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鹤山市中医院收治的3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最终结果(AD分型、主动脉破口数、破口位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范围、夹层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不同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主动脉造影(DSA)及MS-CTA检查,比较MS-CTA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价值。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PR技术可100%(45/45)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而VR技术可91.11%(41/45)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两组间比较(P>0.05);且与DSA结果比较(P>0.05)。MPR、VR技术在判断主动脉夹层分型的准确率中比较(P>0.05);且与DSA结果比较(P>0.05)。MPR、VR技术判断平均侵犯血管数目、动脉管壁钙化、破口距LSA的距离比较(P>0.05);且与DSA比较(P>0.05)。结论:MS-CTA技术在判断主动脉夹层分型、破口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后处理技术MPR、VR两者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成像(SSD)。结果在经过正确诊断和分型的50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成像图中,全部病例都清晰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破口位置、附壁血栓、内膜钙化,并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16排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并能正确分型,判断破口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1. 5T MRI与64排128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1. 5T MRI组与64排128层螺旋CT组,分别进行1. 5T MRI检查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而且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的AD征象(假腔、真腔,Debakey分型,撕脱内膜片,再破口,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附壁血栓以及主动脉壁钙化)。结果:1. 5T MRI组以及64排128层螺旋CT组的AD征象(假腔、真腔,Debakey分型,撕脱内膜片,再破口,附壁血栓)相比无明显差异(P 0. 05),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以及主动脉壁钙化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 0. 05)。结论:1. 5T MRI与64排128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均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在内膜破口,受累主动脉分支,溃疡以及主动脉壁钙化方法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联合使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进行32人次螺旋CT检查.层厚5~10mm,螺距1~1.5。对其螺旋CT影像的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移位5例(31.3%),显示真假腔13例(81.3%),其中4例(25%)真腔明显较假腔变窄;内膜破裂显示7例(43.8%);显示撕裂内膜片11例(70%);附壁血栓显示3例。结论:螺旋CT是评价和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6例连续典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重建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据De Bakey分型:Ⅰ型14例,Ⅱ型2例,Ⅲ型40例。所有患者真假双腔及内膜片均清晰显示,其中3例(5.4%)患者为三腔(双假腔)主动脉夹层,其一例患者急性期假腔及伴有血栓的慢性期假腔各一个。真腔Ct值多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显示了所有患者初始破口的位置,并发现50例(89.2%)患者存在一个破口或多个再破口,6例(10.7%)未见再破口。CTA清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范围、重要分支血管受累、内膜片旋转方向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对5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C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而后处理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整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破口、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1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25例.结论:主动脉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综合运用后处理技术对提高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Debakey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5例。主动脉夹层的特异征象主要为分离移位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性征象为主动脉壁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MPR和CPR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SSD、MIP和VR能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是一种准确、有效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多层螺旋CT在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的4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超声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别为39例和42例,超声漏诊率7.14%,破裂口分别为4例和26例,附壁血栓分别为12例和7例。真假腔和内膜分离是本病最可靠的诊断依据,血流分隔现象、动脉扩张和管腔内血栓等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仿真血管内窥镜(VIE)成像方法及其在诊断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容积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在同机工作站重建横断面图像,并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VIE成像。结果:主动脉夹层17例,真性主动瘤12例,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炎2例.正常主动脉5例,其中11例经手术证实,9例经血管数字减影检查证实,12例与MRI和(或)彩色B超诊断相符,5例正常主动脉未作其他检查。观察主动脉夹层以MPR及VIE为佳,能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栓情况,可显示破口位置与是否累及重要分支。SSD显示真性主动脉瘤最优,能立体、形象的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部位及与主要分支的关系。VIE能直观的显示假性动脉瘤改口大小及位置,对主动脉炎能清晰显示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MIP适合于显示主动脉钙化情况及支架位置。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和仿真血管内窥镜成像技术综合运用,可多方位显示主动脉解剖形态和病变,可直观、立体地对血管病变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对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或手术计划、估计手术风险及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楚延清 《临床医学》2012,32(10):98-9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按照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3例。假腔内有附壁血栓者2例,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4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无创、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实施三维重建处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CT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参照,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0.00%、92.50%、96.55%、81.81%,其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29)。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作出灵敏、准确诊断,其诊断价值接近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陆重元 《山西临床医药》2010,(11):815-815,8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容积再现(V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并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MSCTA技术为主动脉瘤病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急重症胸痛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均行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操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以DeBakey分型统计分别为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6例,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由内膜瓣分开的真假两腔、主要破口位置及累及范围。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可以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械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R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论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术前诊断及介入术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腔内隔绝术的14例主动脉夹层的术前及术后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征象,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结果:64层螺旋CT、DSA均对14例患者做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正确分型;2种方法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及内膜片。64层螺旋CT共显示14例患者破口共27个,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后内漏2个;DSA显示破口19个,介入术后内漏1个;两者在显示破口方面有明显差异(χ2=4.926,P=0.026)。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介入术前及术后评估的价值优于DS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4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64排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全部能辨别真假腔,按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17例,Ⅱ型1例,Ⅲ型22例。25例显示破口,主动脉弓3大分支或部分分支受累13例,累及腹腔干6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累及右肾动脉7例,累及左肾动脉12例,累及髂动脉19例。并发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13例,肺动脉栓塞1例。结论 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腹主动脉瘤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果: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腹主动脉患者能清晰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关系及附壁血栓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分型。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腹主动脉,对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