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比较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患者既往病史、饮食口味、吸烟饮酒史、情志因素、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项目暴露率用频数或百分数表示,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值)。结果在VD既往史调查中,脑血管疾病为几乎所有VD患者的基础疾病,有明确发病史者占57%,其次为高血压病(54%),糖尿病、高脂血症的OR值亦较高。VD患者在饮食偏嗜方面以嗜辛辣、嗜荤为主。每日吸烟大于10支、饮酒以及不良精神刺激易导致痴呆的发生。结论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疾病及烟酒嗜好、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刺激是V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年来关于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多种造模方法和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及神经生化指标等观测指标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实验临床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一系列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性和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脑组织损害而引起的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VD的主要致病因素。我国11个城乡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VD患病率为324/10万人口[1],且其发病率与日剧增,被当今医学界列为研究重点,并被认为是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因此积极开展V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意义重大。药物尤其中药防治VD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界的一个新课题。但VD发病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了,因此用现代化实验研究手段,建立理想的V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42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经CT或MRI证实的脑血管病出现的进行性血管性痴呆(VD)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42例VD患者经痴呆两表确诊,对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脑血管病类型、次数与VD关系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在VD发病中午显著性差异(P〉0.05),VD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VD与脑血管病类型无关,与脑血管病次数呈正相关。结论:提高文化素质,减少脑血管病患病次数对降低VD发病率及患病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集中介绍血管外阻断法、血管内阻断法、去大脑皮层法、VD自发模型、光化学反应法等数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开展血管性痴呆实验研究者提供参考.指出其他可行方法,如光代学法、脑血管定位阻断法,都适用血管性痴呆模型制作,是一种可行方法.认为如能制作出肾虚血瘀、气滞痰阻等不同证型的动物模型将能更加有力地证明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脑血管疾病导致的阶梯式智能损害的疾病[1],且本病患者均有脑卒中病史。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风险已位居世界之首[2],而卒中后引起的痴呆发病率是正常人的9倍[3],占脑血管病患者的26%~30%。相关研究报告称,VD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痴呆类型[4],早期干预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近年来,中西医加大了对VD的研究力度,人们对VD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现将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痴呆综合征.目前VD的防治尚无理想药物和方法,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建立一种脑缺血所致VD动物模型,对于深入探讨VD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及对于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甚至早期预防都有重要的意义.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动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引发多发性脑梗塞造成动物血管性痴呆模型的方法。造模24h 后,将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大、中、小剂量组及喜得镇组。治疗组给予益智胶囊药粉,剂量分别为0.32、0.64、1.28g/kg;喜得镇组给予喜得镇为0.857mg/kg;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动物连续给药14天。学习和记忆能力测定采用避暗法和穿梭箱法,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脑切片做 HE 和 TTC 染色,并应用显微图像分析仪计算脑梗塞面积和海马 CA_1区单位面积的锥体细胞数。结果:益智胶囊能提高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脑梗塞面积减少,脑海马单位面积的锥体细胞数量及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结论:益智胶囊确有一定的改善模型动物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寿命的延长以及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现住院痴呆患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单一的疾病诊断非常少见.我院老年科住院患者以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等各型痴呆为多,躯体合并症多,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研究发现痴呆患者的病死率高于非痴呆患者[1].因此,对痴呆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为降低痴呆患者病死率提供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患者体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 lar dem entia,VaD)患者体质特点,研究VaD发病体质因素。方法:采用病例-病例对照的方法,66例VaD患者和51例无认知损害的脑梗塞患者(简称卒中组)对照。B ristol最新神经心理量表中文修订版评价认知功能,B lessed行为量表(BBS)评价生活能力。VaD诊断基于DSMⅣ-、NINDS-AIREN、CDR的标准;Hach insk i缺血量表和Cornell抑郁量表(CSDD)用于鉴别诊断。定式表格调查体质,王琦分型法进行体质诊断。结果:VaD组与卒中组体质主型都以阴虚质最多(分别为31.8%和45.1%),其次是痰湿质(分别为30.3%和35.3%)。VaD组阳虚质和气虚质(分别15.2%和12.1%)高于卒中组(2.0%和5.9%),两组阳虚质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一般无认知损害的脑梗塞患者,VaD发病的体质因素,除了阴虚质、痰湿质以外,阳虚质是较重要因素,故改善阳虚体质对预防VaD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的总称。据流行病学调查:VD在亚洲国家发病率占老年期痴呆的68.5%而居首位[1]。痴呆会引起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据统计,2/3以上的痴呆病人是由家庭成员照料的[2],许多病人明白他们正在衰退并为此困扰,家庭成员也必须面对痴呆病人的行为监护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外资料报道:VD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3],早期积极预防治疗具有可逆性。因此有效地防治本病不仅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1 基础研究 本病…  相似文献   

12.
microRNA作为体内一种有调控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广泛参与人体发育、细胞增殖、脂质代谢等过程,并对体内大部分的生命过程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学者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生可能与乙酰胆碱的缺乏、大脑细胞凋亡、脑缺血引起突触改变、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等异常因素存在较大关系,并且上述VD的高危因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microRNA调控的广泛参与,因而microRNA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microRNA在机体内生命过程调控作用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大量研究得以证实,前列腺癌、乳腺癌、股骨头坏死等患者循环血中microRNA表达呈特异性变化,循环microRNA作为疾病潜在的新型标志物得到大量学者认可,研究循环microRNA的体内变化有望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本文综述VD相关microRNA的研究进展,同时对microRNA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从而对影响VD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性研究。结果脑梗死患者中发生VD 32例占19.05%,其中以多发性梗死、大梗死、左半球梗死、颈动脉狭窄为多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低教育水平与职业、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和脑白质疏松是老年脑梗死患者VD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高血脂症、脑白质疏松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VD显著相关。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VD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VD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降低V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制备和中医药干预实验研究两大方面的进展。动物实验模型主要采用微小栓子栓塞阻断法、双侧颈总动脉及四动脉结扎法、血管阻断法等造模,动物实验研究观察主要从行为学、脑组织形态学、相关神经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血管性痴呆动物实验模型的制备将从单一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向着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疾病的复杂模型转变,利用基因技术有可能造出更加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科学性、有效性将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综合征。关于VD发病确切的病因病机尚未阐明,也缺乏特异高效的防治措施。建立合理的VD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是研究VD病因、发病机制防治措施和疗效评价的关键。就近年来常用的VD大鼠造模的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王萍  杨骏  王频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14+236
目的 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两种模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法(2-VO)和椎基底动脉永久性四血管阻断造模法(4-VO)进行比较,得出效果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方法 采取2-VO和4-VO进行血管性痴呆造模,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大鼠的成活率和学习记忆能力差异.结果 术后7d,2-VO的死亡率低于4-VO,但动物反应记忆能力的有效率明显低于4-VO.结论 在本实验中4-VO与2-VO比较,得出4-VO是建造大鼠血管性痴呆的较为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造成血管性痴呆症状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并且探讨研究了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症状的进展程度以及以后展望了以后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晶  杜建 《中医药学刊》2002,20(5):617-618,620
通过集中介绍血管外阻断法,血管内阻断法,去大脑皮层法、VD自发模型,光化学反应法等数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开血管性痴呆实验研究者提供参考,指出其他可行方法,如光代学法,脑血管定位阻断法,都适用血管性痴呆模型制作,是一种可行方法,认为如能制作出肾虚血瘀,气滞痰阻等不同证型的动物模型将能更加有力地证明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针刺对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鼠脑组织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6月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针刺干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并且提取文献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统计软件Review Manage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7篇文献,样本184例,主要结局指标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较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血管性痴呆模型鼠脑组织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的表达水平(SMD=1.43,95%CI[0.83,2.00],P<0.01)、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E)表达水平(SMD=2.09,95%CI[0.58,3.61],P<0.01)、多巴胺(dopamine, DA)表达水平(SMD=1.75,95%CI[0.74,2.75],P<0.01)明显较高。因纳入研究中仅2项报告脑组织乙酰胆碱(acetyl choline...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老年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跃华 《天津中医》1994,11(3):23-24,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