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缓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操作性疼痛方面的效果,分析PICC在缓解VLBW操作性疼痛方面的重要意义。[方法]将120例VLBW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在入院后行PICC,对照组入院后行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采用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评价VLBW疼痛评分,置管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测定两组患儿体重,记录导管留置期间所有的并发症与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穿刺后两组患儿PIPP评分较穿刺前均明显升高(P<0.05);穿刺后14d时实验组患儿PIPP评分较穿刺后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PIPP评分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PIP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第14天、第21天、第28天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液体外渗、静脉炎以及手臂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明显减少VLBW的疼痛刺激,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置管的可行性,在保证安全、理想的静脉通道的同时尽可能地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方法40例病例中早产儿22例,重症新生儿18例。40例患儿分为2组,未开展本技术前置PICC管者2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抽取20例早产儿或重症新生儿作为实验组,采用左右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的方法建立静脉通道。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和所耗费用。结果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完全可以达到PICC的理想静脉通道的效果且费用低。结论双侧腋静脉交替留置套管针替代PICC置管是科学、实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定位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因其具有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有效地减少了新生儿静脉输液需反复穿刺的痛苦,现在已被管理极低体重儿的临床医护人员确认为最佳的输液途径,目前在有条件的单位已经逐渐开展.  相似文献   

4.
直置式套管针替代新生儿PICC导入鞘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PICC)以其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可输注较高渗透压药物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NICU自 1995年至今 ,已成功地做了 2 6 0多例PICC ,为抢救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开放了持续、有效的静脉通路。但由于新生儿血管的特殊性———细、深、不明显 ,对于某些急需做PICC而肘部血管难以找到的患儿 ,尤其是肥胖的患儿 ,穿刺不成功会造成导管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经临床实践 ,发现 2 0G直置式套管针外套管的直径与1.9FrPICC导入鞘的直径相仿 ,可使 1.9Fr导管顺利通过 ,因此可代替 1.9FrPICC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时闻、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PICC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共为40例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观察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低出生体重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深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推导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管深度的公式,提高临床新生儿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共调取24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最佳置管深度作为应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新生儿体重与置管深度的相关性,并推导出新生儿最佳置管深度的计算公式。结果新生儿体重与经下肢置入PICC置管深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推导公式为经踝关节处静脉穿刺置管深度=3.659×体重+17.127;经腘窝处静脉穿刺置管深度=3.320×体重+12.172;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1.524×体重+9.596。结论根据新生儿体重推导出的置管深度计算公式,可为临床置管体外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应用效果。方法同顾性总结和分析13例ELBWI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和护理经验。结果实际完成置管18例次,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留置时间 36±17.47d;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静脉炎3例,导管外露部位断裂3例,导管相关性败血症1例。结论 PICC置管是 ELBWI静脉输液的较好选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对延长PICC管使用时间,减少护理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种方法在判断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是否误入动脉的效果。[方法]对97例行PICC穿刺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A组、B组、C组、D组,分别采用血气分析法、尾端抬高法、床边B超法、测压法,比较其判断准确率、判断时间及增加费用。[结果]4种方法在判断准确率的比较中测压法最高,床边B超法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判断时间比较中,尾端抬高法用时最短,床边B超法及测压法用时最长;费用增加尾端抬高法最少,测压法最多。[结论]尾端抬高法在4种方法中花费最少,时间最短,但在不能明确判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静脉通道的建立。在危重患儿的生命维持中至关重要。危重患儿由于机体处于极度衰竭状态,全身症状明显,每天所需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的补充,以及各种治疗药物的输液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严重脑病及颅内出血的患儿,不宜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及缺氧。近几年我院儿科采用肢体静脉套管方法建立静脉通道,保证了治疗和营养,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进行暂停PICC输液、沿静脉走形予透明贴贴敷、抬高患侧肢体及胸壁等护理干预。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经PICC持续输液导致胸壁肿胀的原因包括:置管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障碍、导管异位。经积极护理,平均于出现胸壁肿胀后2 d肿胀消退,继续PICC输液治疗,8例未再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余3例再次出现胸壁肿胀,其中1例因已达全肠营养,给予按期拔管,另2例因肿胀范围较大,提前拔除导管。结论合理选择穿刺血管,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巧,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有效避免或减少PICC持续输液致胸壁肿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6月,我们对100例新生儿进行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得到了不同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2007年2月,我们对9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5例,女4例,胎龄26~35周,体重0.8~1.49kg。入院诊断NRDS 6例,颅内出血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1.2方法做好物品准备(PICC穿刺包、2副手套、肝素帽、稀释肝素液、生理盐水、5~10m l注射器),分别于入院后1~5d内行PICC,需经家长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选用型号119Fr、长度50 cm的PICC导管。穿刺静脉选用右上肢贵要静脉5次,左上肢贵要静脉3次,右上…  相似文献   

15.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但是,PICC导管外露部分连接无针密闭接头,常会引起患者受压部位皮肤破溃,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一种预防此现象的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护理方便,并发症少,又能长期保留等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和极低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供给,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相关缺氧、体温不恒定、感染等问题,可提高他们的成活率,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作为一项护理人员可单独操作的侵入性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于1996年首次报道将PICC导管应用于新生儿[1]。虽然,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许多患儿必须接受长时间的静脉营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一项新技术,自临床应用后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医院对缺乏PICC置管条件的重症监护患者实施救治用药的顺利展开。然而受腋窝解剖生理结构上诸多因素的干扰,使留置针在穿刺时经常遭遇传统经验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是穿刺已经见到回血的情况下,针头在向前滑行1-2mm时丢失回血的发生率高,使穿刺术终于送管前的操作中。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科根据腋下静脉解剖特点选定了2种留置针穿刺进针的方法,经过1年来的临床实践已经初获成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