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国  牛月花  孟丽英  唐进亮 《中外医疗》2011,30(36):39+41-39,41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362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内镜诊断、病理特点及幽门螺杆菌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疣状胃炎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男性多于女性.胃镜下特点为胃黏膜呈疣状隆起或火山口样隆起,病变多为多发,少数为单发,隆起中央有脐样凹陷糜烂,直径为2~5mm,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部216例(59.7%),其次是胃体胃窦部110例(30.4%).病理检查患者以轻中度慢性炎性居多,分别占50.0%与40.3%,重度炎症较低占9.7%;其中伴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者达11.6%.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7.7%.结论 疣状胃炎应作为一种癌前疾病,胃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最佳手段,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疣状胃炎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疣状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探讨疣状胃炎病因和病理。方法 选择胃镜下诊断为疣状胃炎的患者56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染色(吉姆萨染色)检测Hp感染,并作病理学诊断;另选慢性浅表性胃炎58例作对照研究。结果 疣状胃炎Hp感染率为66.07%,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为31.0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疣胃炎病理改变呈重度炎症改变者占64.29%,慢性浅表性胃炎占36.2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 (1)疣状胃炎与Hp感染密切相关;(2)疣状胃炎伴有明显的病理异常,临床上应重视其诊治和随访。  相似文献   

3.
惠莉  张晓桐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57-158
对胃镜确诊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132例疣状胃炎(VG)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疣状胃炎合并Hp感染除菌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疣状物数量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组总有效率65.2%,对照组总有效率24.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可能是诱发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简称VG)的胃镜诊断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放大电子内镜对受检者的胃窦、胃体、胃底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了78例疣状胃炎的内镜下表现特点、数目及部分,并对疣状胃炎表面及周围各取活组织检查,同时^14C呼气试验。结果根据内镜下VG成熟度及形态学特点表现:71例为Ⅰ型占91%,Ⅱ型少见,只有7例,占9%,病状位于窦部者52例,占66.7%,位于窦体交界处21例,占26.9%,胃体部5例,占6.4%。病理呈慢性炎改变,非典型增生发生率较低,为3、8%,HP阳性率67例,占85.9%。结论 脐窝状或痘诊样糜烂,隆起形态不规则样糜烂是内镜诊断VG的特异型标志,VG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 采用日本产GIF-N30型纤维胃镜对402例7个月-14岁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部粘膜组织行病理检查及Hp检测。结果 检出Hp感染相关性胃炎137例,检出率为34.08%,其中男78例,女59例,Hp感染率男女性别间无差异(P>0.05),但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5)。临床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消化道出血、食欲不振、消瘦、头痛、头昏等。胃镜下胃窦粘膜微小结节改变及病理显示固有层内有淋巴滤泡形成者,Hp检出率较高(>50%)。结论 儿童Hp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但与性别无关,Hp感染相关性胃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胃镜、病理检查及Hp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镜检出的军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室2007年5月—2008年5月5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和胃镜资料,并与同期慢性胃炎进行比较。结果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军人患者内镜检查共723例,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检出率达到7.33%,病变部位以胃窦、胃体为主,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液糊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黏膜上可见胆汁淤块,黏膜充血,变脆或糜烂、出血、斑点。主要病理改变为:黏膜下层水肿.黏膜层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快速尿素酶试验单纯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与同期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9.2%,58.6%。经4周规律性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同慢性胃炎),内镜特征具诊断意义。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低,认为胆汁反流是本病独特的致病因素。军人因职业特点,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较高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内镜诊断的30例疣诊断的30例疣状胃炎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照,均进行胃粘膜病理得到确诊,检测幽门螺杆菌(下称Hp)比较。结果:疣状胃炎组Hp阳性率为76.7%(23/30)。对照组为36.7%(11/3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是疣状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小儿胃炎和十二直肠溃疡的关系。方法:对186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进行内窥镜检查,并取胃窦部活检组织作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内镜检查有消化道疾病的患儿178例,病变检出率为95.7%(178/186),Hp感染检出80例,阳性率为44.9%。儿童Hp感染率与年龄呈显著丑三相关(r=0.94,P=0.012);慢性中度炎症比轻度炎症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重度炎症比中度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高;少数民族Hp感染率为56.3%(45/80),汉族为35.7%(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感染患儿所患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与年龄旱显著正相关(r=0.990,P=0.003)。结论:(1)小儿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2)胃粘膜病变越重Hp阳性率越高;(3)少数民族儿童的Hp感染率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9.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四川医学》2007,28(12):1350-1350
目的 观察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关系。方法 将92例Hp感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除Hp,对照组仅用制酸治疗。结果 Hp感染阳性的疣状胃炎,根除Hp后,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Hp未根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疣状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成熟型疣状胃炎内镜下光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国内报道检出率为1.22%~3.3%,主要分布在胃窦部。于皆平等依其内镜下表现将疣状胃炎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成熟型胃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往往于症状消失后复查胃镜时,隆起糜烂病灶依旧存在。有报道单纯药物治疗病灶清除率为19.4%。  相似文献   

11.
疣状胃炎(Verrucose gastritis)也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状胃炎等,是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本文报道疣状胃炎23例,就其胃镜及病理形态学所见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介绍一组经纤维胃镜检查4076例中,发现疣状胃炎23例(占0.57%),均经病理检查证实。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岁。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不适和/或上腹痛17例,上腹胀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0例(其中呕血和黑便各半),无症状者仅2例。 1.3 胃镜检查 病变部位位于胃窦部12例(52.2%),胃体部7例(30.4%),胃窦及胃体部3例(13.1%),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1例(4.3%)。病变侵犯胃窦部16例中,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疣状胃炎、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疣状胃炎、胃息肉患者各12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每例患者在胃窦距幽门约2~5 cm处取1~2块黏膜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所有患者行13C呼气试验,二者均阳性即为Hp感染.统计每组患者Hp感染的例数,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疣状胃炎组Hp阳性患者77例,阳性率64.17%;胃息肉组Hp阳性患者41例,阳性率34.7%;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患者64例,阳性率53.33%.疣状胃炎组Hp阳性率高于消化性溃疡组(P<0.05),胃息肉组Hp阳性率低于消化性溃疡组(P<0.05).疣状胃炎组中病理为萎缩和(或)肠化Hp阳性率最高,为72.55%.胃息肉组Hp阳性患者中炎性10例,增生性28例,腺瘤性息肉3例.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与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疣状胃炎的发生与Hp关系密切,胃息肉的发生与Hp感染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胃息肉类型与Hp感染率相关,其中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慢性胃炎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慢性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经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测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1089例,按年龄<60岁(非老年组)与≥60岁(老年组)分成两组。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KUT)检测Hp,并行HE染色作组织学诊断和炎症程度的评价。结果:同组中,中度以上炎症的Hp感染率高于轻度炎症者,老年组Hp感染率61.29%,非老年组67.3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老年组78.65%,非老年组82.3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各自均高于同组的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Hp感染率。老年组慢性炎症的Hp阳性率20.28%,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的41.27%,与同组的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Hp阳性率(分别为35.07%、37.36%、46.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慢性炎症程度直接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无论是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Hp感染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且可能在炎症的初始阶段发挥作用。老年人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卢培英 《吉林医学》2010,(24):4047-4048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相关性和胃窦型致病因素。方法:对门诊接收的123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行内镜分析,同时对胃窦型患者取胃黏膜2~3块,做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糜烂相关(P<0.05);内镜诊断和病理胃炎程度也有相关趋势(P<0.01);胃窦型Hp检出率与黏膜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胃窦型致病因素与HP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Hp)致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16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21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有胃切除术史86例,胆结石、胆囊炎者63例,糖尿病史者24例,消化性溃疡8例,肝炎、肝硬化7例,消化道肿瘤7例,胰腺炎3例,不明原因者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不高(26.9%)。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切除术、胆囊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肝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相关。就胃炎而言,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二个独立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内镜表现,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方法:对10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发现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胃窦部溃疡5例,反流性食管炎2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42例,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38.89%,病理检测诊断慢性胃炎的89例,慢性胃炎伴轻度萎缩12例,中都萎缩9例,肠化生6例,非典型增生2例。Ⅰ度胆汁反流55例,Ⅱ度胆汁反流41例,Ⅱ度胆汁反流12例。结论:BRG病因很多,Hp可为BRG的病因之一;BRG必须明确诊断,才能合理治疗,治疗选用胃黏膜保护剂、胆酸络合剂、胃动力剂能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昆政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690-691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波联合药物抗Hp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诊断确诊的144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微波对照组和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对比观察2组患者疣状胃炎病灶治愈率。结果2组患者的Hp感染率为65.27%;2组患者微波治疗后疣状病变愈合的疗效构成比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微波联合抗Hp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的微波治疗。结论内镜下微波联合抗Hp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治疗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疣状胃炎(VERUCOUS GASTRITIS)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胃炎。我们自1984年以来用内镜诊断疣状胃炎109例,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下简称球溃)者47例(43.1%);合并十二指肠球炎(以下简称球炎)者34例(31.2%)}单纯疣状胃炎28例(Z5.7%)。为了探讨三者的关系。我们对每一僦的镜下所见和主要临床表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0.
内镜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虹  谢兰梅 《吉林医学》1999,20(4):232-232
内镜微波治疗一些消化道疾病已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就近几年来应用内镜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结果予以总结,并初步探讨微波治疗的机理。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未成熟型及成熟型疣状胃炎58例(168个病变),男37例,女21例,年龄18岁~73岁(平均年龄43岁)。病变局限于胃窦部46例,同时波及胃体部12例;均系多发,最多达12个;病变在形态学上符合疣状胃炎(隆起型糜烂性胃炎)的诊断。临床上有恶心、上腹不适、腹胀、嗳气、腹痛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症状。12 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