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采用基于F-P与FBG集成的微型化光纤传感系统,实时动态监测脑出血大鼠的颅内压,观察脑出血大鼠的颅内压动态变化规律;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及Bcl-2、Bax的表达,探讨脑出血大鼠颅内压变化与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43只健康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测颅内压组(B组)、脑出血模型组(C组)、脑出血测颅内压组( D组)及1只为空白对照。处死大鼠后取大脑固定,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半球形态变化,用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水肿区大脑组织形态,用TUNEL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Bcl-2、Bax的表达,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Bcl-2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及TUNEL染色发现:大鼠脑出血后会引发细胞凋亡,并可在血肿周围水肿区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造模后3 d A组和C组的TUNEL阳性细胞计数及凋亡指数均与造模后1 d A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造模后3 d的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的C、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D组均在造模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随后颅内压呈下降趋势,而D组的颅内压随后并没有一直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C、D组的Bcl-2、Bax表达的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D组的Bcl-2相对表达量比A、B组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明显上升,并会在3~5 d里保持相对高峰趋势;大鼠脑出血后会引发细胞凋亡,并可在血肿周围水肿区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高峰期与凋亡高峰期接近,提示颅内高压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锥体细胞是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生神经元死亡,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凋亡与环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DND。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及齿状回核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及齿状回核酸的比较。方法:采用改良的PuIsinelli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用啶橙染色法血一痴呆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核酸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大鼠海巴CA1区、CA3区及齿状回的核酸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DNA和RNA含量)明显减弱,结论:血管性痴呆导致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核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益气通络方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益气通络方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全服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和脑缺血加益气通络方组。缺血再灌3天后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结果:①HE染色,光镜下观察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显微测微尺测量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密度(存活锥体细胞的上数/mm),表明益气通络  相似文献   

5.
脑溢安颗粒剂对缺糖损伤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sadrozaden报道的方法复制胎鼠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缺糖损伤模型。采用细胞形态学、DNA裂解率、流式细胞仪方法,观察缺糖损伤后,原代培养的胎鼠海马CA1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DNA完整性、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结果,缺糖损伤后,培养神经细胞DNA裂解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2h达到83%,脑溢安颗粒剂(NYA)对缺糖损伤后神经细胞DNA裂解率的抑制作用大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棘颈处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树突树的分支程度及其构筑对神经元的“计算”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树突计算的形态基础,本文研究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分支点和树突分支点和树突颈的分布。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灌注固定取脑,按免疫电镜程序制 GABA免疫电镜切片,电镜观察和拍照。结果: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的大多数树突分支(66.7%)和树突颈处(68.3%)有GABA能突触存在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惠  曾祥龙 《医学争鸣》1997,18(3):263-265
观察大鼠完全性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的另一种形式-细胞凋亡。采用琼酯糖凝胶电泳及原位缺口翻译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是否有凋亡特征性改变。结果;脑缺血损伤后5d,从海马CA1区神经元提取DNA,其琼酯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梯状结构。而采用原位缺口翻译法,发现缺血损伤后3d,海马CA1区开始出现胞核染色体阳性的凋亡细胞,缺血损伤后5d,凋亡细胞达到高峰。结论:海马CA1区尽管  相似文献   

8.
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的发育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LTP的变化,方法:刺激海马CA3区Shaffer侧枝,在CA1锥体细胞层记录LTP。结果;1月龄大鼠海马CA1区LTP诱出率最低,2、6月龄大鼠诱出率均高于1月龄大鼠;串刺激后,2月大鼠平均峰期显著缩短,而1、6月龄大鼠无明显变化;各年龄组大鼠PS峰值在串刺激后明显增加,但1月在鼠PS增幅最小,2月龄大鼠PS增幅最大,fEPSP佟绵变化怀PS增幅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CP、PreC和C区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热点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 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 DNA定量>1000U/mL的孕妇,以所分娩的新生儿是否发生免疫失败和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将孕妇分为免疫失败组(19例)和对照1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 × 107 U/mL,48例)、对照2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 × 107 U/mL,38例)。对3组孕妇血中HBV进行BCP/PreC/C区基因PCR扩增和测序,比较3组的突变率和突变位点的不同。【结果】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HBVDNA定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均大于对照2组(P < 0.05);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低于对照2组(P < 0.05)。突变热点ntA1762T、ntG1764A、ntG1896A在3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与HBV DNA定量有关,但未见其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明显相关性;也未见tA1762T、ntG1764A、ntG1896A等突变热点与免疫失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凋亡诱导剂喜树碱影响下的HL-60细胞为检测对象,对以流式细胞仪为基础建立的3种细胞凋亡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结果:3种方法对凋亡均有定性和定量作用,均能同时提供细胞周期方面的信息。加入喜树碱(CAM)120min后,低分子量DNA抽提后荧光染料(PI)染色法(Sub-G1法)和TdT酶探测DNA断端方法(TdT法)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而DNA变性后Y啶橙染色法(AO法)在加入CAM100min后,就能够证实细胞凋亡的存在。TdT法所显示的检测结果最清晰、直观。Sub-G1法操作最简便、迅速,费用最低。结论:AO法敏感性好;TdT法更适合于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分析;Sub-G1法最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预防性应用西比灵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及病理形态改变影响的机理。方法 取沙土鼠21只,随机分为三组,(1)假手术组(2)缺血再灌注组(3)西比灵处理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复制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术后3天处死动物取材,石蜡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TUNEL法显示凋亡细胞,观察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的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可见CA1区细胞呈现缺血性改变,预防性应用西比灵可明显减轻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并减少细胞凋亡的表达,统计学处理后,缺血组与西比灵处理组凋亡细胞数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西比灵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的损伤及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海马组织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水平的变化,探讨加减薯蓣丸对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复制慢性脑灌注不足模型,应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AMPK及p-AMPK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尼氏染色较浅,神经锥体细胞数减少,海马组织p-AMP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大鼠海马CA1区的尼氏染色加深,锥体细胞数量增加,p-AMPK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大鼠海马CA1区AMPK和p-AMPK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损伤后,AMPK过度激活,出现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加减薯蓣丸可抑制海马区AMPK的激活,减轻海马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方侯氏黑散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缺血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突触体素(synatophysin,SY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缺血脑组织的轴突、树突、胞体以及突触损伤及修复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MAP-2免疫阳性树突稀疏,SYN免疫反应物明显减低,仅能看到散在点状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侯氏黑散组大鼠海马CA1区、CA3区GAP-43表达面积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侯氏黑散组大鼠MAP-2和SYN积分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方侯氏黑散能够上调GAP-43、MAP-2以及SYN的表达,可有效诱导脑损伤修复过程中神经元结构蛋白的合成,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K 80 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作用 .[方法 ]用生后 7d的Wistar大鼠制作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并分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MK 80 1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2 4h ,经苏木精和伊红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CA 1,CA 3区内的坏死细胞 .[结果 ]MK 80 1治疗组海马CA 1,CA 3区坏死细胞数百分率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 .[结论 ]MK 80 1保护神经细胞 ,使其免受缺氧缺血性损伤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发作后2 d、7 d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缺血动物术后随机分为缺血2 d组、缺血7 d组,另设假手术组。在术后2 d、7 d 2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动物神经病理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动物的缺血侧脑组织突触素-I(synapsin-I)、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后,模型动物神经元大量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排列散乱。缺血后2 d,synapsin-I在CA1区、CA3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区神经元产生显著积聚(P<0.01);缺血后7 d,synapsin-I在CA1区、皮层表达仍显著降低(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CA3、皮层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pMCAO模型大鼠在脑缺血发生后,神经突触有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变,并随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情况不同,这可能与神经元突触重塑有关。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缺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海马野生型p53(wt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痫模型组,灵芝孢子粉用药高、中、低剂量组共5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孢子粉用药各组大鼠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的PTZ35mg/(kg.d),直至达到点燃标准;用药组以灵芝孢子粉灌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wtp53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大鼠海马CA1区wtp53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高剂量组wtp5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灵芝孢子粉能明显抑制wtp5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对癫痫所致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从而是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4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改良的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在缺血1 h后进行再灌注。参照改良的Zea Longa 8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对3组大鼠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5 min和16 h进行电针干预。于再灌注后24 h取材。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右侧纹状体脑组织中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qPCR检测Beclin1 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无行为学改变,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电针组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5),Beclin1 mRNA的表达亦明显增加(P < 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能通过促进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的表达,调控自噬的发生,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实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氯化血红素(Hemin)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影响.方法 将10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17组,应用四血管闭塞法复制I/R模型,予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不同途径、不同次数的Hemin预处理,观察(硫堇染色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组织学分级(HG)和神经元密度(ND),对DND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Hemin预处理组大鼠海马CA1区HG和ND与Sham、I/R组比较,除I/R前48 h、20 mg/kg、1次灌胃预处理组外,结果存在差异(P<0.05);所有Hemin预处理组中I/R前24 h、80 mg/kg、3次灌胃预处理组ND值最高,HG最低(P<0.05);I/R前Hemin 50、80 mg/kg预处理组海马CA1区ND值高于20 mg/kg预处理组(P<0.05),Hemin 50、80 mg/kg预处理组间N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min不同时间预处理ND值大小规律为I/R前24 h>0.5 h>48 h;Hemin灌胃给药效果好于腹腔注射(P<0.05);I/R前Hemin3次预处理ND值高于单次预处理(P<0.05).结论 HeminI/R前24 h、80 mg/kg、3次灌胃预处理下,或最有效减少I/R大鼠海马CA1区DND,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络欣通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MCAO-R大鼠模型,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分别采用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鉴定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缺血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CA2、CA3、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巢蛋白(Nestin)和神经丝蛋白-H(hypophosphorylated neurofilament-H,NF-H)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组Nestin阳性表达主要发生在DG区,NF-H阳性表达主要发生在CA3区。脑络欣通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在DG、CA1、CA2、CA3区均十分明显,以DG区尤为突出,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CA3、DG、CA2、CA1区。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海马各区的Nestin、NF-H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络欣通具有促进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灸疗法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的细胞损伤及海马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四血管阻塞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后分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艾灸组、艾灸+假手术组,每组10只。艾灸组和艾灸+假手术组予艾灸百会穴治疗。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胶质谷氨酸转运体-1(GLT-1)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GLT-1 mRNA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不明显,其组织细胞形态明显好转,组织学分级明显降低(P<0.05),神经元密度显著增高(P<0.05)。②艾灸疗法可上调脑缺血大鼠海马区GLT-1mRNA的表达(P<0.01)。③艾灸疗法可上调脑缺血大鼠海马区GLT-1蛋白表达(P<0.05)。结论艾灸疗法可促进脑缺血损伤海马区椎体细胞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GLT-1的表达,调节神经递质和保护海马组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