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右荚托咪定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10min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眯定0.5μg/kg和生理盐水。应用Ramsay镇静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两组患者术中镇静效果进行观察,观察麻醉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两组血流动力学都有一定抑制,术中、术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观察组镇痛效果和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均较对照组理想;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使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效果更强,术后恢复更陕,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本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3组各32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泵注0.2μg/kg/h、0.4μg/kg/h右美托咪定辅助七氟醚复合麻醉,对照组泵注生理盐水10 ml/h。观察各组麻醉恢复指标、麻醉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镇静、躁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剂量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术后Ramsay评分逐渐降低,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高剂量组(4.1±0.7分)、低剂量组(4.3±0.9分)低于对照组(4.9±0.6分);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术中七氟醚用量依次升高(均P<0.05)。麻醉诱导后各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诱导前,而T2和T3时升高且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依次降低(均P<0.05)。呛咳、寒战、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总发生低剂量组(25.0%)和高剂量组(15.6%)均低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七氟醚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20 min静脉泵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0.5μg/kg。随后以0.1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前约30 min停止泵注。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啶以同样的方式及速度泵注。于术前1天及术后6、12、24和48 h对患者各进行一次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麻醉恢复更快,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更早(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鼻内镜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n=3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组,n=30)。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 ug/kg,然后以0.4 ug/kg/h维持到手术结束;P组使用生理盐水以相同速度静脉泵注。比较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药总量;术野质量评分(Fromme评分);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复苏时间以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啶组在气管插管后和手术医生使用肾上腺素后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减少,围术期窦速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医师对术野质量Fromme评分则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应用有利于FESS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并有利于麻醉复苏期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右旋美托咪啶对七氟醚抑制50%腹部手术患者切皮诱发应激反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C组:不使用右旋美托咪啶;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右旋美托咪啶0.5μg/kg,然后按照0.2μg/(kg.h)继续维持。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新鲜气流量10 L/min。根据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分别为3.0%,根据患者对切皮的反应(切皮时MAP和HR中任何一项升高幅度≥切皮前的25%为阳性反应)以1.2倍等比级增减,计算七氟醚MACBAR。结果与C组比较,D组七氟醚MACBAR降低(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可降低七氟醚MACBAR,增强七氟醚抑制应激反应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实践分析右美托咪啶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阶段躁动症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福建省宁德市医院麻醉科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间参与的64例小儿七氟醚麻醉手术,对照分析右美托咪啶在患儿麻醉苏醒阶段出现的躁动症的预防效果及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期间HR、MAP值均有明显上升,但是实验组患儿上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在嗜睡程度方面高于对照组,但是在躁动程度方面则低于对照组。结论经过临床实证研究证实,术前给予使用右美托咪啶可显著降低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发生率或者躁动程度,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诱导组(I组)、术毕组(EOS组)和格拉司琼组(G组)各20例。Ⅰ组于诱导前10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EOS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泵注相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均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mg。记录术毕至拔气管导管、听从指令时间,麻醉恢复期内患者呼吸抑制、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Ⅰ组拔管时间、听从指令时间,术后0-1h、1-2h恶心呕吐评分,在麻醉后恢复室内止吐药给药人次数均小于EOS组和G组。EOS组术后0~1h、-2h恶心呕吐评分和在麻醉后恢复室内止吐药给药人次数均小于G组(P〈0.05)。EOS组和G组拔管时间、听从指令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4-12h、12-24h各组间恶心呕吐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麻醉恢复期内呼吸抑制、躁动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效果较单用格拉司琼更好,诱导前10min使用为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研究右美托咪啶对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和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30例腹腔镜下疝气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5例。对照组在麻醉以后手术之前10min静脉泵注入20mL的生理盐水;观察组则在同样的时间点静脉泵注入0.5μg/kg的右美托咪啶与20mL的生理盐水稀释液。详细记录病人在麻醉以前与苏醒期的最大躁动评分与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率变化。结果该两组病人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手术以后的拔管时间以及停留PACU的时间与手术前躁动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手术后躁动评分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该两组病人在围手术期,没有心动过缓状况发生。结论使用1μg/kg的右美托咪啶能够降低小儿腹腔镜手术以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也不会发生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行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患儿术后镇痛药使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的患儿60例,年龄4-11岁,体重13-38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n=20):Ⅰ组(对照组)输入林格试液10ml,Ⅱ、Ⅲ组在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输注右美托咪啶0.3ug·kg-1和0.5ug·kg-1.给药结束后采用8%七氟醚和6L·min-1O2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2-3%七氟醚和O22L·min-1.记录患儿各时点MBP、HR、疼痛评分和术后芬太尼的使用情况.结果 Ⅲ组MBP和HR和Ⅱ组HRT1-T4时点明显低于Ⅰ组,且Ⅱ、Ⅲ组疼痛评分和术后使用芬太尼例数也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为七氟醚麻醉下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提供了良好的镇痛和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单小玉 《工企医刊》2014,27(4):876-878
目的比较以右美托咪啶和丙泊酚为主的两种静脉复合麻醉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按不同的静脉麻醉方式随机分均为右美托咪啶组(A组,右美托咪啶+芬太尼+顺阿曲库铵,n=60)和丙泊酚组(B组,丙泊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n=60)。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建立气腹时的心血管反应,记录术中用药和术后恢复情况,并调查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阶段血压未明显变化,但建立气腹时血压升高,拔管后血压降低;B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降低。A组麻醉和手术过程心率降低而B组心率保持不变。B组清醒拔管时间均少于A组。A组阿托品和乌拉地尔的使用较多,麻黄碱使用较少。A组术后即时镇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P组(P均〈0.05)。结论右关托咪啶、芬太尼、顺阿曲库铵静脉复合麻醉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确切、安全,且无术中知晓发生。但术中需注意右美托咪啶诱导给药速度、加强心率、血压监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斜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静注丙泊酚2.5mg/kg、芬太尼2.5ug/kg同时吸入4%七氟烷(氧流量4L/min)麻醉诱导,2min后置入喉罩。D组同时泵注右美托咪定0.8ug/kg,输注时间超过10min。记录各时间点MAP、SpO2、HR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和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SpO2、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诱导后,与P组相比,D组MAP、HR下降(P0.05);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及术后躁动发生率D组均低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可安全用于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能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嘧啶对术中镇静药量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本院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A组30例患者采用静注右旋美托嘧啶(DEX)方案,于术前10 min按照0.7μg/kg剂量肘前静脉注射DEX,术中以0.4μg/(kg·h)的速度持续给药;B组30例患者给予静注生理盐水方案,剂量、给药方式及速度均与A组一致。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分析其术后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舒适度评分、VAS评分及谵妄分级量差异。结果: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为(480.4±23.4)mL,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699.9±38.4)mL,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插管时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为(3.69±2.25)μg/mL,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2.43±1.59)μg/m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OAA/S评分为(1.5±0.3)分,明显低于A组的(1.9±0.2)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舒适度评分与VAS评分均优于B组患者,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谵妄分级量评分为(13.52±4.59)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16.03±5.6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术中静注右旋美托嘧啶,能有效降低术中镇静药物用量、控制患者血液中丙泊酚浓度,对减少术后谵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预处理对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ASA为Ⅰ~Ⅱ级妇科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4μg/ml)、咪达唑仑0.03 mg/kg(0.24 mg/ml)和等量(0.125 ml/kg)生理盐水(5 min注射完毕)。5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1 min注射完毕),观察并记录有无肌阵挛发生及肌阵挛的严重程度。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分别经静脉预先注射0.5μg/kg和0.03 mg/kg后,再给予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和7.5%,而对照组肌阵挛的发生率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咪达唑仑0.03 mg/kg预处理都可明显降低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发生率,且两者预处理的效果相当。右美托咪定在辅助麻醉方面具有镇静、镇痛,减少麻醉剂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无呼吸抑制等特点,更适合与依托咪酯联合使用作为全麻诱导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阻塞性黄疸患者在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后恢复的差异。方法择期手术的阻塞性黄疸患者30例,ASA分级Ⅰ~Ⅱ级,Child肝功能分级A级,随机分为S组和P组,各15例。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P组接TCI泵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mg/L,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2仙g/kg维持麻醉。持续监测ECG、HR、平均动脉压(MAP)、SpO2;记录麻醉时间、芬太尼用量、苯磺阿曲库铵用量、输液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期间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7.9±1.5)min、(8.5±2.6)min、(13.1±4.4)min,P组分别为(26.1±8.8)min、(27.8±11.2)min、(33.7±12.5)min,S组均优于P组;P组麻醉恢复期嗜睡及烦躁患者明显多于S组。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阻塞性黄疸手术的要求,但七氟烷吸入麻醉恢复更迅速平稳,更适合于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5.
谷旭鹏 《现代保健》2014,(28):22-24
目的:比较老年骨科手术中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行内固定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SBP、DBP在血压最低时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BP在切皮及血压最低时较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切皮及血压最高时较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骨科手术中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效果更好,更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口腔科儿童恐惧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4例被诊断为牙科恐惧症的患儿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n=34)和学龄组(n=30),两组患儿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开展滞留乳牙拔除、根管治疗和龋齿填充治疗。记录两组患儿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情况;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顺利完成口腔疾病治疗。两组吸入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入前、吸入后和治疗中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和躁动伴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躁动发生率高于学龄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牙科恐惧症患儿口腔疾患治疗安全有效,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影响。方法40例合并2型糖尿病且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n=22)和对照组(C组,n=18),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D组的患者从麻醉诱导开始,15min内静脉泵人剂量为1μg/kg的盐酸右美托眯定,随后以0.5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输入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110)、手术开始1h(TI)、拔管即刻(,12)、术后1d(13)和术后2d(T4)晨采取静脉血,测定血糖、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浓度。结果D组患者的血糖、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浓度显著低于C组对应时点的值(P〈0.05,或P〈O.01)。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应激反应,有利于这类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患者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ev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45例。Sev组给予4%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Pro组给予丙泊酚1mg/kg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前、插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结果:麻醉前、插管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Pro组MAP、HR显著低于Sev组(P〈0.05);Sev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Pro组(P〈0.05)。结论:七氟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能显著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组(sP组)。s组吸入七氟烷诱导,sP组吸入七氟烷同时静注丙泊酚2.5mg/kg联合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3、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1K),以及插管时呛咳、体动反应。结果:SP组所有患儿及s组17例患儿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sp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30/30),显著高于s组的56.7%(17/30,P〈0.01);S组有6例、sp组1例发生呛咳或有体动反应;SP组气管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1、3min三个时间点MAP、HR均显著低于诱导前(P≮0.叭);S组插管后lminMAP、HR显著高于诱导前及插管前即刻(P〈O.01)。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可减少气管插管时的不良反应,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下行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患者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拟行全身麻醉下介入栓塞术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n=15)术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P组(n=15)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安慰剂。记录患者麻醉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5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糖值及皮质醇浓度,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SAS镇静评分。结果与P组比较,D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镇静评分、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血糖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5min恢复,血皮质醇的变化与血糖一致。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预防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全麻后的拔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