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微探头超声(MPS)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并初步定性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病变,目前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研究少见。目的:评价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8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然后采用ESD切除病变,分析手术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83.1%对51.7%,P〈0.05)。8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平均直径为12.6mm,平均手术时间28.2min,ESD完整切除率100%;5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平均直径为13.8mm,平均手术时间48.5min,ESD完整切除率71.4%,其余2例固有肌层病变因难以控制的出血和黏连而行外科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MPS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MPS引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隆起性病变91例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胃镜图像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并对部分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病例进行超声微探头复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5例,黏膜下肿瘤86例,包括良性间质瘤50例,恶性间质瘤3例,浸润性癌5例,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胃淋巴瘤1例,胃黏膜皱襞肥大2例,Brunner腺增生1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2例,孤立性静脉瘤7例,静脉曲张4例,囊肿1例。28例黏膜肌层良性间质瘤和2例黏膜下层脂肪瘤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11例黏膜肌层间质瘤术后6个月超声微探头复查有3例在原切除部位见到残留的瘤体,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中4例复发并经病理学证实。结论超声微探头能显示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层次和性质,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胃镜医师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的42例胃窦小隆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最终结果,分析比较微探头内镜超声及内镜下活检对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在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5/42),内镜下经活检钳行病理检查对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45.2%(19/42),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高于胃镜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诊断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依据;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黏膜下病变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邹军  崔培林 《山东医药》2010,50(48):52-54
目的评价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电子胃镜或胃肠造影等检查示上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结果 56.8%(25/44)黏膜隆起性病变位于胃壁,38.6%(17/44)位于食管壁,4.6%(2/44)位于十二指肠。微超声探头对44例病变均可显示,确诊率97.7%,联合胃镜确诊率100%。结论微超声探头有助于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疗效。[方法]选择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患者113例,并行超声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定期随访追踪术后1、3、6、12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术后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113例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年龄主要分布在40~60岁,贲门隆起7例(6.19%),胃窦14例(12.38%),胃底29例(25.66%),胃体28例(24.77%),食管19例(16.81%),直肠及结肠14例(12.38%),胃角1例(0.88%),十二指肠降部1例(0.88%)。病理结果与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相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诊断隆起病变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吻合系数κ=0.676,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准确率高,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资料.3100例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其中432例进行内镜下活检、息肉摘除术、EMR或ESD等治疗,术后将切除标本送病理.再将病理结果与术前内...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内镜高频超声小探头引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对普通内镜下发现的67例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经内镜活检钳道插入高频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其中39例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送病理检查.结果 16例消化道息肉、2例异位胰腺、14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3例类癌,1例早期胃癌共39例病变内镜下完全切除.操作过程顺利,其中一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给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87.1%.结论 高频超声小探头检查可初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安全有效地指导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黏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电子胃镜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EUS检查和CT检查并最终经手术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患者84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对EUS、电子胃镜或CT诊断的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以平滑肌瘤及胃间质瘤较为常见,分别占45. 24%、34. 52%。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78. 57%;电子胃镜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42. 86%; 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46. 43%。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电子胃镜(P 0. 001)。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P 0. 001)。结论 EUS能够提供病变起源、大小、边界、回声等特征,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诊断有较高价值,优于电子胃镜或CT。  相似文献   

12.
苏燕波  唐建光  刘晓敏  廖日斌 《内科》2012,7(3):281-28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其中23例分别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鼠齿钳钳夹治疗,4例行外科治疗。结果 5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隆起部位分为食管15例(26.79%),胃34例(60.71%),十二指肠7例(12.50%)。按病变类型分为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8例,息肉7例,异位胰腺6例,囊肿6例,脂肪瘤2例,静脉曲张3例,外压10例,未发现病变3例。内镜下治疗仅黏膜切除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出现。对27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0%。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50例,选择同期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为4例,ESD组无切缘阳性病例;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3例,EDS组切缘阳性3例;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ESD组术后2例发生创面出血,无其他并发症,EMR组术后6例切除面及创面出血,穿孔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定期随访复查,EMR组3例复发,ESD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引导下介入(EUS-FNI)诊治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发现并收治入院的≥60岁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变患者30例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灶患者胃镜总体诊断准确率为14例(46.67%),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诊断总体准确率为76.67%,与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6,P0.05)。3例癌性疼痛患者采用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EUS-CPN)后当日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VAS为5~6分,平均疼痛评分(8.2±1.7)分,疼痛缓解起效时间平均为(5.0±1.2)h,疼痛缓解持续时间(32.5±9.5)d;2例囊腺瘤患者采用保守观察;25例上消化道占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手术平均时间(38.5±12.3)min;22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1例胃间质瘤患者术中出现大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食管平滑肌瘤术中剥离困难转外科治疗。结论 EUS-FNI对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内镜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EG-450型胃镜,Olympus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食管上段5例,中段22例,下段16例。超声内镜提示间叶源性肿瘤40例,脂肪瘤3例。病灶位于黏膜肌层25例,黏膜下层18例。所有隆起性病变高频电切除后行"全瘤"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43例患者半年至一年复查均痊愈,无复发。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小于2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高频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1例胃窦囊性病变,症状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内镜和超声内镜提示胃窦处有一囊实性肿块。CT和超声内镜显示胃壁受累的局限性囊性肿块,无淋巴结肿大。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彻底切除该肿块,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窦处囊性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襄州区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20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实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整体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效果理想,该方法对病变直径选择范围大,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