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诊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相关诊疗指南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策略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内生存率、治疗相关指标(补液量、利尿剂用量、24 h乳酸清除率、ICU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心肌损伤指标[超敏肌钙蛋白Ⅰ(CTn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4周内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补液量较对照组低,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24 h乳酸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HR、乳酸水平较对照组低,而MAP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ALT、AST、BUN及SCr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T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达标后采取限制性液体管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4-12~2007-12入住安徽省立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6例,入选病例必须严格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且既往无肾功能不全病史.按EGDT方案复苏,达标后随机分为限制性补液组和非限制性补液组,并采集病例相关数据.观察28 d,随访完成病例36例.比较不同组间患者脱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无脏器衰竭时间和病死率等.结果 限制性补液组与非限制性补液组28 d病死率和无脏器衰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脱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达标后实施限制性补液可以尽早脱机,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呼吸道分泌物蓄积患者应用微创气管穿剌行细导管吸引呼吸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在不影响正常临床治疗前提下,对符合入选条件的呼吸道分泌物严重蓄积导致Ⅱ型呼吸衰竭或单纯CO2蓄积等患者分为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研究组给以经皮小口径气管穿剌接吸痰管行微创呼吸道管理;对照组常规给以传统的大口径气管切开行有创呼吸道管理。比较2组患者气管造口后24h生命体征变化和有关医疗指标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对MAP、HR、RR、CVP影响较对照组小。研究组患者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NIPPV时间等有关医疗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气管穿剌细导管吸引方法对呼吸道分泌物蓄积的管理明显优于传统大口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引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重症休克患者64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给予PICCO监测技术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家属护理满意度和重症休克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重症休克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ICU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家属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生命体征波动、应激反应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1/2020-01期间于我院收治的95例老年全身麻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对比2组患者苏醒期生命体征波动、应激反应、苏醒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苏醒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生命体征指标明显升高,但研究组患者苏醒期各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苏醒期体温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苏醒期体温明显低于术前及同期研究组(P0.05);苏醒期2组C反应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均较前升高,但研究组提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 2组患者苏醒时间及苏醒期意识、舒适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予以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可降低患者苏醒期生命体征波动,减轻患者应激反应,苏醒质量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比2组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时间、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以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呼吸频率、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 O2)均有改善(P0.01),且研究组p(O2)和症状缓解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HR、MAP、SV、CO、CI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HR、MAP、SV均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血流动力学,是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渗盐液对ICU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ICU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溶液治疗,研究组给予高渗盐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平均动脉压、心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HR、MAP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 高渗盐液对ICU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使抢救效果提升,增强患者生活的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90-1892
将入住重症医学科5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PICCO)指导容量管理,并进行护理治疗。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指导容量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3d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流动力学变化、3d液体总入量、治愈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2d、3d APACHEⅡ评分、HR较第1d降低明显,MAP升高(P<0.05);对照组3d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2d、3d各项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显著(P<0.05),3d液体总入量、治愈、死亡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PICCO监测技术对危重患者更有效地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总容量的管理,可准确判断血容量状态,指导恰当补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及组织灌注的影响,并进行动态分析.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对广东省人民医院ICU病区共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参照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方案(EGDT),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产生49例试验组患者(应用rhBNP),51例对照组患者(不使用rhBNP).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的心脏指数(CI)和静脉血中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水平,次要观察指标为治疗72 h后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乳酸水平(Lac).同时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应用rhBNP后即刻、24 h、48 h及72 h的NT-proBNP、Lac及HR、CI、MAP、SPO2的变化,以明确应用rhBNP后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天数和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2 h后,主要观察指标:试验组患者的Pro-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0;试验组和对照组Pro-BNP分别为(14 965.7 ±5 984.5) pg/mL、(17 392.5±3 830.5) pg/mL;试验组患者的CI有明显提高,P=0.00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I分别为:(4.0±0.2)、(3.7±0.6)].次要观察指标:Lac有明显下降趋势[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Lac分别为(2.4±0.6)mmol/L、(3.7±0.6) mmol/L].试验组24h后HR明显下降[患者治疗前HR为(113.3±7.2)次/min,经rhBNP治疗24h后HR为(97.5±14.7)次/min],但与治疗24 h点比较,随后24 ~72 h HR无明显变化;MAP、SPO2在rhBNP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93±7.45) dvs.(20.67±6.96)d,P<0.01),28 d病死率显著降低(30.6%(15/49) vs.54.9% (28/51),P=0.014).结论 rhBNP治疗72 h后能明显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Pro-BNP及乳酸水平,提升心脏指数,提示其可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及组织灌注,最终缩短其ICU住院时间,降低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果,以指导脓毒症危重患者的早期液体护理管理。方法选择7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被动抬腿观察组和补液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根据试验结果实施液体管理,对比两组液体复苏后CVP、MAP、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结果被动抬腿观察组和补液对照组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补液对照组的意外发生率高于被动抬腿观察组(P0.05);PLR复苏前后CV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后MAP、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对照组复苏前后CVP、MA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尿量、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能有效反应容量状态,改善患者的循环灌注;实施过程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补液试验,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迟复苏对特重烧伤患者预后的影响,认识早期及时有效的复苏对特重烧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特重烧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根据烧伤后开始复苏时间的早晚将患者分为A(0~6h)、B(6h以上)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早期休克发生率、休克期平均复苏补液量、后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愈平均疗程等方面有何不同。【结果】A、B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平均烧伤面积、平均Ⅲ度面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发现A、B两组患者在早期休克发生率、休克期平均复苏补液量、后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愈平均疗程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延迟复苏可以使特重烧伤患者早期休克发生率增高、休克期复苏补液量增加、后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增高,疗程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对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进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研究组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乳酸(LA)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肾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LA和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机体内的LA和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炎性反应,改善肾功能指标,以及优化机体内的CI、MAP和CVP、SpO2及SvO2等多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补液抗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收治的15例危重烧伤患者立即行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此作为快速补液通道,同时床旁安装简易CVP监测装置,根据患者CVP监测结果,结合尿量、心率、呼吸及意识等无创监测指标调节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结果:本组患者输液均通畅、快速,休克期平稳度过,无一例死亡,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休克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保证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快速、大量补液治疗的需要,通过监测CVP值,结合尿量、心率等无创指标调节补液量和速度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前护理目标干预在抢救危重烧伤延迟复苏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培养护士的预见性护理能力,提高延迟复苏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12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危重烧伤延迟复苏病人(观察组)实施超前护理目标干预,用于休克期抢救,与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危重烧伤延迟复苏病人(对照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器官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休克期心率、抢救耗时、机械通气时间、休克纠正时间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前护理目标干预能降低危重烧伤延迟复苏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危重烧伤延迟复苏病人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78例,依据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神经阻滞+喉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苏醒期躁动、生命体征,如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拔喉罩时HR与MAP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利于提高苏醒期质量,稳定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临床运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7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分为限制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进行大量的补液治疗,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保证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80~90 mm Hg;限制组对液体进入量和速度进行控制,术前维持MAP在70~80 mm Hg,止血后足量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结果限制组平均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h限制组凝血酶原时间(PT)、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术前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取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对照组采取LFR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补液治疗前后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变化,补液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与血乳酸水平(BL)变化及急性呼吸窘迫(ARDS)、急性肾衰竭(AR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DIC)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补液前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液前p(O_2)、p(CO_2)、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p(O_2)高于对照组(P0.001),p(CO2)、BL指标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纠正血氧状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对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8-01期间入我院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PICCO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后心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CI、GEDVI、GEF、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EVLW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MAP、CVP、SVRI较对照组升高,PV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24 h时,液体入量、尿量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d时,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方面较传统CVP监测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休克状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预后的比较,探讨此类危重患者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下合适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内48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三组,急诊手术组、内镜治疗组、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三组ICU住院时间、ICU内死亡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三组患者中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死亡率药物保守治疗组与急诊手术组、内镜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14.3%,16.7%,P<0.05),90 d生存曲线分析急诊手术组与内镜治疗组生存率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05).结论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行急诊手术或ERCP解除胆道梗阻,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