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目的观察置换肽(APL)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表皮增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APL外涂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APL组动物银屑病样改变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APL具有促进豚鼠银屑病样模型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FN-γ和IL-13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FN-γ和IL-13水平,同时记录银屑病组PASI评分.结果: 血清中IFN-γ水平在银屑病组(47.56±9.70)明显高于对照组(25.31±9.87)(t=7.95,P<0.01).血清中IL-13的水平银屑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64,P<0.05).PASI评分与血清IFN-γ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65,P<0.001);PASI评分与IL-13水平无相关性(r=-0.12,P>0.05),银屑病组IL-13与IFN-γ水平经直线相关分析无相关性(r=-0.12,P>0.05).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FN-γ、IL-13水平均高表达,提示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血清IFN-γ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评价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和皮损中IFN-γ和IL-4的影响。方法4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NB-UVB和对照两组,每组20例,NB-UVB组每周光疗3次,共4周,对照组不予光疗。治疗前后分别以银屑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标准评分,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以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分析IFN-γ和IL-4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结果以积分光密度值(IOD值)表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NB-UVB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FN-γ水平均下降(P<0.05),而IL-4水平无明显变化;皮损中IFN-γ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NB-UVB组低于对照组(P<0.05);IL-4水平增高(P<0.05),且NB-UVB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B-UVB可以调节寻常性银屑病血清IFN-γ水平和皮损中IFN-γ,IL-4的表达,改善患者体内Th1,Th2失衡状态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CTHHG)治疗豚鼠光敏性接触性皮炎(PACD)的免疫药理机制,将豚鼠随机分成5组:CTHHG组、氢化可的松组、羟氯喹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以6-甲基香豆素(6-MC)为光敏剂,通过长波紫外线(UVA)的诱导和激发,建立豚鼠PACD动物模型。评价豚鼠背部皮肤红斑反应,计数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CTHHG组能明显改善豚鼠皮肤炎症反应,抑制血清VEGF和IFN-γ的分泌(P〈0.01),减少其皮损处单个核细胞的浸润(P〈0.01),豚鼠血清VEGF、IFN-γ的表达与皮损处单个核细胞浸润三者均呈正相关。CTHHG对PACD具有显著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IFN-γ的分泌、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脾养血祛风方对脾虚型湿疹豚鼠血清中Th细胞因子(IFN-γ及IL-4)水平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豚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慢性湿疹组、脾虚慢性湿疹空白对照组、脾虚慢性湿疹中药治疗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脾虚慢性湿疹西药治疗组。中药组以健脾养血祛风方进行治疗,西药组以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的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脾虚慢性湿疹豚鼠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IFN-γ水平下降、IL-4水平上升,中药治疗高剂量组及西药治疗组能上调血清中IFN-γ水平、下调血清中IL-4水平,但中药治疗高剂量组及西药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养血祛风方对于脾虚湿疹豚鼠模型Th(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9,TLR9)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IFN-γ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LR9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9的表达,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FN-γ的浓度。另取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TLR9的表达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TLR9表达与血清IFN-γ浓度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果提示TLR9及其介导的天然免疫鹰答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FN-γ的表达促使炎症因子产生和分泌而介导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质,期望从中发现与银屑病相关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采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和二级质谱分析鉴定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质。结果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血清双向差异凝胶电泳图谱,通过二级质谱分析鉴定得到3个差异的蛋白质。结论豚鼠银屑病样模型血清与正常豚鼠血清比较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养阴凉血中药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Th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养阴凉血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 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银屑病模型组(IMQ组)及养阴凉血中药干预高、中、低剂量组(H组、M组、L组),采用咪喹莫特乳膏外涂表皮的方法制备银屑病模型。参考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动态变化;光镜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及皮损中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养阴凉血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红斑的出现、鳞屑厚度、皮肤增厚均小于同期的IMQ组改变(P0.05)。HE染色显示:养阴凉血中药干预组小鼠皮肤表皮层较平整,角化不全的细胞明显减少,表皮层厚度低于IMQ组(P0.05)。血清ELISA检测显示:养阴凉血中药干预组小鼠血清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17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P0.05);IL-4的表达在模型组中较空白组增高(P0.01),但养阴凉血中药组与IMQ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蛋白及mRNA检测显示,N组与IMQ组、IMQ组与各治疗组小鼠皮肤组织T-bet、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ROR)γt、IFN-γ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在IMQ组小鼠皮损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养阴凉血中药干预组皮损中IL-4、GATA-3 mRNA的表达量与IM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阴凉血中药可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的强度及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在转录水平通过下调T-bet、RORγt 2个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Th1、Th17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A的表达,对Th1/Th17细胞的分化进行调节,发挥抗炎作用;而与Th2细胞分化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对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皮损中细胞增殖性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0g/L普萘洛尔乳剂外涂豚鼠耳背皮肤,制备银屑病样模型,然后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I)、低剂量组(II)、中剂量组(III)、高剂量组(IV),依次给予生理盐水、100mg/kg,200mg/kg,400mg/kg当归多糖腹腔注射。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皮损中PCN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豚鼠耳部上皮PCNA阳性表达率与涂药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II,III,IV组治疗后皮损中PCNA阳性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当归多糖对普萘洛尔诱发的豚鼠耳背银屑病样模型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皮损中PC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anti keratin autoantibody,AK auto Ab)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作用。方法:应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的正常人AKatuoAb,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从组织病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AKatuoAb组动物银现样改变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动物血清中可检测人到AKatuoAb。结论:提示AKatuoAb具有促进及鼠银屑病样模型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联合使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及匹多莫德片治疗后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豚鼠模型的免疫状况,借以间接揭示人类RGH患者长期间隙性服用免疫调节剂的疗效。方法用HSV-2 Sav感染已排除HSV感染的雌性中华彩豚,造成RGH豚鼠模型后,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先后测出不同用药时间段(3个月,6个月,12个月)、RGH豚鼠模型组(未给药)及空白对照组的豚鼠血清IL-5,10,13及血清IFN-γ的浓度(pg/m L),再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RGH豚鼠模型组IL-5,10及IL-13的浓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不同用药时间段豚鼠的IL-5,10及IL-13浓度均低于RGH豚鼠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GH豚鼠模型组IFN-γ的浓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不同用药时间段豚鼠的IFN-γ浓度均高于RGH豚鼠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段联合使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及匹多莫德片后可纠正RGH豚鼠模型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银屑病豚鼠模型细胞因子IL-10和TNF-α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涂普萘洛尔在豚鼠耳部诱发银屑病样的皮损及病理变化,构建银屑病豚鼠模型。将模型鼠分为5组(n=10),在模型建立24h后,给予豚鼠腹腔内注射HO-1的特异性诱导剂-钴原卟啉(cobalt protoporphyrin, CoPP)来上调HO-1的表达, CoPP剂量分别为2. 5mg/kg, 5mg/kg, 10mg/kg和20mg/kg,并设0. 9%NaCl为对照组。观察银屑病样皮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印迹检测动物耳部标本中HO-1蛋白的表达和定位,采用ELISA法测定动物血清中IL-10和TNF-α的水平。结果普萘洛尔外涂诱发了动物银屑病样表现,腹腔内注射CoPP显著缓解了银屑病样的病理学变化,诱导了HO-1蛋白的表达,同时使动物血清中TNF-α的水平下降、IL-10水平上升,并与CoPP的剂量呈依赖性。结论 HO-1可以调节具有银屑病样皮损的动物体内细胞因子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芦荟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产生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芦荟对银屑病患者PBMCs或Colo-16细胞培养,及对银屑病患者PBMCs和Colo-16细胞混合培养产生的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芦荟对银屑病患者PBMCs和Colo-16细胞混合培养产生的IFN-γ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而对银屑病患者PBMCs或Colo-16细胞培养产生的IFN-γ的含量没有抑制作用。结论芦荟在银屑病患者PBMCs和Colo-16细胞混合培养时,才能抑制IFN-γ的产生。为进一步研究芦荟外用治疗银屑病提供药理作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FN-γ受体mRNA和TNF-α仅受体mRNA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一核细胞后,以RT-PCR法检测其IFN-γ受体mRNA和TNF-α受体mRNA的表达,PASI评分法评估银屑病的严重程度.以2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50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FN-γ受体mRNA的表达均值为1.11±0.55,其中37例进行期患者为1.13±0.57,13例静止期患者为1.03±0.52,正常人对照组为0.72±0.17,银屑病患者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34),进行期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8),而静止期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对照组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NF-α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FN-γ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TNF-α受体mRNA表达水平及PASI值均无相关性.结论 IFN-γ受体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但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中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和Th2细胞转录因子GATA-3的基因表达,探讨T-bet和GATA-3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IL)-4的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PBMCs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基因表达.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4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GATA-3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T-bet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03,P<0.05),与GATA-3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5244,P>0.05);血清IL-4浓度与T-bet和GATA-3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072,0.452,P均>0.05).结论 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可能通过调节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介导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血清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4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18及干扰素(IFN)-γ的水平,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IL—18及IFN-γ的变化及其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8及IFN-γ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且IL—18及IFN-γ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治疗后血清中IL-18及IFN-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IL-18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有相关性(P〈0.05),且与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清IL-18的检测可作为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和白介素18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进行期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各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FN-γ的表达变化。方法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20例,红皮病性银屑病19例,脓疱性银屑病1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FN-γ表达水平;对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检测血浆中IL-18表达水平;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SEB)刺激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上清液中IFN-γ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IFN-γ水平为8.91±2.65,红皮病性银屑病为10.19±5.93,脓疱性银屑病为17.96±10.44,各型银屑病患者均高于正常人(5.70±2.82)。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IL-18水平高于正常人。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在SEB刺激组IFN-γ和IL-18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IFN-γ与IL-18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 在银屑病的发病和进展中,检测IFN-γ的表达量,对早期判断银屑病病情进展、转归和治疗效果有指导意义。IL-18表达增高,推测IL-18可能也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产生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各检测30例来源于正常对照组、银屑病组及卡介菌多糖核酸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量。结果卡介菌多糖核酸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银屑病组而高于正常对照(P<0.05),IL-4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通过降低IFN-γ的水平而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皮损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实验豚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观察3周;银屑病模型组,用5%普萘洛尔乳膏外涂豚鼠耳背,造模3周;造模后观察组,造模后观察2周;造模后对照组,造模后给予25%聚乙二醇溶液灌胃2周,每次1 ml,1次/d;低剂量姜黄素组和高剂量姜黄素组,造模后用姜黄素溶液灌胃2周,灌胃量分别为20 mg·kg-1·d-1和40 mg·kg-1·d-1,1次/d。取各组豚鼠耳部标本,HE染色观察豚鼠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姜黄素对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豚鼠的皮肤形态观察显示,姜黄素能够缓解豚鼠银屑病样皮肤表现。各组豚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PCNA蛋白表达阳性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96.14,P < 0.01;F = 108.49,P < 0.01)。两两比较发现,银屑病模型组的组织病理学评分(6.42 ± 0.49)及PCNA表达(63.17% ± 5.47%)与正常对照组(0.92 ± 0.20,20.83% ± 2.99%)相比均明显升高(P < 0.01)。姜黄素灌胃治疗2周后,低、高剂量组的组织病理学评分(4.25 ± 0.27,1.75 ± 0.42)及PCNA的表达(43.50% ± 2.90%,25.50% ± 3.74%)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姜黄素对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皮损的病理表现具有改善作用,并能下调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草酸对角蛋白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14-VEGF)转基因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K14-VEGF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对照组和甘草酸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复方甘草酸注射液(20 mg/kg),1次/d,连续7 d;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各组小鼠的皮损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情况,qPCR检测分析小鼠皮损组织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6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显著改善K14-VEGF转基因小鼠的银屑病样皮损表现;甘草酸可显著减轻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的银屑病样病理组织学改变;甘草酸可显著减少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中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甘草酸可显著降低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17、IL-6和IFN-γ的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有显著的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皮损处的IL-17、IL-6和IFN-γ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