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动脉瘤血栓形成致右下肺动脉闭塞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2岁,患者10多年前开始出现慢性咳嗽,胸闷,活动后加重,无咯血。2年前开始偶尔痰中带血,曾作胸部CT(图1)及CR检查发现右肺门肿块,考虑肺癌可能。纤支镜检查未见异常。本次因咳嗽、胸痛4天就诊。查体:慢性病容,呼吸急促,P2>A2,未闻及明显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肥厚,肺动脉扩张,右肺动脉栓子,肺动脉中重度反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并行胸部CT及MRI检查。影像学表现:胸部CT平扫(采用SOMATOM欢悦双排螺旋CT机,层厚5mm,连续扫描)显示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明显扩张,其直径分别为4.1cm、5.7cm及5.5cm(图2),右下肺动…  相似文献   

2.
李忱  李菁  李梦涛 《临床荟萃》2013,28(1):97-98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口腔、外阴溃疡2年,咯血6个月,下肢肿痛1个月于2011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口腔、外阴溃疡,疼痛明显。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咯血,鲜红色,量约1 000ml,伴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否认胸痛,外院给予止血、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咯血症状缓解。1个月前行走100米后出现双下肢肿痛,伴右小腿胫前结节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贝赫切特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N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因反复口腔及外阴溃疡8年余,视物不清2周,言语不利3 d入院。曾诊断为贝赫切特病(Behcet’s disease,BD),给予相应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但反复发作。2周前患者出现视物不清,伴发热、谵语、头痛、头晕,体温最高达39℃,渐出现言语不利,伴轻度呛咳。头颅CT检查可疑脑干腔隙性脑梗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NBD。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沙利度胺治疗。结果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定期来院复诊,复查头颅MRI示病变较前明显缩小,部分病变软化。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仍在随访中。结论 NBD病死率较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的BD高。早期诊断,及时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3岁,体检疑诊纵隔占位,无高血压及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有肺结核病史.X线检查:胸片示左上肺门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光滑,外缘可见弧形钙化;胸部透视见肺动脉段局限性瘤样突出,随心动周期呈规律性搏动,疑诊动脉瘤.双源CTA:主肺动脉局部增宽,左侧壁近左肺动脉处见囊袋状瘤样突起,最大横断面约34.7 mm×41.5 mm,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特征与肺动脉一致,其内未见低密度充盈缺损,瘤壁略厚并蛋壳样钙化;双侧肺动脉形态未见异常;降主动脉动脉起始处管径24.1 mm,其后血管梭形扩张,最宽处管径约39.9 mm,管壁可见点状钙化.诊断:主肺动脉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癌.  相似文献   

5.
白塞病1例     
1 病例报告 女,37岁.因反复眼周皮肤、口腔黏膜溃烂4个月,再发加重1周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眼周皮肤溃烂,自服药后好转,半个月后出现口腔黏膜溃烂,就诊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痊愈,2次治疗具体用药情况均不详.1个月前再次出院口腔黏膜溃烂,半个月后又出现眼周皮肤溃烂,伴烧灼样疼痛,曾就诊于本院门诊考虑真菌感染给予制霉菌素片口服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1周来病情反而加重,皮肤溃烂面增大,伴咳嗽,咳白色粘痰,量多,约100 ml/d,易咳出,无胸闷、气促、腹痛、腹泻、关节痛等.既往体健,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史.  相似文献   

6.
7.
病例男,54岁,因全身多关节多发肿块数年就诊。平时喜吃豆制品,16岁时开始下海捕鱼,并经常吃海鲜,开始时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左肘关节处出现轻微红肿、疼痛,后症状消失,肿块逐渐增大;6、7年前左手第5中节指间关节出现肿块,后相继在左手第2、3、5中节指间关节及第2掌指关节、  相似文献   

8.
9.
<正>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80%以上的心脏黏液瘤起源于左心房,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心脏梗阻症状、栓塞(脑和/或全身)以及全身症状[1]。现报道1例迟发性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多发动脉瘤,以引起临床及影像科医生的重视并提高诊断水平。病例女,58岁。现病史:入院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无力,主要表现为言语表达笨拙,不流利,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42例均行X线检查,28例CT检查,12例MR检查。结果:①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破坏:X线36例,CT 22例,MR 6例;②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 33例,CT 18例,MR 4例;③邻近病灶端骨质轻度硬化:X线 16例,CT 14例,MR 8例;④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 9例,CT 8例,MR 4例;⑤骨膜反应:X线 2例,CT 1例;⑥软组织肿块:X线 1例,CT 3例,MR 1例;⑦病灶内单发或多发液-液平面:CT 21例,MR 10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12.
患儿男,14岁,主因“活动后心脏不适5年,基层医院检查怀疑先天性心脏病”人院.心脏听诊:左3、4肋间可闻及粗糙Ⅲ级收缩期杂音.血管成像CT增强扫描: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根部左后方,主干、前降支及旋支明显增粗,其中主干直径约1.06 cm,前降支直径约0.30~0.75 cm,旋支直径约0.52 cm,左冠状动脉旋支、前降支终末支均进人心肌内.右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全程明显纡曲扩张,右冠状动脉主干直径约0.80~1.10 cm,其分支明显增粗,终末支进人心肌内.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6岁,因反复咽痛伴发热4年入院。查体:体温38℃,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心、肺及腹部无异常发现。临床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拟行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术前常规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血管纹理似稍粗重,左肺心影后隐约显示不规则团块影。心脏稍增大,呈“普大型”,心胸比0.54,两膈(-)。CT扫描: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可见大小约44mm×34mm×31mm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部分清晰光滑,外缘部分似与肺部血管纹理相连,其周肺血管纹理明显增粗,增多。周围肺组织可见局限性肺气肿改变,其余肺实质未见异常改变。进一步的CT增强扫描显示上述左肺下叶后基…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术前定量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患者肺动脉及体肺侧支发育的价值.方法 20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同期接受DSCT、心血管造影(C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3种检查对各种心脏畸形的检出率;着重对照同一患者肺动脉和体肺侧支相同位置的DSCT和CA测量值,并分别计算相应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PAI)和总体新生肺动脉指数(TNPAI)比值,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各种心脏畸形共55处,其中DSCT检出52处(94.55%),ECHO检出43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肺侧支DSCT检出14例(共37支),CA检出13例(32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肺动脉融合部DSCT检出16例,CA检出10例(P=0.047);DSCT和CA测量肺动脉、体肺侧支及膈水平胸主动脉直径的定量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5~0.98,P<0.01);相应McGoon比值(DSCT:1.18±0.60;CA:1.23±0.64)、PAI[DSCT:(130.96±99.38)mm2/m2;CA:(140.91±107.87)mm2/m2]和TNPAI[DSCT:(160.31±125.62)mm2/m2;CA:(169.14±122.81)mm2/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无需获取压力等血流动力学资料的情况下,DSCT结合多普勒超声能够初步取代CA,成为肺动脉闭锁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肺动脉吊带(PAS)的MSCT诊断、分型及PAS与气管和支气管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PAS的MSCT平扫及增强图像,根据PAS绕行气管所在胸椎平面将其分为I、Ⅱ型.结果 11例PAS增强MSCT均表现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自右向左从气管后方、食管前方绕行至左侧肺门;其中IA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8例,未见IB型.1例ⅠA型PAS气管隆突位于T3平面,PAS从隆突后上方绕行至左侧肺门.10例Ⅱ型PAS假隆突位于T4-6平面,PAS从假隆突后上方绕行至左侧肺门.11例PAS均伴不同程度的气管、支气管狭窄,10例Ⅱ型PAS均伴支气管桥畸形.结论 MSCT平扫及重组图像可同时观察气管、支气管树及肺部病变;增强MSCT能够确诊PAS并显示其与气管、支气管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