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0例确诊为ITP患者作为免疫组,同期选取3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非免疫组,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入组人群均为维吾尔族。观察比较各组人群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水平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并分析ITP患者各类血小板抗体水平与血小板水平的关系。结果非免疫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高于对照组;免疫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高于非免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水平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随血小板水平的降低而升高,且血小板计数与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282、-0.331,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在ITP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还可作为评估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GPⅡb/Ⅲa).结果发现,初治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PAIgM、PAIA)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PAIgM,PAIg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SLE、Evans综合征、甲亢、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们收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儿110例,对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进行分析,评价其在TTP诊疗中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系探讨王毅蔡计荣石翠英常缨史芙蓉何路军(河北省血液中心,石家庄050071)徐世荣胡咸(河北医科大学附二院)关键词血小板相关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抗体主要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相关抗体,亦属于不规则抗体,在临床上因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性或妊娠及输血等免疫刺激产生。产生的IgG和/或IgM性质的抗体可不同程度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无效等多种反应。因此,输血前或产前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非常必要。除进行常规的血清学水平检测,还可结合流式细胞术以及PCR和PCR-SS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母体血浆中抽提胎儿游离DNA进行基因分型,以进一步预测胎儿发生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实现优生优育;对疑难配血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为其提供合适的血液,降低输血反应。本文针对血小板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种类、实验室检测、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目前研究水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ITP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从免疫细胞亚群、血小板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因素来对ITP发病的免疫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ITP患儿98例和健康儿童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同时比对24例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其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和对ITP的诊断效能。结果 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阳性百分率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儿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CD16+CD56+NK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B细胞、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ITP合并Hp感染患者(40例)的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未给予根除HP治疗;后者给予根除HP治疗。两组均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血液指标改善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指标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TP伴HP感染患者采取联合抗HP感染治疗效果确切,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氨磷汀治疗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报告氨磷汀(AMF)治疗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应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1周期,每两周期之间停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7例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血小板水平达到正常,且在停止治疗2月以后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继续予以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不需要输血,生存质量改善。AMF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但有些胃肠道反应,能够有效克服,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首创性地应用于不同年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因此氨磷汀对于ITP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药物,尤其对于难治性高龄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有关氨磷汀的长期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以中文“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血小板减少症、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英文“rituximab,thrombocytopenia,systematic review,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检索词,进行计算机检索,筛选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与单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RCT.检索范围为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 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截至2012年11月.纳入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RCT和半RCT.纳入文献经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取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研究,共计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的总缓解率高于单纯治疗组[OR=2.79,95%CI(1.80~4.31),P<0.00001],经异质性检验显示7个试验存在异质性(x2 =15.26,P=0.02).结论 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疗效,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5例ITP患者,分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球、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5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一次,连用4周.结果:ITP的一线治疗总反应率达70%.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例难治性ITP患者,2例获完全缓解(CR),1例获部分缓解(PR),1例微小反应(MR),1例没有反应.没有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0例ITP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AIg 和T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ITP患者组PAIg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1);ITP患者组CD3 、CD4 、CD4 /CD8 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CD8 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ITP发病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太彬 《华西医学》2009,(11):2934-2935
目的:探讨肝素在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9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肝素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肝素组给予肝素钠100~150 U加入5%葡萄糖100~200 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5~7天,以后每两周查尿常规1次,至少观察3个月或以上。结果:肝素治疗组发生肾炎3例(6.1%),对照组发生肾炎11例(22.4%),肝素治疗组肾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1〈P≤0.05)。结论:肝素对预防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本地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特征、不同选择治疗疗效及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谱(ANAs)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04例初发儿童ITP患者的发病特点,对其中135例可随访患儿按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对症治疗、ANA/ANAs阳性或阴性分类,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抗原模拟法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小鼠模型,并观察模型小鼠的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实验组CBA/Ht小鼠通过腹腔注射Wistar大鼠血小板免疫,对照组CBA/Ht小鼠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动态监测两组小鼠血小板计数,并取骨髓组织分别行涂片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在接受大鼠血小板免疫后第2周起血小板数量开始降低(P〈0.05),至第4周达到最低点(P〈0.01)。免疫后第4周实验组小鼠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显著增生,且以幼稚巨核细胞为主;电镜下常可见巨核细胞核分叶减少,分界膜系统扩张或数量减少,胞浆内因颗粒物质减少且缺乏细胞器而显得更加致密,胞浆内常可见较多空泡。结论: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人类ITP的发病特点,在模型中观察到的巨核细胞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揭示了巨核细胞存在的发育异常与ITP的发病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