治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应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试验组218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mg治疗,对照组217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每日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450mg治疗。结果试验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4.1%)及HBsAg阳性病人肝损害发生率(8.0%)均较对照组(12.4%,33.3%)低(P<0.01,P<0.05)。试验组抗结核化疗中断率为2.3%,调整化疗方案率为1.4%;与对照组(6.9%,4.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结论双环醇片75mg?d-1可显著降低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亦平 《江西医药》2008,43(12):1355-135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来因抗结核治疗致药物热的患者资料。结果共35例(1.64%)出现药物热,均在2个月内出现,其中单纯型21例(60%)。利福平发生率最高(48.57%)。结论药物热是抗结核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熟悉并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90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结核药物.观察2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及肝损害的处理方法.结果 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抗结核保肝治疗中,保护肝细胞,减少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周广俭 《中国医药科学》2014,(8):163-164,182
目的对708例住院结核患者(包括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下称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比较乙肝标志物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阴性、HBcAb阳性或阴性)的结核病患者与乙肝标志物阴性的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32.1%,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无因肝损伤更换抗结核药物方案,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有2例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占0.3%。结论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患者应7d左右复查肝功能,尽可能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个别肝损伤严重患者应更换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17.
一线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分布特点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线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发表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4种主要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分布,病例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个药所致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进行统计,并分析个药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共统计整理病例739例,男性437例,女性299例,性别不详3例;出现不良反应时间最短的为2分钟,最迟的为50年。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泌尿、血液等12个系统,多发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肝损伤、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视神经炎等。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分布规律和特点,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包南 《中国医药指南》2012,(36):496-497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导致的肝功能损伤临床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治疗的抗结核药治疗患者384例,回顾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这384例接受抗结核药物临床治疗的患者中,其中经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的患者有35例(9.11%),肝功能受损发生率57.14%;非乙型肝炎患者349例(90.88%),肝功能受损发生率18.62%。60岁以上患者168例(43.75%),肝功能受损发生率38.69%;60岁以下患者216例(56.25%),肝功能受损发生率9.26%。结论接受抗结核药治疗的患者很容易导致肝功能损伤的发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毒副作用小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定期的对患者肝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进行护肝治疗,减少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9.
杜秀  路玫 《中国药房》2014,(14):1290-129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9月-2012年4月1 395例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1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年龄以19~59岁为主,占58.97%。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达15.38%;抗结核治疗前有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可达36.67%、22.73%,明显高于平均发病率8.39%。发生时间多为8~14d。预后多良好,有69.23%的患者好转或治愈。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合并有乙肝、入院时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等高危因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次研究对比治疗结核病时采用传统散装药与采取板式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结核病患者总计200例。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使用传统散装药组90例患者,使用板式抗结核药组11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服用板式抗结核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传统散装药的患者,P<0.05;强化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巩固期患者,P<0.05;不同性别、体重以及60岁以下患者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6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轻度肝损害与中度以上肝损害程度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结核病时采用板式抗结核药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采取传统散装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的是临床在应用板式抗结核药物给予患者治疗时应对加强对患者的体征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保障患者临床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