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照病理分析腹盆部原发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腹盆部SFT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4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SFT发生于腹腔4例,盆腔5例,腹股沟区1例,同时位于腹盆腔2例。肿块呈囊实性1例、实性11例,最大径6.3~20.0 cm。CT平扫肿块呈等/低密度,病灶内见钙化灶3例,出血灶1例。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8例,T2WI/T2压脂呈均匀低信号1例,余7例均呈高低混杂信号,特征“阴阳图”4例,瘤内见流空血管影4例。增强扫描:12例均呈不均匀强化,10例呈“地图样”强化,2例呈花斑样强化,其中1例呈持续强化,1例呈渐进性强化,其余10例呈“快进慢出型”强化;6例瘤内见迂曲血管影,即“蚯蚓钻土”征。除坏死囊变区外,将8例行MRI检查的肿瘤实性成分分为两类:A类结节,T1WI等信号,T2WI/T2压脂低信号,增强检查无强化;B类结节,T1WI等低信号,T2WI/T2压脂高信号,增强检查呈轻-中度/显著强化,5例肿块为两类结节共存,3例为B类结节。病理示:5例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硬纤维瘤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硬纤维瘤部位、形状、边界、T1WI和T2WI信号强度、均匀性、增强效果等征象,总结硬纤维瘤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硬纤维瘤8例MRI资料,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常规T1WI、T2WI,4例使用STIR序列扫描,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①6例发生于臀部,1例发生于右侧胸壁,1例发生于左股骨周围软组织内;②硬纤维瘤形状大小不一,7例形态不规则,1例为椭圆形;③6例瘤体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2例边界清楚;④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上6例病灶呈等信号,2例稍低信号;T2WI上4例高信号,4例稍高信号,但均低于脂肪,且其内信号不均。4例行STIR扫描呈高信号。7例增强扫描中,2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5例不均强化。结论:硬纤维瘤在MRI表现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罕见颅内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右侧小脑半球及右侧颞枕交界部、右侧额顶部分叶状肿块各1例,周边均见大片水肿;1例于MRIT1WI呈低信号,信号不均匀,边界清晰,T2WI呈混杂信号;1例于MRIT1WI大部呈稍低、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显微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柬状或波纹状分布,肿瘤间质为丰富的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4(+),波形纤维蛋白(Vim)(+)。【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40例,接受CT和MRI检查,分析CT和MRI检查及病理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病变66处,在病灶位置方面,双侧26例,右侧8例,左侧6例,双侧发病率为65.0%。CT增强扫描16例患者32个病灶中,10例患者20个病灶未强化,6例患者12个病灶轻度强化。背部弹力纤维瘤病灶平扫/增强CT值均显著低于前锯肌(P 0.05),均显著高于周围脂肪(P 0.05)。MRI平扫检查8例患者12个病灶,同时增强检查2例,在病灶位置方面,双侧4例,右侧2例,左侧2例,主要表现均为骨骼肌信号,有呈间隔状排列的条状长T2信号,脂肪高信号被脂肪抑制成像T1WI、T2WI抑制为低信号。术中见肿块无包膜,有脂肪组织覆盖在其表面,在肩胛下区背阔肌、菱形肌、前锯肌深部分布,基底在胸肋侧分布,与周围肌肉组织缺乏清晰的分界,与肋骨、肋间肌邻近。切面具有柔韧的质地,灶状颗粒相间,呈淡黄色和灰白色。镜下见脂肪组织灶状分布,有大量束状胶原纤维、粗大弹力纤维,苏木精-伊红染色弹力纤维呈粉红色。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病灶的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均明显低于前锯肌,而高于周围脂肪; MRI脂肪抑制成像T1WI、T2WI抑制脂肪高信号为低信号。CT和MRI对该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6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接受CT及MRI检查的21例弹力纤维瘤患者,其中背部肿物18例,背部不适6例,酸痛感5例;症状位于右侧4例,左侧14例,双侧3例。观察患者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 21例患者影像检查显示双侧肩胛区均受累,表现为背阔肌及前锯肌内侧不规则或梭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密度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其内可见线状、条纹状脂肪密度,其中18例患者共36个病灶进行增强扫描,36个病灶均见轻度强化。4例患者进行MR平扫,病灶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上为稍高信号,其内夹杂条纹状异常信号,后者在T1WI及T2WI上均为高信号,提示为脂肪信号特点,在脂肪抑制序列为低信号,1例患者2个病灶行MR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21例患者中,手术切除15例(19个肿块),6例患者病理穿刺证实。手术切除19个肿块,4个肿块有包膜,与邻近肌肉分界清楚,15个肿块无包膜,与邻近肌肉分界不清楚。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好发于老年人群,常累及双侧肩胛下区,表现为稍低于肌肉密度。与邻近肌肉相比,在MRI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血供不丰富,病理学上,弹力纤维染色阳性为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3例患者年龄为38~52岁,平均44.7岁。1例病灶位于延髓前方,1例位于右侧顶枕部,1例位于松果体区。病灶边界均清楚,但信号差异较大,2例呈等T1等T2信号,1例呈长T1长T2信号,内可见条索样T2WI等或低信号影。FLAIR上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小片状囊变区(1例)及条索状T2WI低信号区(1例)明显强化,且囊变区强化较实质明显。3例均误诊,2例误诊为脑膜瘤,1例误诊为生殖细胞瘤。病理表现为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瘤细胞见纤维组织增生并胶原化。免疫组化:Vim(+)、CD34(+)、Bcl-2(+)。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罕见,易误诊,其表现形式多数与脑膜瘤、血管周细胞瘤类似,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7.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最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男11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5岁;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6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6例。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5例,鞍上区4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和小脑延髓池各1例。CT平扫肿瘤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卵圆形,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无强化。MRI检查,大多数类似脑脊液样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在T1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表皮样囊肿均有重要价值,MRI显示表皮样囊肿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与方法:神经节细胞瘤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8例病人做MRI,其中4例做MRI增强。结果:CT上均显示为边缘清楚的卵园形肿块,其中3例低密度(CT值<20Hu),4例中等密度,2例混杂囊实性密度。2例有点状及粗大钙化.8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神经节细胞瘤典型的CT表现为低密度和点状钙化,在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T1WI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2.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病理和组织学方面重叠表现多,术前误诊率高。本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和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术前经螺旋CT或MR检查,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灶中,位于颅内3例,四肢4例,腹膜后1例,腹股沟1例;肿瘤直径4.8-13.5 cm,平均6.7 cm;瘤内见蚯蚓和结节状异常信号6例,不同程度坏死9例;所有肿瘤实质成分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中,6例行动态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所有病例门脉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仿。8例孤立性纤维瘤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 cm,平均9.3 cm;密度或信号较均匀5例,不同程度坏死3例,伴点状钙化1例。CT平扫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内可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CT动脉期呈地图样或线样葡行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SE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 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可以诊断和鉴别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CCH)的临床及CT、MRI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CCH患者的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术后病理探讨其影像学成像基础,总结其CT及MRI表现。结果 CT检查中,1例CCH肿瘤向颅内侧生长为主,内板受累破坏;4例向颅骨外侧生长为主,外板受累破坏;5例同时向颅内外侧生长,内外板均受累。6例病灶区内见自中心向周边呈放射状骨嵴影,4例病灶区颅骨不规则破坏,未见明显放射状骨嵴影。MRI检查中,7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肿瘤内见放射状高密度骨嵴影,在MRI上信号混杂且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等特点是CT及MRI诊断CCH的关键。CT和MRI联合应用能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SCST)CT以及磁共振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1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侧3例,右侧7例,8例实性改变,2例囊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多以轻度或轻-中度强化为主。7例MRI检查,2例增强,左侧2例,右侧5例,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1例,T1WI显示6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7例T2WI信号均呈等或稍高不均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均无改变,实性部分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CT、MRI可用于OSCST的诊断以及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共27例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4例,另1例行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27例共30个病灶,16个病灶发生于腹壁,14个病灶发生于腹壁外。形态:全部病灶均沿肌纤维长轴生长,20个呈梭形或类圆形,10个不规则形;7个边界较清,23个边界不清。与肌肉密度、信号相比:CT上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呈等密度,9个渐进性中度强化,4个不均匀性强化;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上15个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呈混杂信号;STIR上均呈较高信号,15个内部见条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不均匀性渐进性中度强化,其中12个内部条状斑片状的低信号未见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内部见致密纤维组织及胶原组织,部分见黏液沉积。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多呈浸润生长,瘤内出现特征性稍低密度或条带状低信号,无液化坏死区,渐进性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盆部SFT的CT及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SFT中,肝脏2例,胰腺1例,腹壁2例,腹腔内4例,盆腔5例。肿物边界清楚10例,不清4例。11例行CT扫描,9例密度不均匀,2例密度均匀,8例多期增强扫描均于门脉期强化达峰值并持续性强化或缓慢下降。3例MRI检查均信号不均匀,T_1WI等信号1例,稍低信号2例,T_2WI稍高信号2例,稍低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见持续强化。SFT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腹部及盆腔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见明显坏死囊变,T_2 WI上病灶内见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呈持续性或延迟强化。结论腹盆部SFT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检查15例,平扫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其中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8例,增强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MRI检查8例,病灶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等、稍低信号6例,混杂高信号2例。结论肾脏嫌色细胞癌属少血供肿瘤,CT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钙化灶和血供情况,而MRI容易检出肿瘤内小出血灶、囊变坏死灶以及中央星状瘢痕,可对肾脏嫌色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3例行MRI增强扫描,5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2例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观察CVST累及区域范围及周围情况、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颅内伴发病变等。 结果全部患者均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7例患者CT平扫见受累静脉窦明显高密度,MR平扫10例患者可见受累静脉窦T1WI明显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均可见受累静脉窦高信号。3例行MRI增强扫描患者中,受累及静脉窦呈完全强化2例,部分性强化1例。CT及MRI提示左颞叶出血性梗死1例,矢状窦旁占位2例,丘脑出血性梗死1例,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V均可见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完全不显影及侧支代偿血管形成。 结论MRI平扫可显示CVST的特征,CT平扫部分患者显示CVST的特征,CT及MRI平扫均可显示CVST的颅内伴发病变。识别CVST的静脉窦CT及MRI平扫特征及可能的颅内继发病变影像学表现,并结合MRV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