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静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定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经及再通经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量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及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P<0.01,再通组溶栓前后QTD比较,P<0.01。结论:①QTD增加可作为AMI早期诊断参考指标之一;②溶栓后QTD下降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之一;③QTD下降说明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改善,其可能是溶栓疗法降低AMI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法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极端形式,发病早期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离散程度[1]。QTd增大标志着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增加,被认为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静脉溶栓疗法对AMI的疗效是肯定的,可降低AMI的病死率。溶栓干预性治疗对AMI的QTd影响如何?值得探讨。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研究。1 临床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按WHO标准确诊的AMI并符合下列条件者[2]为溶栓治疗病例。①胸痛发作>30min或其它梗死症状发作<6h;②ECG有AMI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测量 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从 (82 .4± 2 8.3 )ms缩短至 (5 4.4±3 1.3 )ms(P <0 .0 1) ,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 (10 2 .3± 41.4)ms缩短至 (68.7± 3 2 .3 )ms(P <0 .0 1)。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 ,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 ,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正>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d明显增加,本文通过观察57例溶栓与未溶栓的QTd,以探讨溶栓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20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结论:AMI患者QT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给治疗后判断梗桦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分析AMI患者46例(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分再通组及未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MVA)和恶性室心律失常未发生组(NMVA);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2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县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和意义。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经溶栓治疗后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分析溶栓前及溶栓后12-24h,2-4d和5-7d的ECG,测算QT,QTd,QTc和QTcd。结果:溶栓治疗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之间QT和QTc差异均无显性;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12h以后QTd和QTcd均较溶栓前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溶栓后5-7dQTd和QTcd才明显减小;溶栓后的1wk时间内,再通组QTd和QTcd均未通组明显减小。结论:成功的溶栓能减小急性心肌梗死的QTd,缩短QTd减小所需的时间。溶栓后QTd减小可能反映了顿抑或晕厥心肌的“苏醒”。 相似文献
11.
近年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是预测急性心梗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一项敏感指标[1]。本文分析86例AMI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通对Q-Td、校正的Q-Td、改良校正Q-TLcd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1997~1998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前壁或广泛前壁58例,下壁或十右心室心梗28例,均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复极的药物。均于发病后6h内行r-sk、rt-PA溶栓治疗,根据临床间接相关动脉再通标准,将患者分二组:心梗相关动脉再通组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35~77岁,心梗相关动脉未通组34例,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42…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后不同时期对QT间期离散度(QTd)和室性心律失常(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83例AMI患者(均为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病例)临床资料,溶栓组(45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PTCA组(38例)接受PTCA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 min、12 h、1周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 两组治疗后12 h与治疗前、治疗后1周比较QTd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30 min溶栓组QTd无明显差异,PTCA组QTd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30 min两组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CA组优于溶栓组.结论 成功静脉溶栓及PTCA治疗均能缩短AMI患者QTd,但PTCA组于治疗后30 min优于溶栓组,因QTd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成正相关,故表明PTCA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AMI后QDd呈动态演变。再通组(n=74)与未通组(n=32)在溶栓前及AMI后12hQTd无差别。成功的溶栓治疗促进QTd的恢复,AMI后24h时再通组的QTd明显短于未通组(54±22ms时68±25ms,P<0.05),该差别在观察期间持续存在;②未通组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再通组(40.6%对18.9%P<0.05),且分布的时间长;③AMI后不同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AMI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QTd的演变,适当延长心电监护时间,使患者安全渡过相对较长的心电不稳定期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刘仁光,袁荣玺(附属第一医院)1QT间期和测量分析中的有关问题1.1QT间期(QTinterval)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止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应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 相似文献
18.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 (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 3 ] ,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 ,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AMI患者 15 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 成功溶栓治疗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AMI成功溶栓可减少Q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