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骶髂关节及四肢大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发作时,可产生颈肩、腰背强烈疼痛,四肢麻木酸胀、肌肉萎缩,身体不能伸直行走,不可平卧,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疑难顽疾,严重的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其诊断治疗值得临床关注。本研究比较分析X线和CT扫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现将相关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之螺旋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CT Ⅰ~Ⅲ级即临床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CTⅢ级即临床中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含气征等。CTIV级即临床晚期,可见明显骨质疏松,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6例,分析X线、CT与MRI检查三种影像学资料。结果:在0级AS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方面,MRI高于CT和X线诊断(P<0.05);Ⅰ~Ⅱ级CT、MRI分级检出率高于X线(P<0.05);Ⅲ、Ⅳ级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诊断的欠光滑与毛刺感、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检出率高于X线(P<0.05);CT、MRI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CT和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MRI对欠光滑、毛刺感、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以及AS分级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某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S患者,共88例,均于入院1周内同日完成MRI和MSCT骶髂关节扫描。结果 MSCT诊断结果示,88例患者中Ⅰ级病变者14.7%,MRI诊断结果显示,88例患者中Ⅰ级病变者38.6%,MRI检出率明显升高,二者比较,P0.05;MSCT诊断关节面侵蚀、增生硬化分别为69.3%和90.9%,MR I诊断关节面侵蚀、增生硬化分别为42.0%和37.5%,MSCT诊断率明显高于MR I,P0.05;MR I诊断骨髓水肿和骶髂关节突病变分别为86.4%和78.4%,MSCT诊断骨髓水肿和骶髂关节突病变分别为45.5%和54.5%,MRI诊断率明显高于MSCT,P0.05。结论 MSCT具有检查方便、快捷,耗时短,费用低等特点,更适合早期诊断以及进行病变程度的分级评估,MRI可作为避免漏诊、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对62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其X线表现。结果:24例骶髂关节面模糊及轻度硬化,关节间隙正常且受累部位在骶髂关节中下部的病例,32例骶髂关节中下部关节面骨质明显的局限或广泛骨质小囊状破坏,间隙狭窄,骨质破坏,部分增生硬化的病例,6例骶髂关节关节面融合,骨性强直。结论: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面下骨质局限性硬化及小囊状改变为其早期影像特征,对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62-3664
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X线、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临床纳入85例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观察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上均有差异(P0.05);MRI在关节面侵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上与CT有差异,P0.05。三种影像学检查在0~Ⅱ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级、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0~Ⅱ级中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CT以及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诊断效果,其中MRI诊断率最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与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收集本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选择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7例患者,比较MRI及X线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程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依次为23例、33例、22例、9例,与MRI诊断的骶髂关节病变严重程度25例、27例、28例、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骶髂关节局灶性斑点状脂肪沉积判断中,X线诊断等级与MRI脂肪诊断等级有一定相关性(rs=0.840,P<0.05);X线在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软骨肿胀的检出率依次为43.68%、60.92%、2.3%,均显著低于MRI的67.82%、89.66%、13.79%(P<0.05),但两种检测方法在关节面间隙狭窄检测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骶髂关节病变严重或症状突出的患者,X线与MRI均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但对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软骨肿胀方面,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25例临床证实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改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尤其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意义优于X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其他扫描条件不变,各组分别采用200 mA、80 mA、40 mA管电流进行扫描.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80 mA组的图像质量与常规管电流组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80 mA组的CTDIvol仅为常规管电流组的40 %,DLP明显下降(P<0.05).40 mA组的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管电流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低剂量CT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MR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CT、MR检查,对三种影像学技术在早期(0~Ⅱ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Ⅰ~Ⅱ级病变的临床诊断上,MR的总检出率为97.92%,明显高于CT的87.50%和X线的8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上,MR是兼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诊断技术,能够及早的发现病变,并为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临床意义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赵晓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18):176-178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患者开展X线、CT及MRI检查,以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inal Arthritis,ASAS)诊断标准为金标准,对比应用X线、CT及MRI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结果,比较X线、CT及MRI对于骶髂关节病变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依照诊断金标准,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MRI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CT诊断,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诊断Ⅰ级骶髂关节病变及关节软骨囊肿的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CT诊断(P <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应用MRI对于患者存在的骶髂关节病变可灵敏、准确地检出,其诊断价值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CT、MRI检查手段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于本院的106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对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结果: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正确检出率分别为99.05%、90.57%、70.75%;对于0、Ⅰ、Ⅱ、Ⅲ、Ⅳ不同级别的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X线的检出率分别为0%、10.36%、24.24%、25.60%、10.01%;CT的检出率分别为0%、28.67%、26.11%、25.60%、10.01%;MRI的检出率分别为6.91%、29.89%、27.27%、25.60%、10.01%;对照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级别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MRI在0-Ⅱ级的检出率高于X线和CT(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在Ⅰ-Ⅱ级的检出率高于X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Ⅳ级的检出率三者相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CT、MRI检查手段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考虑其轻度骶髂关节病变的检查方法应当考虑CT或者MRI,其中MRI的临床诊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6)
目的探讨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0级2例,Ⅰ级43例,Ⅱ级23例,Ⅲ级14例,Ⅳ级2例;Ⅰ~Ⅱ级MRI表现为骨质关节面模糊粗糙、骨髓水肿、骨质软骨受损等,在T_1WI、T_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多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Ⅲ~Ⅳ级MRI上炎性病变表现较明显,可见骨髓水肿、骨质软骨受损、滑膜厚度增加及脂肪沉积等,T_1WI、T_2WI多为高信号,短时反转恢复序列上信号不均匀和不完整。结论 MRI可早期观察骶髂关节滑膜和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一组病例的随访,了解临床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可疑病变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期正确把握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材料和方法:对21例病例进行随访,该组病例首次CT检查提示骶髂关节正常或可疑。平均随访时间为2.38年。结果:经过长时间的随访发现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稳定,CT表现也无明显变化。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应慎重,盲目诊断会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916-917
对120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符合AS特征、骶髂关节X线平片Ⅱ级以下早期病变的患者行CT和MR检查,分析并比较各检查发现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120例患者的240个骶髂关节中,CT发现228个关节(95%)存在Ⅱ级及以下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81.25%),在判断关节面的细微破坏、关节间隙的轻微改变等方面也优于X线平片。MRI除可见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所有病例均显示骨髓水肿、脂肪浸润、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软骨增厚或破坏、韧带附着点炎症等。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无法显示的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滑膜炎症等早期征象,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收治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80例,分别采用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 X线诊断为0级、I级、Ⅱ级病变与CT扫描对比,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为56.25%、45.1%、44.74%;Ⅲ级跟Ⅵ级两种检查方式对比偏差较小,诊断符合率均为81.82%;其中共有49例关节提高了诊断级别;关节面模糊的检出率中,X线优于CT扫描(P0.05);关节软骨及骨侵蚀的检出率中,CT扫描优于X线(P0.05)。CT扫描诊断敏感性较X线高,在AS早期诊断中,CT扫描具有比X线检查更高的诊断价值,非早期两者诊断价值无显著差异,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优化后处理技术;评价其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检查、CT骨算法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病变8例;双侧骶髂关节病变31例。CT表现为0级2例;Ⅰ级5例;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8例;与X线平片检查相比诊断早期病变及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图像和MPR、MIP后处理技术图像;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细节分级,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