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微小细胞癌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2月到2022年6月,选取77例疑似肝微小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配合研究、具备多层螺旋CT扫描指征、活检穿刺病理学检查指征,在医院配合完成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活检穿刺病理学检查,以最后一项检查为诊断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参数及图像特征。结果:活检穿刺病理学显示,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是64.94%。基于活检穿刺病理学结果计算诊断参数,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参数均大于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P<0.05);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边界清楚、密度不均检出率大于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P<0.05),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密度影检出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肝微小细胞癌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更大,相关诊断参数更好,图像特征检出率更大,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304-2306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肝左叶癌患者72例,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后追加增强扫描,接受CT平扫为对照组,接受CT平扫后追加增强扫描为观察组,并以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CT诊断方案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差异。结果诊断结果方面,观察组共检查出70例,总符合率97.22%,对照组共检查出56例,总符合率77.78%,观察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0.90%,均明显分别高于对照组的灵敏度76.50%、特异度6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左叶癌患者采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能够获得较高的诊断率,利用增强扫描肝脏供血特点可定性诊断肝左叶癌病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凌云 《临床医学》2022,(10):63-65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SCLC患者作为SCLC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76例作为NSCLC组,均采用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两组病灶分布情况及CT形态学表现。结果 经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SCLC组病灶分布最多的是右肺上叶,占34.21%(26/76),其次为左肺上叶17.11%(13/76)、左肺下叶13.16%(10/76); NSCLC组病灶分布最多的是左肺上叶,占27.63%(21/76),其次为右肺上叶18.42%(14/76)、左肺下叶17.11%(13/76)。SCLC组中央型分型、不规则形态、有纵隔血管侵犯高于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CLC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肿大淋巴结融合发生率高于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于SCLC诊断中能反映病灶分布位置,清晰显示病灶密度、形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某院的7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照组,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两组CT征象表现.结果观察组肿瘤体积为(3.05±1.23)cm^3,略大于对照组的(2.87±0.88)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央型、长椭圆形、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纵隔血管侵犯、淋巴结融合比例为82.43%、16.22%、90.54%、54.05%、58.1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支气管闭塞(中央型)、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中央型)比例为58.11%、62.1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为鉴别诊断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提供重要信息,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和MRI平扫分别应用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22年10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脓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患者的个人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比较CT增强扫描和MRI平扫两种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50例肝脓肿患者中包括肝动脉源性肝脓肿16例、门静脉源性肝脓肿12例、胆管源性肝脓肿22例;肝动脉源性格肝脓患者病变个数共计64个,门静脉源性肝脓肿病变个数86个,胆管源性肝脓肿病变个数88个。MRI平扫对应(肝动脉源性、门静脉源性、胆管源性)肝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93.75%(15/16)、100.00%(12/12)、95.45%(21/22),总检出率为96.00%;CT动脉增强扫描对应的检出率分别为87.50%(14/16)、58.33%(7/12)、90.91%(20/22),总检出率为82.00%(41/50)。两种方法的胆管源性和肝动脉源性肝脓肿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的门静脉源肝脓肿检出率和总检出率高于CT动态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尚亚春 《临床医学》2021,41(12):89-9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常规CT平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4例,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常规CT平扫诊断,以病理分析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者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图像质量.结果 本研究8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后确诊恶性6...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原发性肿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腺癌10例,其中空肠近端7例、回肠远端3例.平扫表现:肠壁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形成突入肠腔肿块,伴肠腔狭窄,4例合并小肠梗阻.增强扫描: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局部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间质瘤6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平扫表现:肠襻向腔外生长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4例较大肿瘤中间区域有出血坏死;2例边界不清,与周围肠管粘连.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3)淋巴瘤4例:回肠近端1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平扫表现:肠壁呈环形增厚.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肠系膜形成分叶样肿块、多节段受累2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性肿大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不均匀,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绕2例,无受压移位.4)脂肪瘤1例,位于空肠近端,表现为空肠内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无强化.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并能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形态判断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9.
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27例共36个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19--228、39--42s扫描,相继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观察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有21例在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到肿瘤供血动脉及异常血管网,3例结节型肝癌呈现高密度均匀强化。动脉晚期除7例肿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例结节型无明显强化外,其余肿块型及结节型均呈明显高密度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肝细胞癌的血供特征,弥补了一般CT扫描的缺点,有利于多血供肿瘤病灶及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
11.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的供血方式的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供血方式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的CT资料。结果:47例中,小肝癌4例,结节型15例,巨块型23例,弥漫型5例。平扫43例呈低密度,4例等密度。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39例。增强检查47例中,肝动脉供血37例,占78.7%,强化方式呈"速升速降"。其它供血方式10例,占21.3%。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获得肝癌的强化特征,对肝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小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片中有14例呈多血供型,除1例门脉期仍呈高密度表现外,其余13例均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另有2例少血供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扫描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30例,术前均经螺旋CT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少数加做肾盂期扫描。将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在30例肾盂移行上皮癌中,病理结果为: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均有肿块形成,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中的6例见到肿块,其余7例无明显肿块,其中4例示肾盂壁增厚,3例示肾盂和肾窦脂肪浸润消失。皮质期增强扫描仅2例乳头状移动行上皮癌显示明显强化,1例局限浸润型移行上皮癌呈中度均匀强化,余21例均呈轻-中度延[迟(实质期)强化。本组病例中,18例因各种原因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下降。所有30例肾盂癌均无肾轮廓的变化。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正确率,但更应重视肾实质期的CT扫描。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共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甲状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扫描结果与大体病理标本相对照,研究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CT扫描均可见肿块,其边缘均不清楚,呈浸润性生长。26例肿瘤为实性,患侧甲状腺体积增大,失去正常解部形态,其密度不均,均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无明确境界;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10例为囊性,伴高密度乳头状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囊壁及结节有钙化。合并钙化者有18例。气管受侵10例,颈鞘血管受侵8例.食管受侵4例。颈部转移淋巴结18例,同侧转移11例,双侧转移7例。结论 螺旋CT能判断甲状腺癌有无侵犯颈鞘血管和气管,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40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64例病人的DSA资料,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分为:肝动脉门静脉瘘36例(87.8%),肝动脉肝静脉瘘2例(4.9%),混合型肝动静脉瘘3例(7.3%)。13例肝动静脉瘘得到DSA证实,特异性为100%。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低张增强在胆囊十二指肠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张增强扫描对胆囊十二指肠瘘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方法:对9例CT平扫高度怀疑胆囊十二指肠瘘的病人,进行螺旋CT低张增强扫描,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出诊断,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例病人中,螺旋CT能直接发现瘘口者6例,未发现瘘口者3例中,2例发现结石掉入肠道;1例高度怀疑胆囊十二指肠瘘,经手术确诊。结论:螺旋CT能较好的发现胆囊十二指肠瘘,低张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瘘口。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行大肠充气MSCT容积扫描和图像重建(包括MPR、MIP、SSD、Raysum和CTVE),并与钡灌肠(80例)、结肠镜(60例)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三维重建与钡灌肠、CTVE与结肠镜的发现完全符合。结论 大肠充气MS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大肠癌的病变和范围,明显优于单独应用X线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罗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2,(10):101-102,104,F0004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肝脓肿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机完成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结果 76例患者中,同时见分隔和分层26例,仅有分隔26例,仅有分层8例,仅显示低密度灶而无分隔或分层8例,病灶内含气体8例。一过性异常高灌注有38例。明确诊断或倾向性较强诊断68例(89.5%),所有含气体的、有环提征的、同时有分隔和(或)分层显示的以及有一过性异常灌注的病灶均正确诊断为肝脓肿;仅显示低密度灶而无分隔或分层8例未能提示诊断,且未见一过性异常灌注,病灶相对均较小,未超过5 cm。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咽癌在CT扫描中的强化规律和选择最佳扫描时机。材料与方法:98例做平扫加增强扫描,在持续观察时,使用单层多次或多层多次扫描技术,计算肿块明显强化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有85例明显强化,注药后56秒左右开始出现明显强化的有46例,74秒时达到82例,占96%,92秒时85例全部明显强化,明显强化后,持续时间可达250秒以上。其强化时相特点为注药后,癌肿快速强化,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结论:选择最佳的扫描时机对癌肿的清晰显示具有重要价值。扫描开始时间应以74秒前后为挂,持续观察时,扫描间隔时间宜长,且不会错过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