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DOT)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比研究。方法选取85位患者,均行超声DOT及磁共振DWI检查,采集并记录定量指标最高血红蛋白浓度(MH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种成像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提示乳腺良性病变47例,恶性病变38例。ADC值:恶性组为(0.92±0.21)mm~2/s,良性组为(1.58±0.22)mm~2/s;MHC值:恶性组为(168.85±17.26)mol/L,良性组为(104.41±19.41)mol/L;MHC和ADC值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肿块恶性组的MHC和ADC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MHC与ADC之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788,P0.05),超声DOT和磁共振DWI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80.43%、78.57%、86.05%;82.05%、84.78%、82.05%、84.7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光散射,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的生理或病理改变,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乳腺可疑病变,可作为进一步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成像(MRI)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第四医院)大差市院区行1.5 T MRI检查的84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0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4例(恶性组)。观察常规MRI及DWI成像表现,分析两组不同b值下ADC值变化情况,判断不同b值下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良性病变患者中,18例T_(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2例呈稍高信号;26例病灶边缘清晰,4个边缘不清;23例DWI上呈均匀稍高信号。54例恶性病变患者中,49例T_(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5例呈稍高信号;3例病灶边缘清晰,51例病灶边缘不清,周围可见毛刺或分叶状改变;5例DWI上呈均匀稍高信号,其余49例均呈明显高信号。当b值为1000 s/mm^(2)、1500 s/mm^(2)时,良性组ADC值均显著高于恶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b值(1000 s/mm^(2)、1500 s/mm^(2))下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一定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783。【结论】1.5 T MRI不同b值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一定诊断效能,而b值为1000 s/mm^(2)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b值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 cient)值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乳腺肿瘤患者共36例,其中恶性24例,良性12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乳腺DWI成像采用4个b值(分别为0、400、800和1000 s/mm2),分别计算乳腺良恶性肿瘤不同b值条件下共3组ADC值。结果乳腺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者,乳腺良恶性肿瘤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当b=800 s/mm2时,取ADC值为1.33×10-3 mm2/s为良恶性肿瘤的界定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和79.8%。当b=1000 s/mm2时,以ADC值为1.15×10-3 mm2/s为良恶性肿瘤的界定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2%和90.6%。结论 DW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值为1000s/mm2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渗透性参数联合ADC值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行肺部CT增强检查、常规MRI扫描、DWI成像及DCE-MRI扫描的患者共49例(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20例),MRI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三维快速容积扫描技术,通过MRI后处理工作站计算病灶的ADC值,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软件Omni-Kinetics计算病灶的微血管渗透性参数Ktrans、Kep等。结果 CT联合ADC值、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鉴别诊断肺良恶性结节准确率为93.9%;CT联合ADC值鉴别诊断肺良恶性结节准确率为85.7%;CT鉴别肺良恶性结节准确率为75.5%,CT联合ADC值、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鉴别肺良恶性结节准确性与CT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CE-MRI定量分析微血管渗透性参数Ktrans、Kep联合ADC值对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高于CT,而且真正实现定量分析鉴别诊断肺部结节良恶性,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平扫联合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病理证实的70例患者MRI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SET1WI、FSET2WI压脂序列、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扫描,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1000s/mm2。结果:70例病变中,乳腺癌49例,乳腺腺瘤19例,积乳囊肿2例。MRI平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61.2%(30/49),特异性为19%(4/21),准确性为48.6%(34/70)。以病变信号对乳腺良恶性诊断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恶性病变平均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1.203×10-3mm2/s作为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诊断敏感性为87.8%(43/49),特异性为85.7%(18/21),准确性为87.1%(61/70)。MRI平扫联合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综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3.8%(46/49),特异性为90.5%(19/21),准确性为92.8%(65/70)。结论:DWI及ADC值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价值方法;MRI平扫结合DWI成像能明显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b值DWI序列扩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行DWI检查的9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n=46)和恶性组(n=44),均有完整DWI序列扫描结果,对比不同b值条件下CR、CNR、ADC值差异,并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对比不同b值对应ADC值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组、恶性组CR、CNR、ADC值均随b值上升而下降,但仅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b值为300、400、500、600、700、800 s/mm~2时,其AUC值分别为0. 871、0. 784、0. 711、0. 581、0. 621、0. 539,b值为300 s/mm~2时诊断效能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 95%、95. 45%、91. 11%、95. 23%、87. 50%。结论 DWI序列ADC值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一定价值,取b值300s/mm~2时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共51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行MRI平扫和扩散加权序列检查,其中47例行X线检查,42例行CT检查。良性组24例椎体,其中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1例,骨质疏松13例,恶性组27例椎体,包括转移瘤21例,多发骨髓瘤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结核4例。正常对照组51个椎体。b值为300s/mm2,分析良恶性病变椎体及正常椎体DWI信号特点,并测定ADC值,定量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良性压缩性骨折与恶性压缩性骨折DWI信号经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良性组ADC值为(2.14±0.75)×10-3mm2/s,恶性组ADC值为(1.27±0.42)×10-3mm2/s,对照组ADC值为(0.68±0.21)×10-3mm2/s,病变组AD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良性组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结论:磁共振ADC值定量测量对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DWI信号变化不能准确的鉴别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部良性及恶性肿瘤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b值下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D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差异,探讨其在肺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肺部肿瘤患者50例,其中恶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16例(良性肿瘤组),均于术前行MRI平扫及多b值(b值分别为300、500、800 s/mm~2)DWI检査,比较2组肺部病变实质在不同b值下ADC值及SI值差异;绘制不同b值的ROC曲线,分析ADC、SI值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效能以及最优b值。结果 b值为300、500、800 s/mm~2时,良性肿瘤组ADC值[(1.80±0.30)×10~(-3)、(1.60±0.26)×10~(-3)、(1.40±0.23)×10~(-3)mm~2/s]高于恶性肿瘤组[(1.50±0.18)×10~(-3)、(1.32±0.18)×10~(-3)、(1.11±0.20)×10~(-3)mm~2/s](P均0.05),SI值(391.31±77.11、291.34±77.47、202.38±69.21)与恶性肿瘤组(431.23±79.64、313.57±77.70、223.31±68.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值为300、500、800 s/mm~2时的AUC分别为0.785,0.794、0.819,且b值为800 s/mm~2时ADC值的鉴别诊断效能最大,鉴别良、恶性肺部肿瘤的截断值为1.37×10~(-3)mm~2/s,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88.2%。结论多b值DWI检査可用于肺部肿瘤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b值为800 s/mm~2时ADC值诊断肺部肿瘤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3.0T 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66例患者共70个病灶纳入研究,同时期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采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行乳腺扫描,扩散敏感因子(b值)取50、450、850 s/mm2。观察病灶检出率及DWI影像表现。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组,以及健康对照组,观察不同b值下3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差异。结果病灶检出率为94.29%(66/70),其中恶性病变46例,良性病变20例。b=50~850 s/mm2时,得ADC阈值为1.087×10-3mm2/s,诊断出假阳性6例,假阴性5例;b=50~450 s/mm2时,得ADC阈值为1.236×10-3mm2/s,诊断出假阳性9例,假阴性7例。b=50~850 s/mm2时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b=50~450 s/mm2,阴性预测值低于前者。不同b值时,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良恶性病变组ADC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3.0T MRI-DWI可较好地检出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DC值鉴别附件区含实性成分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6例行DWI序列(b=0、1000 s/mm~2)的含实性成分的附件区肿块纳入研究,恶性肿瘤38例,交界组12例,良性组26例。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三组之间ADC值的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诊断附件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交界性及良性三组之间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恶性组与交界组、良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交界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18)。经ROC曲线分析,ADC值诊断附件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956,敏感度、特异度为97%、92%;ADC值诊断附件交界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9,敏感度、特异度为92%、64%。结论 ADC值对于附件区含实性成分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对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DC值对交界组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卵巢肿瘤患者(良性30例、恶性18例)中MRI常规形态学诊断恶性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测量良恶性组的ADC值,分析两组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其最佳鉴别阈值,并得出相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比较MRI、ADC值测量及二者联合在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MRI诊断恶性卵巢肿瘤的敏感性94. 4%,特异性80. 0%,准确性85. 4%。良性组与恶性组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1),ROC分析良恶性卵巢肿瘤ADC值鉴别的最佳阈值为1. 328x10-3mm2/s,相应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6. 7%,准确性为85. 4%。将MRI诊断与ADC值测量联合应用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0%,准确率87. 5%。结论:MRI在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ADC值测量可以量化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更加客观。MRI与ADC值测量联合应用,诊断价值高于二者单一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患有乳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及13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对照组)乳腺MRI资料,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常规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常规平扫、DWI图像的信号特征,测量不同b值感兴趣区(ROI)的ADC值.根据手术病理,按照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正常腺体分为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当b =500、1000 s/mm2时,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及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b值下,乳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和正常腺体明显低,而良性结节平均ADC值较正常腺体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确定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ADC阈值,当b=500 s/mm2阈值为1.202×10-3mm2/s;b=1000 s/mm2阈值为1.117×10-3 mm2/s.结论 ADC值分析结合DWI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中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对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共226个病灶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DWI检查。将所得全部病灶的影像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病灶在DWI检查中,设定不同b值所得出的ADC值有所不同;取b值为300 s/mm~2、500 s/mm~2和800 s/mm~2时,DWI扫描所得出的ADC值良性和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值为0 s/mm~2和1000 s/mm~2时,DWI扫描所得出的ADC值良性和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对均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对腮腺肿瘤患者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20例腮腺肿瘤患者(2015年1月~2018年6月),对腮腺肿瘤患者实施常规MRI检查、DW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根据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将腮腺肿瘤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比较不同性质腮腺肿瘤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DWI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常规MRI检查(P 0. 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DW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达到良好水平,而常规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仅为中等。不同性质腮腺肿瘤患者的ADC值比较,恶性病变组在b值分别为600 s/mm~2、800 s/mm~2、1000 s/mm~2时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组(P 0. 05)。结论: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时,采用MRI联合DWI技术可对腮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具有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有利于实现量化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肺部病变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 DW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肺部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的差异,以及比较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78例患者中,螺旋CT检查诊断肺部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与MRI DWI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 DWI检查诊断肺部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均P<0.05)。肺部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肺部恶性病变(P<0.05)。结论螺旋CT及MRI DWI检查在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且MRI DWI诊断肺部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更高,其ADC值有助于鉴别肺部良恶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b值DWI序列ADC值测量作为生物学标志物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综合影像学检查及经穿刺病理证实的52例肝脏肿瘤患者(肝癌7例、肝转移瘤16例、肝血管瘤18例、肝囊肿11例)行多b值DWI扫描及常规MRI检查,分别计算ADClow、ADChigh、ADCperf、ADC3b及ADC10b值,分析肝脏良恶性肿瘤各ADC值之间的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high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癌与肝转移瘤之间以及肝血管瘤与肝囊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良恶性病变之间的ADCper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囊肿与肝血管瘤之间的ADCper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各组病变的ADC3b及ADC10b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不同肿瘤的ADClow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10b组以0.102×10-3 s/mm2为分界值鉴别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6%、87%,ADC3b组以0.285×10-3 s/mm2为分界值则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82.6%.结论:多b值DWI序列可通过多个定量参数从细胞代谢及血流灌注方面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诊断依据,其中ADC10b、ADC3b、ADChigh、ADCperf值对肝脏肿瘤定性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疾病患者(85个病灶)以及10名健康自愿者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分别测量40个正常乳腺,22个恶性病灶,50个良性病灶,13个炎性病灶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比较分析各组ADC值;采用两种方法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并分析比较两者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①b=5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3)、(0.90±0.19)、(1.68±0.30)、(2.03±0.30)×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6)、(0.68±0.20)、(1.53±0.33)、(1.85±0.31)×10^-3mm^2/s。②取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阈值时,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16×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03×10^-3mm^2/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阈值,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30×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14×10^-3mm^2/s。结论DWI量化分析对乳腺良(不包括炎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的b=1,000 s/mm^2时的ADC阈值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ADC值定量对腋窝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并探讨b值的优化选择。材料与方法搜集在我院进行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患者,DWI扫描选取3组b值(0、400 s/mm2,0、800 s/mm2,0、1000 s/mm2)分别进行扫描;对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和(或)针吸活检病理结果的59例患者共96枚腋窝淋巴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组b值下恶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b=400 s/mm2时,以1.24×10-3mm2/s为阈值,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8.53%、62.85%;b=800 s/mm2时,以0.955×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77.14%、78.69%;b=1000 s/mm2时,以0.890×10-3mm2/s 为阈值,分别是77.14%、81.97%。3组b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49,0.873。结论 ADC值对腋窝良恶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当b=1000 s/mm2时,ADC值定量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