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15例胸壁肿瘤患者。男2例,女13例;年龄43~60岁,平均51.8岁。局部晚期乳腺癌11例,胸壁皮肤纤维肉瘤3例,胸壁放射性溃疡1例。病程6个月~8年,中位时间24.1个月。术中切除原发灶后,胸壁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7 cm×12 cm~20 cm×18 cm;采取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移位修复创面,A、B两瓣大小相等,单个皮瓣切取范围为17 cm×6 cm~20 cm×9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14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1.6个月。术后皮瓣外观良好,蒂部无臃肿,对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肿瘤患者均无局部复发,2例乳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供区切口遗留线性瘢痕。结论应用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胸壁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便,供区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钛网、重建钢板及背阔肌带蒂肌皮瓣,修复上胸壁乳腺肉瘤样癌切除后巨大缺损1例,观察术后早期效果。方法于2006年2月收治1例56岁女性上胸壁乳腺肉瘤样癌患者,行肿瘤切除后缺损约20cm×15cm,钛网覆盖胸壁缺损,重建钢板连接双侧锁骨残端,右侧背阔肌带蒂肌皮瓣约20cm×15cm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患者术后3d脱呼吸机,反常呼吸较明显。2周皮瓣血运稳定后,用胸带固定胸廓,反常呼吸渐消失,皮瓣血供良好。复查胸片,钛网及重建钢板位置良好。术后1个月转入肿瘤科化疗。随访3个月,局部及全身无不适;双肩活动度前屈90°,外展90°;肿瘤未见复发。结论胸壁巨大缺损重建时应选择质地较硬的材料,重建钢板维持双侧锁骨的解剖位置,肩关节功能恢复好,背阔肌带蒂肌皮瓣可适当扩大切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中5例为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为晚期乳腺癌。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20.1个月。4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切除原发病灶后,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15 cm^21 cm×31 cm,单独采取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或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胸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对侧乳房体积较大,同期行乳房缩小和乳房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情况,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6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切取范围为5 cm×12 cm^10 cm×23 cm,其中3例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进行修复,两叶皮瓣每叶面积范围为5 cm×15 cm^7 cm×18 cm,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背部供区因张力稍大,出现皮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7.5个月,术区皮肤平整,皮瓣外观良好,对肩关节及腰部活动无影响,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后巨大胸壁软组织缺损,无需血管吻合,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转移背阔肌肌皮瓣在修复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2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胸壁缺损修复方式分为两组:27例采用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根治性切除术后胸壁缺损(转移背阔肌肌皮瓣组);5例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胸壁缺损(中厚皮片植皮组)。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或植皮坏死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放疗实施等情况。结果转移背阔肌肌皮瓣组27例中无肌皮瓣坏死,术后血清肿6例,腋窝积液5例,伤口感染1例;术后2月均予以放疗。中厚皮片植皮组5例中术后植皮坏死3例,其中2例患者再次植皮术后恢复,1例以邻近皮瓣转移修复;伤口感染1例;完成辅助化疗后术后2月3例患者行放疗。两组患者转移皮瓣或植皮坏死率、术后2月开始放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安全、成功率高,利于术后放射治疗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在外侧象限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部分背阔肌皮瓣或侧胸壁脂肪筋膜皮瓣重建乳房的效果。方法 2012年9月—2016年9月,收治18例外侧象限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41~65岁,平均46.5岁。浸润性导管癌17例,黏液腺癌1例。均为单发肿物,直径2.5~4.0 cm,距离乳头乳晕3~5 cm。患者乳房体积均为中-小型。保乳术后应用部分背阔肌皮瓣(13例)或侧胸壁脂肪筋膜皮瓣(5例)重建乳房。术后均行放疗。结果术后1例出现部分侧胸壁脂肪筋膜皮瓣坏死合并感染,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16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出现血清肿,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后Ⅱ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6.8个月。术后6个月参照Kim等标准评价乳房重建效果,优12例、良4例、一般2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外侧象限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侧胸壁手术切口联合部分背阔肌皮瓣或侧胸壁脂肪筋膜皮瓣重建乳房,可以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引起胸壁溃疡 ,呈进行性组织坏死 ,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我科收治 6例 ,均采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 ,年龄 52~ 64岁。均为乳腺癌根治术后使用60 Co或直线加速器照射所致 ,病程 7个月~ 8年。胸壁溃疡范围 7cm× 1 1 cm~ 1 2 cm× 1 6cm,4例合并肋骨外露及坏死 ,2例扩创后肺组织外露。均采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修复 ,肌皮瓣为 1 4 cm× 1 7cm~ 1 8cm× 2 2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除组织病理检查为慢性炎性反应 ,未发现癌细胞。术后随访 2~3年 ,6例患侧上肢…  相似文献   

7.
Guo L  Xing X  Li J  Xue C  Bi H  Li Z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465-1468
目的探讨胸壁全层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14例胸壁全层缺损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继发胸壁全层缺损12例,乳腺癌术后继发放射性损伤1例,热压伤1例。缺损范围为8 cm×5 cm~26 cm×14 cm。所有患者均伴肋骨缺损(1~5根),3例伴胸骨缺损。术中10例患者应用涤纶网或聚四氟乙烯补片行骨性重建,4例未作骨性重建。分别采用双叶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7 cm~25 cm×13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2例发生创面愈合不良,经再次彻底清创、肌皮瓣修复和补充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8个月。除1例骨肉瘤患者因肝转移于术后6个月死亡,其他肿瘤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热压伤患者未同期行胸壁骨性重建,术后5 d出现短暂轻度反常呼吸,其他患者术后胸廓稳定性良好,无明显反常呼吸及呼吸困难。结论根据胸壁缺损病因、面积和部位,单独或联合应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进行胸壁软组织缺损修复,必要时应用人工材料行胸壁骨性重建,可有效修复严重胸壁全层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多种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放疔继发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乳腺癌术后放疗继发前胸肇放射性溃疡患者24例.采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11例)、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术(9例)和健侧乳房皮瓣(4例)转移修复溃疡.肌皮瓣面积为18 cm×12 cm~36 cm ×9 cm,乳房皮瓣面积为13 cm ×6 cm~16 cm×6 cm.2例患者在行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前行DSA检查,明确胸背动脉的位置.背阔肌肌皮瓣供区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余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1例因下腹腹直肌肌皮瓣巨大、脂肪过于肥厚而出现尖端皮肤干性坏死和脂肪液化,其余2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溃疡无复发.结论 背阔肌肌皮瓣是修复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首选皮瓣.术前行DSA检杳明确胸背动脉的位置,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方法.带蒂下腹腹直肌肌皮瓣因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可作为次选.健侧乳房皮瓣可导致健侧乳房畸形,且供瓣区面积有限,因而尽可能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前锯肌支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乳房再造中的补救作用。方法 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 对4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 观测胸背动脉前锯肌支的数量、长度、直径及来源。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即刻再造乳房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分离、切取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胸背动脉受损, 改用以胸背动脉前锯肌支为蒂制备背阔肌肌皮瓣再造乳房。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外观和质地、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在4具(8侧) 标本中共发现11条前锯肌支, 长度为(6.3±1.8) cm, 直径为(2.4±0.4) mm, 其中7条发自胸背动脉主干, 3条发自胸背动脉垂直支, 1条发自胸背动脉水平支。临床病例共纳入6例女性单侧乳腺癌患者, 年龄29~61岁, 平均42.7岁;病程(10.7±5.4)个月(2~36个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继发乳房缺损面积为14 cm×6 cm~16 cm×7 cm, 术中切取背阔肌肌皮瓣皮岛面积为13 cm×6 cm~17 cm×6 cm。...  相似文献   

10.
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手术创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晚期乳腺癌手术创面临床体会. 方法 晚期乳腺癌手术切除创面4 cm×10cm-5 cm×16cm,选取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前创面16例. 结果 术后14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边缘小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处理后痂下愈合,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二次游离植皮后愈合.随访1年,伤口无炎症,放疗后无皮肤溃疡. 结论 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晚期乳腺癌创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后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联合假体植入一期乳房再造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12月,对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于病灶切除术后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瓣或肌皮瓣部分联合假体植入一期乳房再造。患者年龄20~42岁,平均34岁。导管原位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6例。临床分期:0期4例,Ⅰ期20例,ⅡA期6例。病程3周~1年,中位时间5.6个月。肌瓣切取范围为3 cm×3 cm~6 cm×5 cm,肌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7 cm×4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肌皮瓣及肌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5例出现供区局限性积液,对症处理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2个月。1例术后19个月肿瘤复发,其余肿瘤均无复发。术后24个月根据再造乳房外观评价标准:获优14例,良12例,一般4例。结论乳腺癌切除术后应用同侧背阔肌肌瓣、肌皮瓣即刻乳房再造可获得足够组织量,联合假体植入再造乳房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壁肿瘤切除后胸壁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2011年5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胸壁肿瘤患者31例,其中原发胸壁良性肿瘤6例,原发胸壁恶性肿瘤14例,转移性胸壁恶性肿瘤11例。胸壁缺损类型包括单纯骨性缺损16例,单纯软组织缺损4例,全层缺损11例。骨性胸壁缺损采用补片(7例)、Prolene网片(3例)、网格状钛合金钢板(17例)进行重建。胸壁软组织缺损采用直接对拢缝合(11例)、皮瓣修复(20例)。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2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均愈合。结论外科手术是胸壁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的胸壁缺损按照大小、位置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复,重建胸壁结构的稳定性及密闭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巨大胸壁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6例患者进行巨大胸壁缺损的修复,其中背阔肌肌皮瓣加钛网1例,逆行背阔肌肌皮瓣加聚丙烯网片和涤纶补片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例,双侧胸大肌肌瓣1例,纵行腹直肌肌皮瓣2例.结果 随访1~24个月,皮瓣100%覆盖创面、皮瓣100%成活、心肺功能没有影响、外观满意;并发症:胸壁瘘管1例,胸壁窦道1例经再次清创愈合.结论 巨大胸壁缺损需要分层修复,胸廓缺损可以用鈦网或聚丙烯网片修补,软组织缺损根据部位、大小和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背阔肌肌皮瓣组织量大、旋转弧度大、血供恒定、容易切取,可作为首选,胸大肌肌瓣、纵行腹直肌肌皮瓣或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4.
戴谦诚  龚鼎铨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686-1687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乳房再造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方法对中青年妇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Ⅰ期乳房再造38例。结果:全部病例的皮瓣及15例同时保留乳头病例的乳头均存活,无积液、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美观。结论: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行乳腺癌术后Ⅰ期乳房再造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恢复乳房外形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叶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6月,采用分叶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14例巨大胸壁缺损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32~57岁,平均44.2岁。左侧8例,右侧6例。晚期乳腺癌5例,胸壁原发肿瘤5例,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骨坏死4例。胸壁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6 cm~22 cm×22 cm。切取大小为26 cm×8 cm~35 cm×14 cm的双侧带蒂腹直肌皮瓣,根据胸壁缺损面积将其制备成面积基本相等的两个皮岛,转移至胸壁缺损区域后重新拼接,具体方式:7例低位对侧皮岛位置不变、高位同侧皮岛旋转90°,7例两侧皮岛均分别旋转90°后重新拼接。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14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外观及活动无影响。所有肿瘤患者均未见局部复发;2例乳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灵活设计并切取分叶带蒂腹直肌皮瓣可以最大程度确保皮瓣血运,充分利用皮瓣组织修复巨大胸壁缺损后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明  张克勤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66-1267,I0007
目的:探讨胸壁放射性溃疡修复的治疗手段。方法:采用创面扩大切除,背阔肌肌皮瓣或局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供区植皮术。结果:15例胸壁放射性溃疡采用该法治疗,12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边缘与创面愈合欠佳,少量渗出,经多次换药,创面愈合;1例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部分坏死,二次手术采用局部延迟皮瓣转移修复治愈。结论:该法安全,对大创面的修复效果可靠,为一种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积极有效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波  王炜  张群  余力  王键  杨川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6):751-753
目的:报告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及可扩张的乳房假体(BECKER)置入,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胸壁畸形,同时再造乳房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乳腺癌病灶清除术后患者胸部的畸形状况,设计患侧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的肌瓣长度、体积以及皮瓣的面积和形状,切取肌皮瓣后经腋部皮下隧道转移至胸前。用肌瓣修复胸前软组织缺损,皮瓣则用于弥补胸部皮肤的不足。肌瓣与胸壁间置入可扩张的乳房假体。术后经注射壶注水,逐步扩张至额定值。6个月后,可抽除注射壶并重建乳头,完成治疗。结果:自1999年以来,对各种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术共26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及可扩张的乳房假体置入,不仅可修复乳腺癌病灶清除术后的胸部软组织的缺损、锁骨下的凹陷畸形而且可重建乳房。该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再造乳房的外形及质感逼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巨大缺损的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8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病灶切除后继发缺损需行下腹部皮瓣移植修复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89例,继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0 cm×12.0 cm~31.0 cm×16.0 cm,全部采用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为26.0 cm×12.0 cm~35.0cm×15.0 cm。本组患者均为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后遗留的单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联合皮瓣的具体形式分为两种:①对侧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②同侧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对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受区血管选择包括胸廓内血管、胸外侧动静脉、胸肩峰血管、胸背血管、胸背血管前锯肌支和颈横动静脉。采用第二种皮瓣形式时不能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结果采用第一种联合皮瓣形式57例,其中4例腹直肌带蒂皮瓣一侧术后发生边缘部分坏死;采用第二种联合皮瓣形式32例,其中2例在切取过程中发现带蒂腹直肌皮瓣完全没有血供,改为游离腹直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3例腹直肌带蒂皮瓣一侧术后发生边缘部分坏死,清创后再采用局部推进皮瓣修复。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后期治疗,术后随访12~96个月,平均(29.5±0.3)个月,11例患者失访,完成随访的78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局部肿瘤复发(5.1%),4例患者发生脑部转移(5.1%),3例患者发生肝转移(3.8%),6例患者发生肺部转移(7.7%),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皮瓣外观、功能恢复满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联合下腹部皮瓣移植安全性高,有助于控制局部晚期乳腺癌病灶,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中第一种联合皮瓣形式移植血管吻合选择更加灵活,皮瓣血运更加可靠;第二种联合皮瓣形式手术时间短。两种术式具体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性溃疡患者18例,手术扩创后应用肌皮瓣修复,其中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2例,腹直肌肌皮瓣6例对于溃疡较深,累及胸膜或并发放射性骨髓炎的5例,先采用Prolene网或Marlex网修复骨性胸壁缺损,再用肌皮瓣覆盖缝合创面. 结果 18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术后第4天局部边缘有渗液,经拆线引流、换药后痊愈,其余17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12个月,无溃疡复发,无皮瓣坏死、皮瓣感染以及皮下积液. 结论 应用血运良好的肌皮瓣可有效修复乳腺癌术后胸壁的放射性溃疡创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乳腺癌根治术后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加乳房假体行乳房再造术及腋前皱襞重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08年3月,收治1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1~4年胸壁严重缺损患者;年龄27~49岁.左侧3例,右侧8例.术中采用背阔肌止点离断的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旋转替代胸大肌,背阔肌肌瓣切取范围26cm×17 cm~31 cm×20 cm,皮瓣切取范围13 cm×6 cm~18 cm×8 cm.于肌瓣后间隙植入乳房假体,背阔肌前上缘固定于腋项及腋前线填补腋顶空虚并重建腋窝前皱襞.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再造乳房全部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Ⅱ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再造乳房外观自然,手感良好,重建的腋前皱襞与健侧基本对称,腋顶及腋前皱襞凹陷畸形基本纠正.结论 应用背阔肌止点离断的岛状背阔肌肌皮瓣加乳房假体行乳房再造及腋前皱襞重建是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较严重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