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ESD 技术能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 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 达到根治性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文章就ESD 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步骤、风险预 防以及处理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消化道息肉及黏膜下肿瘤(SMT)等肿瘤性疾病共6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仅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6年开始开展ESD以来,逐步探讨、摸索出一套ESD护理配合方法。现将下消化道ESD治疗的护理操作配合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微探头超声(MPS)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并初步定性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病变,目前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研究少见。目的:评价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8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然后采用ESD切除病变,分析手术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83.1%对51.7%,P〈0.05)。8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平均直径为12.6mm,平均手术时间28.2min,ESD完整切除率100%;5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平均直径为13.8mm,平均手术时间48.5min,ESD完整切除率71.4%,其余2例固有肌层病变因难以控制的出血和黏连而行外科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MPS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MPS引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胃食管结合部(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11例(114处病变)ESD治疗的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ESD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病变大小1.0~6.0 cm,平均(2.47±0.80)cm。表面光滑30处,充血糜烂59处,结节样粗糙11处,分叶状3处,绒毛状8处,浅溃疡1处,局部凹陷2处;术后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19处、腺癌2处,瘤变及癌变率为18.42%(21/114)。ESD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0%(114/114),完整切除率为99.1%(113/114),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7.4%(111/114)。操作时间17.0~60.0 min,平均为(32.45±7.32)min。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发生术中穿孔,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术后2例追加手术治疗。随访96例,平均随访28.8个月,有1例(1.04%,1/96)复发。结论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发生率较高,采用ESD治疗整块切除病变,完整治愈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手术操作体会。[方法]选取行ESD治疗的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肿瘤患者10例,对镜下手术方法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10例患者均完整剥离病灶,平均手术时间65(40~90)min,平均住院时间9(7~15)d。所有病例术中仅有少量渗血,经喷洒及电凝即可止血;1例穿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可保守治愈。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部分病例中,由于病变大小、部位等原因,无法取得预期疗效。口袋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兴内镜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病灶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