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术前患者皮肤准备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14.0%~16.0%[1],是外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占所有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8.0%[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皮肤准备方式及时间,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方法 运用循证的方法查找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手术患者提供最佳的备皮方法,即剪毛发和彻底清洁皮肤;如果不涉及到手术野,毛发可不去除;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在术前即刻或2h进行,使用剪毛方式;手术前采用含消毒性能的清洁剂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结果 有消毒性能的清洁剂进行术前沐浴或擦浴,可以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应用不损伤毛囊的方式在手术前即刻去除手术部位毛发,达到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结论 充分进行手术患者的皮肤消毒沐浴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去毛发方法,能最大程度减少并抑制手术部位的细菌菌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腹部手术术前皮肤准备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2016年4—5月选取全国187所二级及以上医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院腹部手术术前手术部位毛发去除方法、术野皮肤消毒方法和手术贴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4个省份187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8所,二级医院79所。87.70%的医院在腹部手术术前仍常规去除手术部位毛发,其中二级医院常规去除率(93.67%)高于三级医院(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0,P=0.033)。85.98%的医院用刀片刮除的方式,少数医院选择化学脱毛(7.93%)或电动剪毛(23.78%)方式。大多数医院在病房(98.17%)备皮,98.17%的操作人员为病房护士,手术当日备皮占56.10%。86.63%的医院术野皮肤消毒使用碘伏,29.95%使用碘酒+乙醇,3.74%使用氯己定醇。92.51%的医院在术中使用皮肤/切口保护贴膜,其中74.57%的医院为有选择性的使用。结论我国大部分医院腹部手术术前仍常规去除手术部位毛发,且多数采用刀片刮除的方式,超过一半的医院在手术当日去除毛发。碘伏是主要的术野皮肤消毒方法,大多数医院使用手术贴膜,但使用的手术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2%CHG)皮肤消毒液对预防胃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消毒效果,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对2014年1-12月在手术室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入选的9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5例患者使用2%CHG醇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5%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分别在两组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及皮肤消毒后6、48h对手术部位的皮肤采样,进行细菌监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CHG醇消毒液与聚维酮碘组相比,在皮肤消毒后及48h皮肤菌落数低,而且干燥时间短(P<0.05),观察组发生SSI1例,感染率2.2%;对照组SSI6例,感染率13.3%(P<0.05)。结论 2%CHG醇皮肤消毒液杀菌效果可靠,可降低SSI的发生率,并可减少皮肤表面的暂居菌,抑制其生长从而降低SSI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把从2010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肝胆手术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采取常规措施进行预防,对观察组26例针对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对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以及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无论是从住院时间、恢复情况、感染情况还是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有明显的差异性,两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综合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外科手术会给手术部位带来损伤,当切口内微生物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手术部位感染.本文探讨如何尽量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加强组织管理与培训,重视医护人员手与患者术前皮肤消毒,正确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清洗消毒手术器械,增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措施.结果 调查74所医院,由于手术区域皮肤准备及消毒方法不当致不需备皮而备皮的医院占16%;未做到术前抗菌沐浴的医院占20%;备皮时间选择不当的医院占64%.结论 做好手术部位监控工作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筛选2011年12月之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无语言限制;选择标准为乳腺癌患者接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局为手术部位感染;数据收集和分析由作者审查检索的所有研究的标题和摘要,然后评估研究质量,并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中提取数据.结果 共纳入了8项研究,所有研究干预组均为抗菌药物,对照组为安慰剂或空白对照,而且均为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RR=0.71,95%CI:0.55~0.92);经过Begg's检验(z=0.12,P-0.90)和Egger's检验(t=0.16,P=0.88),该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乳腺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但需权衡考虑感染引起的潜在风险如伤口愈合或延迟质量和用药引起的不良后果如成本、药物反应或增加细菌耐药性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感染预防束联合预防性护理在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收手术治疗的6 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和本研究的6 212例患者,将6月份之前仅实施预防性护理的3 02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6月份之后联合实施感染预防束及预防性护理的3 19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及一般治疗情况。结果①对照组3 022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3.08%,实验组3 19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1.6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患者中表浅缺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0.53%,实验组为0.4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2.55%,显著低于实验组的1.19%(P0.05);③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高于实验组患者(P0.05)。结论实施感染预防束联合预防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和SSI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14年4月1日—9月30日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监测患者665例,发生SSI 14例,SSI发病率为2.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类型、皮肤准备方法、ASA评分和手术时间均是骨科清洁切口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备皮法、ASA评分Ⅱ级及以上、手术时间≥90 min是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及OR95%CI分别为3.96(1.07-14.70)、6.45(1.97-21.11)、4.08(1.35-12.30)]。结论改良备皮法、ASA评分I级及手术持续时间越短可减少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临床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助于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了解北京市11所三级医院2002-2005年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与感染变化趋势。方法利用病历首页数据库进行整理,根据手术诊断编码提取骨科手术病例,计算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11所医院4年间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0.14%,其中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09%;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65%;Ⅲ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1.78%。结论利用病历首页库可以进行有关内容的统计分析,并且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各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目的了解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方法总结分析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资料中的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资料. 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分别占分离病原体的12.69%、8.08%、6.49%;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9.32%、9.69%、7.88%、5.65%;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分别占1.51%和2.19%;由表浅切口到器官腔隙感染,G 菌和真菌的比例逐渐增加. 结论常见的手术部位感染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需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及其病原菌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的早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对每个手术病例进行预测,确定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高危病例,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预防SSI的发生。方法:采用尤度法,所用初选自变量为14个,最后入选自变量为7个:X4、X5、X7、X8、X9、X12、X14,计算出SSI非高危病例(Y1)和SSI高危病 列(Y2)的条件概率。结果:符合率67.95%,灵敏度78.67%,特异度67.27%,假阳性率32.73%,假阴性率为21.33%;应用于1999年的资料进行回代性判别,总符合率68.95%,灵敏度80.37%,特异度68.27%,假阳性率31.73%,假阴性率19.63%。结论:应用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出SSI的高危病例,在术前的手术方案制订以后即可进行;预测方法比较简单,可在各类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开放性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开放性骨折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探讨更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筛选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医院接受开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开放性骨折手术病例1233例,感染率为11.27%,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导致创伤的原因等因素无相关性;与创伤类型、清创时间及创伤部位等因素有显著相关性;检出病原菌88株,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23.8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9.32%。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还与清创时间、创伤部位细菌数量与毒力密切相关,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113,自引:25,他引:113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骨科手术中的预防感染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0年不同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按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方法分为两组:A组为规范性应用抗生素组,原则为一般情况下不应用抗生素,但手术中放入较多内植物等大手术时,则于麻醉后手术前应用1次,术后应用不超过36h,共计921人;B组为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组,除按A组的方法应用外,术前1d可能应用抗生素,术后应用36h以上或直至患者体温降至37.5℃以下,共计1213人;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结果 两组患者伤口感染分别为5例和8例,两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手术期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15例泌尿外科手术感染进行观察,并对感染切口、手术缝合前皮下组织和术前患者尿液分离培养,检测分离菌对围手术期使用的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的敏感性和同源性。结果115例泌尿外科术后患者1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分离出的病原菌对围手术期使用的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于未发生切口部位感染的分离菌(P<0.05);切口感染的患者术前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P<0.05),分离菌株以葡萄球菌属居多,PFGE分析显示分离自同一患者的菌株多为同一菌株或同型不同亚型菌株。结论术前患者泌尿系感染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探讨手术患者皮肤准备工作。综合相关文献,从备皮时间、备皮方法、不同部位的备皮方式等方面对手术患者皮肤准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two-year surveillance of neuro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and an outbreak of infections i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cases. 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08, six patients had a DB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Audits of hygiene practices, infection control of the healthcare environment, and preoperative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characteristic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audits showed that skin preparation and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were not being performed adequately. In 2008, the general SSI rate was 1.8% (27 SSIs/1471 patients). Length of preoperative stay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among infected patients (2.7 ± 2.9 months) compared with uninfected patients (2.2 ± 4.6 months) (P=0.01).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kin preparation and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were reviewed with the neurosurgery team. In 2009, the general SSI rate was reduced to 1.1% (16 SSI in 1410 patients), a reduction from 2008 (P=0.12). Although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SSI in 2008 (1.8%)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published data, this surveillance of SSIs permitted identification of site operative infected patients surgically treated for DBS. A set of actions was then taken to reduce SSI risk. This work demonstrates how an active surveillance programme can successfully change clinical care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切口感染制定对策,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对医院发生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原发基础疾病、年龄、季节、手术性质、切口暴露时间、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相关。结论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