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肠神经系统(ENS)是调节胃肠道病理生理功能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整合信息系统,而胃肠疾病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现象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总结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发现,性激素不仅影响ENS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且直接参与胃肠道功能的调节,在调节内脏疼痛敏感性和胃肠道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常见的一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呈慢性经过。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社会范畴的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IBS的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丛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的感觉可通过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的肠神经丛(ENS)将疼痛等信息传递至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皮质和丘脑等颅内痛觉中枢。从胃肠到大脑传人神经通路任何部位信号增强都会诱导敏感性增强,引起疼痛、不适和其他功能紊乱。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以来通过运用导引放松训练、手法治疗及功能锻炼、足部按摩等综合治疗IBS患者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佳家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63-3064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ANS)、肠肌间神经丛(ENS)和胃肠道平滑肌等各个水平或相互间功能障碍有关。由于其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应用胃肠动力药时,症状的好转往往不与生理参数的改善同  相似文献   

4.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共同参与肠脑双向交流,即肠脑轴。本综述详细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组成与功能,肠脑轴理论内容,大脑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调控机制,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反向调节大脑的发育及功能。概括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自闭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抑郁症等的关系,探究基于“肠脑轴”理论治疗脑部疾病的作用机理,并基于该理论寻找合适的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类、多酚类、皂苷类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脑部疾病。基于肠脑轴理论,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传统中药口服应用实现脑部疾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性肠麻痹。方法 对1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糖尿病晚期,由于胃肠神经变性,脂肪代谢紊乱,消化腺功能减退,蛋白质消耗,加之电解质紊乱.均可导致糖尿病性肠麻痹的发生。结论 糖尿病晚期易合并糖尿病性肠麻痹。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作为机体的“第二基因组”,通过调节肠道神经、胃肠激素、肠屏障、肠道免疫和代谢与宿主重要脏器建立通讯轴,影响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代谢产物,在机体的免疫、代谢、内分泌及信号传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肠-器官轴上的重要通讯物质。本文总结了肠-肝/脑/肾/肺轴与疾病的互作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短链脂肪酸在这种互作关系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体肠道中微生物群落富集,菌群失调与宿主的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通过“脑-肠轴”这一双向通信路径,对大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脑-肠轴”以及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加以阐述分析,以期为此类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正>正常良好的胃肠运动对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的作用。胃肠运动极为复杂,是一种神经肌肉高度协调的活动,主要受到以肠道神经系统(ENS)为主的多级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调节,通过胃肠道自上而下的肌肉运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心痛定等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8例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痛定等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8例近期疗效观察大同市南郊区人民医院(0370001)张德义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胃肠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IBS占胃肠疾病的50%左右,在健康人...  相似文献   

11.
促动力药物是指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力、协调胃肠运动规律、促进胃肠排空和转运的药物。多巴胺受体措抗剂、5-HT4激动剂、胃动素激动剂增强上消化道运动;钙拈抗剂、NO供体降低上消化道运动。5-HT4激动剂增强下消化道运动;CCK抬抗剂降低下消化道运动。现将动力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作一综述。1药物分类1.1通过乙酸胆碱起作用的药物胃肠运动是一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这种自主性神经丛被称为“肠肌丛神经”。肠肌丛神经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增强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促进胃肠运动,而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抑制胃肠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治疗组术后即刻给灌胃胃肠术后1号。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对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模型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SO)于术后6、12h取回肠黏膜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利用辣根过氧化酶作为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示踪剂)观察。结果:对照组6及12h时相点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制膜12h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有高密度电子物质沉着。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假手术组和胃肠术后1号治疗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细胞间隙尢示踪剂沉着。结论: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通透性增加是胃肠手术加腹腔感染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胃肠术后1号能够减轻肠黏膜屏障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复贴对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墨汁推进实验观察其对正常小鼠小肠以及在阿托品和新斯的明作用下、大鼠大肠推进运动的体内体外研究,评价肠复贴对肠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肠复贴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显著增强,能明显促进大鼠大肠推进作用。结论肠复贴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肠内容物的推进,加快排出肠腔积气和积物。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肠道菌群作为寄居在人消化道内的大量微生物,是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脑-肠轴是联系大脑和胃肠功能的双向信息调节系统,肠道微生物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均能参与脑-肠轴活动,影响大脑功能和某些关联行为。最新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D关系密切,两者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途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关系网。许多文献报道,通过益生菌或中药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状态,改善AD症状。因此,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中药与AD的相互作用,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个性化中药制剂,能够为A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慢性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和内脏高敏性为特征的肠功能性综合征。IBS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相关学说有肠动力紊乱学说,内脏高敏感性学说,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异常学说以及脑-肠轴功能异常学说。精神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炎症因素均参与该疾病的发生。近年有关遗传因素与IBS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简要综述遗传因素与IBS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6.
促进肠功能恢复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淮海医药》2009,27(5):456-457
腹部手术是外科广泛开展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及麻醉可引起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麻痹,重者因肠麻痹时间长进一步产生肠黏连,肠梗阻等。术后肠功能恢复的迟早,直接影响手术的预后。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促进患者肠功能尽早恢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 其典型症状为间断性腹痛、腹泻。IBS-D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等特点, 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目前, 研究认为, 其发病机制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有研究表明, 辣椒素受体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辣椒素受体参与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的具体机制作一综述, 以期为探索IBS-D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神经电刺激(ENS)对周围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将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兔双侧面神经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颈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术后给予ENS,共5周;左侧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5、15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神经组织学、电生理和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表明,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ENS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新梦  高兴华 《药学研究》2022,41(8):531-536
肠道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通路与多个器官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关系被称为肠道-器官轴。肠道微生物在肠道-器官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靶向肠道-器官轴来治疗肠道和多种相关器官的疾病。本文总结了肠-脑轴、肠-肝轴、肠-肺轴、肠-心轴、肠-皮轴、肠-脂肪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抑郁和自卑等现象。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以及皮肤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肠-脑-皮轴”。基于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皮肤免疫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三者间相互关系(即肠-脑-皮轴)治疗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尚缺乏,作用靶点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根据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A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肠-脑-皮轴在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脑-皮轴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