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侧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治疗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12月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并评价偏倚风险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10篇,共计814例患者。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侧卧位直接前入路的手术时间较长[MD=6.42,95%CI(0.51,12.33),P<0.05],切口较小[MD=-2.32,95%CI(-3.25,-1.38),P<0.01],术中出血量少[MD=-68.11,95%CI(-100.33,-35.90),P<0.01],术后引流量少[MD=-41.29,95%CI(-62.25,-20.32),P<0.01],住院时间短[MD=-2.98,95%CI(-4.91,-1.04),P<0.01],术后1周内总的VAS评分较低[MD=-0.76,95%CI(-0.96,-0.55),P<0.01],术后6个月内总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进行早期康复介入的康复疗效。方法:2019—2020年间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0例,DAA组20例,PLA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价疼痛,采用HHS(Harris hip score)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10m步行(10MWT)评价患者行走能力,应用SF-12评价生存质量。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VAS评分术前两组间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两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和6个月,DAA组均优于PLA组;Harris评分术前两组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1个月、...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比较前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之间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2月我科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9例患者,其中18例为前外侧微创入路(微创组),21例为后外侧常规入路(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3天、6个月、1年Harris评分)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术后3天Harris评分高于后外侧常规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临床指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优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长期随访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均可获取一定效果,但对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人工关节置换是指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用人工关节来置换被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1], Watson-Jones入路是经典的髋关节外侧入路切口,为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所常用.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骨科共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56例,全部采用Watson-Jones入路,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规范性系统性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髋部骨折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行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后外侧入路,研究组采用前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大小小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体液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脱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前入路下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较后外侧入路能够取得更好疗效,有效缩短围术期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微创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术后短期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福建泉州解放军第910医院治疗的9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微创前入路组46例和后外侧入路组50例。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应用C型臂X线机测量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及股骨头假体直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ing,VAS)评定两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疼痛程度。结果 微创前入路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后外侧入路组,微创前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微创前入路组治疗总优良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HH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个月,两组HHS评分均增加,且术后3个月>术后...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是指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用人工关节来置换被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Watson-Jones人路是经典的髋关节外侧入路切口,为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所常用。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骨科共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56例,全部采用Watson-Jones人路,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规范性系统性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SCI、Embase、维普信息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国内外DAA与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66年1月至2017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后,提取疗效评价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HR评分、髋关节脱位情况),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总病例数3877例,其中DAA组2085例,PLA组1792例。经Meta分析,与PLA组比较,DAA组手术时间(SMD=1.74、95%CI:1.08~2.40、P<0.000 01)显著增加,术中出血量(SMD=-2.65、95%CI:-4.18~-1.13、P=0.000 7)、手术切口长度(SMD=-1.83、95%CI:-3.36~-0.30、P=0.02)、住院时间(SMD=-1.54、95%CI:-2.28~-0.80、P<0.000 1)、术后髋关节HHR评分(SMD=0.53、95%CI:0.04~1.01、P=0.03)均显著减少;2组术后并发症、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06、0.28,95%CI:0.59~1.92、0.07~1.05,P=0.84、0.06)。结论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相比,微创直接前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HR评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术后并发症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初次单侧人工全髋置换40例,随机分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及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早期(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晚期(6个月)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好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LA组30例和DAA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第1、3、7天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6个月、12个月时Harris评分(HHS)。结果: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PLA组(P<0.05),手术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PLA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PLA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HHS各分项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DAA组患者VAS评分低于PLA组(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HHS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DAA组功能、疼痛、活动范围评分高于PL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HH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LA比较,DAA-THA治疗ONFH对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活动度和疼痛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318-3320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实施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经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将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h引流量、平均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d的VAS评分与Ha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异位骨化、皮肤损伤两种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肿、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属于临床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78-5379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6例髋关节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选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患者采取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选取常规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常规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以及恢复时间早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40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直接前方入路(DAA)组,传统后外侧入路(PLA)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肝素结合蛋白(HBP)、血沉(ESR)]、肌肉损伤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侧下肢长度差值、Berg平衡量表(BB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牛津髋关节评分(OH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PLA组相比较,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炎症指标、肌肉损伤指标、VSA评分均低于PLA组(P<0.05);DAA组术后1、3、6个月HHS、BBS、OHS评分均高于PLA组(P<0.05)。结论 与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DAA具有手术创伤小更小,术后炎症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后复查X线测量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结果微创手术组在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VAS评分、术后1wHarris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手术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VAS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小切口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大多采用后外侧切口,切口长度15~25cm,术中剥离广泛、出血较多、创伤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存在髋关节后脱位风险[1].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短、创伤小、失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2,3],但是护理配合相当重要.本院2008年开展此类手术以来,已完成42例本类手术,本文重点就护理配合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