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73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依次行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诊断效能及在不同直径病灶中的检出率。结果:手术病理确诊阳性52例,阴性21例,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8.08%,MRI检查阳性检出率为86.54%,CT与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57.14%、76.71%及76.92%,MRI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08%、86.36%、93.15%及94.23%,两种方法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与MRI检查在直径3cm以上病灶中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检查在直径3cm以内病灶中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效能更高,且更有利于提高直径3cm以内病灶的检出率,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比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9例病灶直径≤3cm,14例病灶直径3cm,均于入院1周内完成MRI及CT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结果及对不同大小病灶原发性肝癌检出率。结果:MRI肝内病灶、肝外病灶及病灶总数检出率明显高于CT,肝内灶及肝外灶阳性率(93.02%、55.81%)高于CT(76.74%、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9例病灶直径≤3cm患者中,MRI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为93.10%(27/29),显著高于CT检出率72.4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例病灶直径3cm患者中,MRI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为92.86%(13/14),与CT 85.71%(12/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测比较,MRI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准确率,有利于小病灶及肝癌早期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股骨头坏死中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CT组与MRI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以及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组检出阳性20例,阳性率为66.67%,MRI组检出阳性27例,阳性率90.00。MRI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各具优势,但MRI的病灶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CT,对软组织、关节积液有较好的分辨率,因此,MRI比CT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比较CT与核磁共振(MRI)在股骨头坏死中诊断价值。选取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4例,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CT组和MRI组各42例,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CT组检出阳性26例,阳性率为61.90%,MRI组检出阳性38例,阳性率为90.48%。MRI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各具优势,但MRI的病灶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CT,对软组织、关节积液有较好的分辨率,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脑梗死并脑出血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MRI检查与CT检查,以脑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CT检查诊断效能及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检出准确率。结果:脑血管造影检出阳性74例,阴性2例;MRI检出阳性74例,阴性2例;CT检查检出阳性64例,阴性12例;MRI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分别为97.37%、98.65%,均高于CT检查的81.58%、83.78%(P<0.05);MRI、CT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对脑叶、基底节病灶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 (P<0.05);MRI检查直径≤2 mm病灶的准确率高于CT (P <0.05);病灶直径> 2 mm时MRI、CT检出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并脑出血诊断应用MRI与CT均有较高价值,MRI对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检出准确率更高,诊断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276-2277
比较CT与MR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均行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多发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的检出率,梗死病灶位置,病灶检出时间,检查时间和病灶大小。MRI对梗死时间24h和24~72h的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出率(P0.05)。两组对梗死时间72h的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多发性脑梗死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T和MRI对多发性脑梗死基底节、脑干、额叶、颞叶、顶叶和小脑位置的病死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检出时间显著长于MRI检查(P0.05),检查时间显著短于MRI检查(P0.05),检出病灶显著大于MRI检查(P0.05)。MR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临床上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颅脑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老年脑梗死的检出率差异,并分析其各自影像学表现;结果:MRI组对脑梗死检出率为94.1%显著高于CT组57.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86例脑梗死患者中,24h内检出70例,24h~72h内检出32例,而72h后检出84例,MRI组24h内、24h~72h对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94.3%、93.8%高于CT组32.9%、37.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72h后对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4.0%稍高于CT组85.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对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的显示优于CT组,同时起病至检查时间短于CT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较CT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高,对早期脑梗死诊断高,病灶显示也较佳,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MRI与CT检查在评估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统计两种检查方法发现脑梗死病灶数量、部位、大小、病灶检出时间及发病至检查时间,并对比两种方式检查不同梗死时间检出率、总检出率、不同部位病灶检出率及是否血管性痴呆患者梗死检出率。结果: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梗死时间24h、24~72h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时间、发病至检查时间较短,发现脑梗死平均病灶较小,病灶数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小脑、基底节区及脑干梗死病灶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非血管性痴呆患者梗死检出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T诊断,MRI检查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优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增强CT技术与MRI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肝癌患者72例,均予以增强CT检查和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技术的诊断效果。结果:72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检查最终确诊肝癌50例;增强CT技术共检出42例,其中36例确诊;MRI技术共检出48例,其中47例确诊。MRI技术诊断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00%、95.45%、94.44%,均高于增强CT技术的72.00%、72.72%、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技术诊断肝内、外病灶的符合率均高增强CT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技术诊断不同直径病灶的符合率均高于增强CT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分辨良恶性病灶,更准确检出不同位置及不同直径的病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血管造影在肝癌(HCC)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HCC破裂的10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螺旋CT检查42例,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21例患者先后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血管造影病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诊断,对其阳性征象进行分类、总结,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对HCC破裂诊断的检出率以及不同肝动脉水平血管造影的检出率.结果 螺旋CT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被膜下及腹腔内积血、肿瘤包膜中断伴瘤周血肿、活动性对比剂外溢及"去核征",共检出40例HCC破裂(40/42),诊断阳性率为95.2%.血管造影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小动脉喷血、微动脉洒血及毛细血管渗血,共检出37例(37/94),诊断阳性率为39.4%.螺旋CT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同时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CT检出全部病例(100%),血管造影检出6例(2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例血管造影检查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15例(16.0%),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35例(37.2%),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对肝癌破裂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较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28例DAI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方式不同分2组,各组64例,对照组予CT诊断,观察组予MRI诊断,比较两组颅内异常诊断及脑内病灶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MRI检出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内出血性病灶及非出血性病灶异常率26.56%、43.75%、29.69%、45.31%、57.81%、68.75%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大脑皮质下、小脑部位病灶的MRI检出率79.69%、34.38%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MRI阳性检出率96.88%比对照组CT检出高,阴性检出率3.13%比对照组CT检出低(P0.05)。结论:与CT诊断比,MRI诊断可提高DAI患者颅内异常检出率,有效检出大、小脑及基底节部位病灶,且诊断敏感性高,具较高的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26-2827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结果及诊断特点。结果 CT检出病灶179个,MRI检出528个,其中,MRI小病灶检出率25.95%较CT15.08%高,大病灶检出率74.05则较CT84.9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敏感度为67.61%、准确度为75.42%、特异度为71.51%及阳性预测值72.63%均低于MRI的86.36%、96.41%、88.45%及8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效率较CT检查更佳,能准确和清晰显示出微小病灶情况,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肝脏增强CT、MRI技术诊断肝癌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肝癌患者,均进行肝脏增强CT与MRI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肝脏增强CT、MRI技术诊断效能及病灶检出率,分析影像表现。结果:80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确诊恶性70例,良性10例;MRI检出恶性69例,其中诊断准确68例,良性11例,其中诊断准确9例;增强CT检出恶性66例,其中诊断准确60例,良性14例,其中诊断准确4例。MRI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明显高于增强CT诊断,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增强CT诊断(P<0.05)。MRI检查肝内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P<0.05)。结论:肝脏MRI应用在肝癌诊断中能够减少患者误诊及漏诊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8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经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后,先后采取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评价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经过病理检查后均全部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184例(88.4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检出恶性肿瘤患者为208例(100.0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患者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检出病灶数量共286个,CT检查检出病灶数量249个(87.06%),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病灶数量为278个(97.20%),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的诊断中,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MRI技术用于临床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5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检查方法进行分组,A组(30例)患者采用肝脏增强CT检查;B组(29例)患者采用肝脏MR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的准确率及检出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的符合率。结果:A组经肝脏增强CT总计检出患者24例,检出率为80.00%,B组经肝脏MRI总计检出患者29例,检出率为100.00%,B组患者检查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经肝脏MRI检查肝外病灶位置、病灶直径不足3cm符合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肝癌疾病可首选肝脏MRI技术,相比肝脏增强CT准确率更高,同时可更精准地判断病灶位置及直径,为后续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220-4221
探讨MRI与CT检查在评估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选取我院多发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采取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检出脑梗死病灶大小、数量、检查时间,统计其对不同梗死时间的脑梗死检出率、总检出率。MRI检查脑梗死的总检出率94.59%(70/74)高于CT 56.76%(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梗死时间为24~72h、<24h的脑梗死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检查时间短于CT,发现病灶数量多于CT,发现梗死平均病灶小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鉴别中应用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检出率,价值高于CT。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42-143
分析颅脑CT与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收治的6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颅脑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不同脑梗死时间检出率、不同检查指标水平及病灶检出部位。发病24h及48h,MRI检出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48h时,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查出病灶数量大于CT,病灶大小检出能力强于CT,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MRI检查额叶、颞叶、顶叶及小脑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脑室旁及基底节区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颅脑CT与M RI均可检测出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组织,MRI与CT相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检查时可及时发现微小病灶,但其检查费用高于CT检查;因此,在检查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及梗死情况选择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MRI对成人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0例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对成人股骨头坏死不同分期及典型征象的检出情况,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理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Ⅰ期有8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2例,MRI检查股骨头坏死不同分期的总检出率95.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70.00%(P <0.05);MRI检查骨小梁结构模糊、骨髓水肿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 <0.05),两者线样征、单一囊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MRI检查在成人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中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可提高成人股骨头坏死影像学典型征象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和MRI诊断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诊断结果。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断的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与MRI诊断,86例患者共95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29个,小肝癌(1-3cm)66个,CT行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平扫,MRI行T2WI、T1WI、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平扫,比对MRI与CT微小肝癌及小肝癌的检出率、MRI平扫以及各期增强扫描的检出情况、CT平扫以及各期增强扫描的检出情况。结果:MRI微小肝癌检出率显著优于CT检出率(P0.05);MRI与CT增强期扫描的检出率优于平扫(P0.05)。结论:MRI的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其MRI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诊断中具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CT与MRI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M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MCI患者,均先行CT检查,之后行MRI检查。评价MRI与CT对本组120例MCI患者的检出率、不同梗死时间的检出率、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情况、检查时间及对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在发病时间24 h、24~72 h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MRI对顶叶、额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部位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MRI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P0.05),对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的检出情况显著优于CT(P0.05)。结论 CT与MRI均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但对MCI而言,MRI较CT的检出率更为理想,特别对于早期梗死病灶、不同梗死部位、病灶大小及数量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