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针对大气下陷辨证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大气下陷思路:继承东垣、锡纯大气下陷理论;提出少腹鼓凸症辨治要领;对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进行改良;总结出防治提脱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08-1010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总结的一套脉学知识体系,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医学疗法和理论,经络疏通就是其中一项。本文主要探讨在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经络疏通治疗紧张性头痛。把系统辨证脉学和经络疏通联系统一起来,对紧张性头痛进行重新辨析,为临床辨治紧张性头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益气升陷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益气升陷法是多年临床中总结出的有效治法之一 ,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VMC)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在临床辨证中 ,总结出抓主症、辨兼症、察舌脉是VMC大气下陷证辨证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气变是百病之始、百病之因,中医辨证的前提在于辨气,气变脉随之变,脉变可早于症状和体征出现。本文提出以脉辨气为先导的诊治与治未病思路。将气变根据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为气逆、气陷、气郁、气闭、气脱和气虚六种状态。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构建出气变系统的诊断体系,将对发展中医的诊断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脉诊作为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有其独特的诊断原理。"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眩晕病因病机复杂,笔者以"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为依据,根据脉象的变化分析眩晕的辨证分型及典型病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张璐临床诊治尤重凭脉辨证,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脉诊经验。张璐继承并发扬了“人迎气口脉法”,也是其临床辨治外感、内伤等病证的主要诊疗方法;而左右两手脉候的浮沉虚实等变化,为辨何部受病的主要依据指导临床指导用药补泻的重要法则;诊病辨证之际,有时患者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揆度权衡已属不易,施治用药更是棘手,故有“独处藏奸”之训;凭脉辨胎孕男女法由来已久,或验或不验,故强调“左右上下阴阳男女之辨”当兼参左右寸尺,而胎之强弱与否则与尺脉密切相关。本文对其脉诊经验进行探析阐释,以期启发学者对张璐脉诊经验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系统辨证脉学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是齐向华教授在传统脉象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和认知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建立的脉学诊疗体系。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十版《中医内科学》将其分为五种证型,即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脉络瘀阻证,齐向华教授结合患者四诊资料及人体之气的变化,创新性地将其分为气机郁滞、气虚痰瘀、气机下陷三种证型。对于传统分型和自创分型,齐向华教授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通过分析脉象要素得出病因病机,进而提出相应治则和方药,相关诊疗经验可为临床提供参考。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0.
该文系统介绍了齐向华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中医辨治体系。本体系以"系统辨证脉学"为特色理论和诊疗技术,以"心理紊乱状态"辨证为纲领,注重发现疾病产生源头,分析疾病发展过程流,并据此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疾病。该体系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和优势,是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12.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13.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4.
多系统萎缩是一组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在临床诊疗中通过脉诊气机辨识发现大气下陷是该病大多数患者的共同特点.文章从大气下陷角度出发,探讨其与多系统萎缩的病机关联,分析多系统萎缩大气下陷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并参考脉象信息揭示其所代表的机体状态的内涵,总结证治经验,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过简述系统辨证脉学的主要内容,并记述脉诊在惊悸不安病案的诊疗应用,表明凭脉辨治患者的致病因素和病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调凭脉辨治情志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脉学体系。论述了齐向华教授根据系统辨证脉学理论,从辨脉以审证求因、论治以脉为重等,提出应用病机脉象系统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并举验案以佐之。  相似文献   

18.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19.
权红  李文泉 《北京中医》2008,(9):687-689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方和谦教授,从医六十余年,临证在认病、用药上有其独到之处:(1)全局性:应诊首先总揽全局,四诊合参。(2)查舌诊脉之见:临证重视查舌诊脉。对于正常的舌象脉象有“舌洁”“脉平”一家之言。(3)中西合参:认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是洋为中用,提倡中西医并举。(4)方证相宜:遣方用药先“探探路子”,再“效不更方”。(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中医不仅辨证,也要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胡娜 《世界中医药》2008,3(1):25-26
《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脉是第一位,症是第二位,它是有主次的不同,因此,朱老在临床过程中始终把脉作为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