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60例病人的89个肝脏局灶病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8处肝转移瘤,32处原发性肝癌,8个血管瘤,17个肝囊肿,胆源性肝脓肿2处以及局灶性结节增生1处,胆管腺癌1处。行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后,计测并比较肝内各种病变的ADC值;对部分病人行全身多部位大范围扫描,查找远隔病变。结果:①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P<0.05),以1.6×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0%。②原发性肝癌、转移瘤、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③血管瘤、转移瘤及原发性肝癌与肝脏的比值依次递增(P<0.05)。④对部分病人行大范围扫描后可以查找出原发灶或远隔器官病变。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包括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25例,肝转移瘤10例,肝囊肿7例。所有患者行DWI检查(b值分别取0、500、1 000 s/mm2),对比各组患者局灶性病灶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四种肝脏病变中,肝囊肿各b值下ADC平均值最高,肝血管瘤次之,肝转移瘤和肝细胞癌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各b值下ADC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可鉴别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2010-03—2015-10收治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78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临床影像学资料,计算肝脏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肝实质ADC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占位性病变ADC值/肝实质ADC值均显著低于肝良性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占位性病变ADC值/肝实质ADC值均显著低于肝转移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肝恶性肿瘤临床检出率显著高于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小病灶检出价值较高,可作为常规肝脏磁共振检查辅助手段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5年2月我院胆管癌患者、肝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各31例,通过DWI对其表现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测定对比。结果:胆管癌、肝转移瘤及肝细胞癌患者ADC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肝血管瘤及肝囊肿患者ADC值明显高于胆管癌患者,差异显著(P0.05);胆管癌及肝恶性病变患者ADC值低于肝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显著(P0.05);肝恶性病变患者ADC值与胆管癌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局灶性占位病变及胆管癌的诊断鉴别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同b值和病灶不同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灌注ADC值、灌注eADC值和灶肝比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肝脏占位病变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恶性病变31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20例),良性病变20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8例),测量低b值(50、150 s/mm2)、中b值(400、500 s/mm2)、高b值(750、1 000 s/mm2)肝占位病变的ADC值、eADC值,并根据低b值和高b值的ADC值和eADC差值计算灌注ADC值、灌注eADC值。根据不同b值测量的整体ADC值计算肝癌和肝转移瘤的病灶ADC值和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值,即灶肝比值。分析肝占位病变在不同b值、不同区域各个测量参数之间以及肝癌与肝转移瘤的ADC灶肝比值和eADC灶肝比值的差异。结果低b值时,肝脏各种占位病变的ADC值与e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整体、中心ADC值与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b值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边缘、中心及整体ADC值与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边缘、中心及整体灌注ADC值与e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b值时,肝癌与肝转移瘤的整体ADC灶肝比值、eADC灶肝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b值DWI检查是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比较有效的方法。整体ADC灶肝比值、eADC灶肝比值能作为肝癌与肝转移瘤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病灶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肝血管瘤45例,原发性肝癌42例,肝转移瘤39例,均行DCE-MRI、DWI检查,比较DCE-MRI、DWI联合检查及单项检查阳性检出率。结果:DCE-MRI、DWI联合检查总阳性检出率98.41%(124/126)高于单项检查84.13%(106/126)、73.02%(9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联合DWI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可提高病灶阳性检出率,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肝脏常见肿瘤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行轴位扩散加权扫描,并拟合出ADC图,在ADC图上测出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行动态增强全肝扫描,观察实性病变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结果: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根据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表现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磁共振检查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扩散成像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29例肝细胞癌,24例肝转移癌,28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结果各种病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肝细胞癌:(0.99±0.26)×10-3mm2/sec,肝转移瘤:(1.17±0.32)×10-3mm2/sec,肝血管瘤:(1.81±0.42)×10-3mm2/sec,肝囊肿:(3.11±0.38)×10-3mm2/sec,肝囊肿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b值(扩散敏感系数)差大,测得ADC值较准确。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与常规检查一起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纳入的68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观察主体,均接受常规MRI扫描、DWI观察,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分析,测量、比较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结果:肝囊肿ADC值高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P<0.05),而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的ADC值无差异(P>0.05)。结论:DWI观察并测量获得的ADC值,可较好的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大力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肝脏占位病变行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和DWI,观察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强化类型。结果本组27例(87.1%)肝细胞癌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型,22例(84.6%)肝转移瘤呈边缘环形强化,10例(90.9%)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呈渐进性强化,10例肝囊肿动态增强病变未见强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脏转移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肝脏海绵状瘤、肝囊肿AD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与肝囊肿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结合DWI检查对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肝囊肿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6.8%,96.1%,90.9%和100%。结论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各种肝脏病变的基础,DWI对诊断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均进行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及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0例患者共116个病灶,其中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73个(原发性肝癌53个,转移瘤20个),良性病变43个(血管瘤30个,肝脓肿9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4个);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出恶性病变50个,良性病变37个,漏诊20个,误诊9个;MRI增强扫描结果:恶性病变52个,良性病变38个,漏诊18个,误诊8个;联合扫描结果:恶性病变72个,良性病变43个,漏诊1个,误诊0个。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在b=800 s/mm2下的ADC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脓肿ADC值高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ADC值低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筛选和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肝脏占位性病灶(肝癌30例,肝转移瘤20例,肝血管瘤20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来进行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DWI在显示恶性病灶,特别是显示多发小病灶转移瘤,要比CT增强扫描更有优势.肝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均低于血管瘤的ADC值,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80肝脏肿瘤进行常规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65肝脏肿瘤同时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 结果肝癌、肝脏转移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1.12±0.23)×10-3 mm2/s、(1.51±0.43)×10-3mm2/s;肝囊肿、肝脏血管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2.43±0.68)×10-3 mm2/s、(1.99±0.78)×10-3 mm2/s;肝脏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区域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对肝脏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弥散加权成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癌13例,肝转移瘤11例,肝血管瘤8例,肝囊肿5例。进行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加做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技术,弥散敏感度b值取100s/mm^2、3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屏气扫描,计算指数表现弥散系数(eADC)、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绘制表现弥散系数/弥散敏感度(ADC/b)值变化曲线。进行比较、判断。结论肝脏占住性病变在DWI中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eADC、ADC值的量化特征,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入院诊断的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5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先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绘制病灶部位时间-信号曲线,然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b值=800时计算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记录并统计单一增强扫描与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的灵敏性、特异度、准确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及价值。结果 57例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其中原发性肝癌4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6例,肝囊肿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DC值低于肝血管瘤及肝囊肿(P0.05);肝血管瘤ADC值低于肝囊肿(P0.05);DCE-MRI联合DWI诊断最终确诊57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DCE-MRI最终确诊55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49%;DCE-MRI联合D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CE-MRI(P0.05)。结论将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 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5例肝脏占位患者,对患者进行DWI扫描。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DWI均呈高信号,测得表观弥散系数(ADC)较低,分别为(1. 00±0. 19)×10-3mm2/s和(1. 16±0. 34)×10-3mm2/s,肝囊肿DWI呈高、等或低信号,肝血管瘤DWI呈稍高信号,测得ADC值均较高,分别为(3. 36±0. 79)×10-3mm2/s和(1. 99±0. 14)×10-3mm2/s,统计发现:DWI扫描对肝脏良恶性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WI扫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9例肝内囊性占位病变患者(10例肝囊肿、5例肝脓肿、8例肝血管瘤及6例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多点测量并计算取得综合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综合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囊性占位病变通过多点测量并运算取得的综合ADC值可作为鉴别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及肝肿瘤囊变或坏死的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R DWI)及增强表现进行调查根据,并根据手术病理对患者的占位性病变的发生发展进行跟踪证实。结果:肝细胞肝癌、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在MR DWI多见稍高信号,肝囊肿与海绵状血管瘤分别呈现低信号、明显高信号。血管瘤与肝囊肿瘤囊弥散系数比较,P 0. 05,肝囊肿转移弥散系数与其他各项相比,P 0. 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可对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临床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49例肝脏病变患者行腹部平扫MRI、DWI和增强MRI检查,并在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对肝癌、转移癌、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癌、转移癌、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值分别为1.22±0.28、1.61±0.30、2.22±0.26和3.04±0.34,健康志愿者肝脏的ADC值为3.12±0.40.恶性组(肝癌、转移癌)的ADC值明显低于健康志愿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低于健康志愿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1.80为阈值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 DWI及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2例正常人和101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常规MRI及DWI检查,b0,b1000的ADC图上测量ADC值,各数据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病变的ADC值为:肝细胞癌(1.0±0.13)×10~(-3)mm~2/s,胆管细胞癌(1.02±0.11)×10~(-3)mm~2/s,转移瘤(0.97±0.24)×10~(-3)mm~2/s;肝血管瘤(1.83±0.35)×10~(-3)mm~2/s;肝单纯囊肿(3.1±0.21)×10~(-3)mm~2/s;局灶性结节增生(1.14±0.14)×10~(-3)mm~2/s。12例正常肝组织(1.16±0.09)×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结节增生、正常肝组织与恶性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有价值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