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育龄期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隔裂孔的超声特征。【方法】选择未育及生育两年后育龄期无盆底功能障碍者各3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扫描,以矢状面取耻骨联合内下缘、直肠肛管连接部及尿道的平面,重建三维超声图像,观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结果】两组患者盆隔裂孔均显示清晰,形态呈菱形,结构完整紧凑,盆隔裂孔内尿道、阴道、直肠从前至后呈直线依次排列,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对称且连续性好,两组盆隔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及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和夹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超声技术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是观察女性盆底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未育女性盆膈裂孔的三维超声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观察未育正常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为女性盆底结构的形态学观察提供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方法选择50例未育女性进行观察,受检者取仰卧位,选用三维探头经会阴部进行探测,获得三维盆底超声重建声像图,横断面上取耻骨联合内下缘和肛管直肠连接部平面用于观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组成及大小。结果所有受检者均能清晰显示盆膈裂孔,正常未育女性的盆膈裂孔形态呈菱形,结构完整紧凑,盆膈裂孔内从前至后呈直线依次排列尿道、阴道、直肠,盆膈裂孔两侧耻骨内脏肌对称且连续性好。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分别为(4.31±0.72)cm、(3.98±0.61)cm、(11.22±2.61)cm2。结论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底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会阴三维超声在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膈裂孔结构及形态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容积探头对35例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经会阴部扫描,以矢状面取耻骨联合内下缘、直肠肛管连接部及尿道的平面,重建三维超声图像,观察盆膈裂孔的结构及形态.结果 35例受检者矢状面均能显示耻骨联合、膀胱、尿道及直肠肛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01—2015-05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行盆底功能超声检查的经产妇76例,将受检者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每组各38例,另选同期来院体检的未孕健康者38例,所有入选者均于检查前排空直肠,取截石位,适度充盈膀胱,在盆底二维超声矢状面模式下观察膀胱、膀胱颈、尿道及耻骨联合,观察盆腔脱垂情况。Valsalva动作状态下启动三维成像模式,观察入选者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图像处理分析。结果膀胱颈下移距离与尿道旋转度: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测量距离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宫颈下移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结果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膈裂孔面积: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肛提肌厚度: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耻骨直肠肌厚度: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以上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操作简单、无创、可反复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术前及术后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改变。方法选取盆底功能障碍患者(PFD组)和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6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观测对照组、PFD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大小、形态结构。结果 PFD组术前的盆膈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增大,其结构松散,形态呈圆形,PFD组术后3~6个月后盆膈裂孔面积较术前减小,结构较前完整,其内可显示强回声植入性材料。PFD组术前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FD组术后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膈裂孔的大小和肛提肌厚度能进行简便、准确地测量,对PFD患者的临床诊断、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及术后植入性材料形态观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观察未育女性耻骨直肠肌和盆膈裂孔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观察女性盆底形态学变化的影像学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0例未育女性患者,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对三维重建声像图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内部解剖构成,测量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以及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耻骨直肠肌厚度、后角大小、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差异。结果 70例未育女性患者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3种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以及内部解剖结构无明显变化,而裂孔大小以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大小发生较明显改变: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测得耻骨直肠肌厚度分别为(6.64±0.73)mm、(6.48±0.12)mm和(6.89±0.25)mm,耻骨直肠肌后角分别为(64.81±8.27)°、(71.96±9.36)°和(69.94±7.88)°,盆膈裂孔前后径分别为(4.29±0.67)cm、(4.54±0.79)cm和(4.01±0.85)cm,盆膈裂孔左右径分别为(3.70±0.61)cm、(3.96±0.65)cm和(3.47±0.49)cm,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1.25±2.56)cm2、(14.48±4.51)cm2和(9.23±2.53)cm2。与静息期相比,张力期耻骨直肠肌变薄,后角变大,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6、-3.58、-2.91、-3.12、-5.07,P均<0.001);与静息期相比,缩肛期耻骨直肠肌变厚,后角变大,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2.70、3.88、3.21、4.39,P均<0.001)。结论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和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学改变,是观察女性盆底形态学改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阴道分娩后早期女性盆底特征及耻骨直肠肌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初次妊娠并经阴道分娩后3~5 d产妇为观察组,另选我院同期80名无生育史的育龄女性为常规组,均予以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女性的盆底特征,并根据有无耻骨直肠肌损伤对观察组进行分组,对比其各项参数。结果:三维超声影像结果显示,观察组盆膈裂孔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盆膈裂孔左右径(left to right diameter,LR)、盆膈裂孔面积(hiatal area,HA)均显著大于常规组,耻骨直肠肌厚度(puborectal muscle thickness,T-PR)显著小于常规组(P <0.01)。观察组中耻骨直肠肌损伤组AP、LR、HA均显著大于未损伤组,T-PR显著小于未损伤组(P <0.01)。结论:三维超声影像技术对盆底支持系统结构能够起到良好评估效果,有助于临床及早发现阴道分娩后女性的耻骨直肠肌损伤等异常状况,为疾病改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妊娠晚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及结构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25例正常未育女性及50例晚孕女性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观察两组女性盆膈裂孔形态及结构的声像图的差异.结果 晚孕组与正常组相比,盆膈裂孔形态趋圆,位置偏移;耻骨直肠肌走行弯曲,可发生撕脱;盆底结缔组织疏松;阴道形态异常;盆底器官可发生轻度脱垂.结论 与正常未育女性相比,妊娠晚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及结构发生改变,裂孔趋向松弛.盆底三维超声是一种有效的观察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观察盆底器官脱垂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探讨三维超声技术评估盆底器官脱垂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盆底器官脱垂女性;同期选择30例未孕、未产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组成及大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盆底器官脱垂患者盆膈裂孔形态和结构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由正常的菱形变为类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裂孔内器官排列有异常,裂孔内结缔组织有缺损表现。结论 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地对女性盆底结构进行观察,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存在盆膈裂孔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肌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产后女性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及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分析盆底肌收缩期盆膈裂孔超声形态学参数变化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间隔1个月后,由2名医师分别对存储的超声三维容积数据再次进行后处理及测量.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77例,盆底肌力值与盆底肌收缩期各超声参数改变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均<0.05),其中与耻骨直肠肌长度及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变化幅度呈中度相关(r=0.46~0.68),与盆膈裂孔左右径变化幅度呈弱相关(r=0.33).同一观察者前后2次超声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7~0.97,不同观察者超声测量的ICC为0.70~0.91,可重复性好.结论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可有效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动态观察未育女性盆膈裂孔,探讨其评估耻骨内脏肌生物力学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60例未育正常女性,分别在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及缩肛状态下测量分析盆膈裂孔三维超声生物力学参数。结果60例未育女性的盆底结构均得以清晰显示。在静息状态至Valsalva状态的转变过程中,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及周长均增大(P〈0.05),耻骨内脏肌角度增大,耻骨内脏肌拉伸、变薄(P〈0.05),应变值为(19.95±8.32)%;而在静息状态至缩肛状态的转变过程中,盆底内部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致密,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及周长均明显缩小(P〈0.05),耻骨内脏肌角度增大,耻骨内脏肌缩短、变厚(P〈0.05),应变值为(-19.01±6.43)%。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能动态观察女性盆膈裂孔变化,并可评估耻骨内脏肌的延展性、收缩性等生物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间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200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在产后6~8周时对盆底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检测和分析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耻骨直肠肌厚度和膀胱颈移动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的患者;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Valsalva状态,阴道分娩组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右侧;阴道分娩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盆底结构的影响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分娩者肛提肌裂孔面积更大、耻骨直肠肌厚度更薄、膀胱颈移动度更多,三维超声技术的成像清晰立体,能够全面观察盆底结构,且经济简便,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障碍性疾病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单胎活产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48),产钳分娩组(n=42)、剖宫产分娩组(n=38)。于产后6~12周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产妇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并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膀胱颈最大移动度及盆膈裂孔参数的变化。结果妇女产后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在四维超声图像下结构较模糊,且回声紊乱,部分产妇四维超声图像下可观察到双侧耻骨联合处出现撕裂,膀胱呈现大小不一的回声。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在Vasl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及盆膈裂孔面积小于静息(P0.05),但大于缩肛动作(P0.05)。剖宫产组在缩肛状态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少于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P0.05)。结论在产褥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产妇盆膈裂孔大小与分娩方式无关,而在肛动作时阴道分娩会明显增加盆膈裂孔,产钳分娩可增加妇女膀胱颈最大移动度,与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动态MRI探讨分娩方式对女性盆膈裂孔大小的影响.方法 对51名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女性行盆底动态MR扫描,分别测量静息状态及最大用力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膈裂孔大小的差异.结果 MR轴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及其内的尿道、阴道、直肠等盆底结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呈菱形,最大用力状态下肛提肌下移呈椭圆形.静息状态及最大用力状态下,经阴道顺产与剖宫产者的盆膈裂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小于经阴道低位产钳助产者(P均<0.05).结论 应用动态MRI可以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并准确测量其大小;分娩方式是盆膈裂孔大小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女性妊娠期及分娩后盆膈裂孔结构进行观察比较,探讨其盆底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在我院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0例(观察组),以及同期健康未育女性80例为对照组。采用三维超声观察两组盆膈裂孔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深吸气后屏气)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测量并比较两组不同状态时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结果对照组女性盆底裂孔呈菱形,左右对称;观察组妊娠晚期女性的盆膈裂孔形态多呈"菱形"(58.75%),分娩后6~12周盆膈裂孔出现增大呈椭圆形或圆形者占51.25%,类菱形者占41.25%。两种状态下,观察组在分娩后及妊娠晚期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均偏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分娩后较妊娠晚期增大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静息状态下比较,观察组妊娠晚期及分娩后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大小均较Valsalva状态下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地动态观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变化特点,女性在妊娠晚期及分娩后的盆膈裂孔均显著增大,这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预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6例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阴道分娩96例,剖宫产80例,另择取同期无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患者102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静息状态、Valsalva动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双侧肛提肌厚度、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盆膈裂孔左右径(LHLR)以及面积(LHA),以及观察组内不同分娩方式患者膀胱膨出率。结果:四维超声不同状态下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双侧肛提肌厚度、LHAP、LHLR和LHA高于对照组,同时阴道分娩患者双侧肛提肌厚度、LHAP、LHLR和LHA高于剖宫产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阴道分娩患者GreenⅡ、Ⅲ型膀胱膨出率高于剖宫产组,GreenⅠ型膀胱膨出率低于剖宫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产妇产后进行成像检测,可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改变,有利于进行疾病诊断,便于开展针对性治疗,对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产妇76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40例,经阴道分娩组36例,分别于产后42d(治疗前)及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计算盆膈裂孔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4.83±0.64)、(5.01±0.74)cm]、左右径[(4.14±0.44)、(4.53±0.64)cm]及盆膈裂孔面积[(13.41±2.33)、(16.09±4.81)cm~2]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前后径(5.12±0.56)、(5.46±0.87)cm,左右径(4.39±0.42)、(4.87±0.69)cm,盆膈裂孔面积(15.07±2.25)、(19.34±5.7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以及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盆膈裂孔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5.02±0.57)cm]、面积[(16.90±3.46)cm~2]低于治疗前(P0.05),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剖宫产产妇,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有助于初步评估、随访盆底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女性产后盆底结构,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初产妇69例,分为经阴道分娩组39例和剖宫产组30例,产后6~8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时测量盆膈裂孔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及膀胱颈移动度(BND)。结果经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周长、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BND大于剖宫产组(P0.05);同组瓦氏动作时各参数大于静息状态(P0.01);两组瓦氏动作时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超声观察产后盆底结构,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未产妇耻骨直肠肌的三维超声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观察未产妇耻骨直肠肌的形态结构,为女性盆底结构的形态学观察提供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对80例未产妇经会阴进行检查,获得耻骨直肠肌的三维超声重建声像图,观察耻骨直肠肌的起止与走行及与盆底组织脏器的联系,测量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和角度,并将三维超声图像与磁共振成像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耻骨直肠肌前方起于两侧耻骨支背面,呈腹背走向,走行于尿道、阴道和直肠两侧,绕行于直肠后方,呈"U"或"V"形.两侧耻骨直肠肌基本对称,连续性好,无撕脱无断裂.内侧借助于盆筋膜与盆底脏器联系紧密,耻骨直肠肌的平均厚度为(6.59±1.01)mm,两侧耻骨直肠肌后成角为(49.86±4.47).,三维超声图像与磁共振成像表现相近.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耻骨直肠肌的一种有效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80-1081
探讨通过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和用力状态下盆隔裂孔面积与尿失禁的关系。选择收治的压力尿失禁患者55例为尿失禁组,同期55例健康者为健康组,两组均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不同状态下进行盆底容积扫描及多断面成像。对其在静息状态、张力状态以及缩肛状态时的盆底盆隔裂孔前后径、盆底盆隔裂孔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及盆隔裂孔面积情况进行对比。两组均能良好配合,顺利完成检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在静息状态、张力还是缩肛动作状态时,尿失禁组的盆底盆隔裂孔前后径、盆底盆隔裂孔横径、盆隔裂孔面积均大于健康组、耻骨内脏肌厚度小于健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良好评价盆隔裂孔面积与尿失禁的关系,盆隔裂孔面积与尿失禁发生率呈正比,盆隔裂孔面积也可用于尿失禁治疗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