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1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6例(9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5例(47足)采用跗骨窦入路(观察组),41例(45足)采用外侧L形入路(对照组)。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结果 观察组在骨折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AOFAS评分为(88.3±6.9)分,优34足,良11足,可2足;对照组的AOFAS评分为(87.4±4.7)分,优29足,良10足,可2足。结论 跗骨窦入路钢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空心钉联合跗骨窦入路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2月我院分别采用空心钉联合跗骨窦入路钢板固定法或外侧L型入路钢板固定法治疗49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其中空心钉联合跗骨窦入路钢板固定24例(跗骨窦入路组),外侧L型入路钢板固定25例(外侧L型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开始负重行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B9hler角和Gissane角矫正情况。结果 所有跟骨均恢复解剖形态。跗骨窦入路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并发症,外侧L型入路组5例皮肤愈合不良,跗骨窦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侧L型入路组(Fisher精确检验,P=0.028)。跗骨窦入路组手术时间(t=-4.775,P=0.000),出血量(t=3.370,P=0.000),开始负重行走的时间(t=-2.277,P=0.027),疼痛VAS评分(...  相似文献   

3.
周瑜博  董振宇  向文远  方锐 《中国骨伤》2022,35(11):1026-1030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对比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66例,女44例,年龄20~72(48.82±8.03)岁;Sanders Ⅱ型48例,Ⅲ型62例;其中左侧41例,右侧69例。依照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L”形切口入路组,每组55例。“L”形切口入路组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采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手术效果。采用X线检查患者手术前后的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评价手术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2个月,跗骨窦入路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跟骨骨折患者。记录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采用足功能Maryland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边缘皮肤坏死。33足跟骨长度、宽度均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B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疗效:优24足,良8足,可1足,优良率为96. 97%。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距下关节面与跟骰关节暴露充分等优点,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6例跟骨骨折患者.记录术前和术后6个月B?hler角及Gissane角.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0个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B?hler角、Gis...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跗骨窦入路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SandersⅢ型)患者共87例,治疗医师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44例,行常规外侧L型入路切口治疗;B组患者43例,行跗骨窦入路切口治疗。结果 A组患者骨折至手术时间长于B组患者,手术时间略少于B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及AOFOS踝-后足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B觟hler角、Gissane角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A组与B组患者于术前、术后的B觟hler角、Gissane角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口治疗可以获得与外侧L型入路切口相似的治疗效果,且前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跗骨窦入路与外侧扩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跗骨窦入路,对照组采取外侧扩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月、6月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度、美国足踝外科医生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变化,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7d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术后21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扩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均良好,可实现Bohler角、Gissane角、后足功能的恢复,但跗骨窦入路更具微创性,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本科开放复位内定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8例采用跗骨窦入路,42例采用L形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跗骨窦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L形组(P<0.05)。两组随访(22.7±7.6)个月,跗骨窦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L形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足内翻、外翻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跗骨窦组VAS及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L形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B?hler角与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B?hler角与Gissane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形入路相比,跗骨窦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S...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和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6足)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40例42足)和B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32例34足)。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B9hler角及Gissane角变化、术后并发症、疗效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0个月。与A组比较,B组术中失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B9hler角、Gissane角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皮瓣坏死、B9hler角丢失及内置物外露。并发症:A组7例,B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疗效:A组优32足,良6足,可4足,优良率90.48%;B组优26足,良5足,可3足,优良率91.1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与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均满意,但后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吴旻昊  孙文超  闫飞飞  侯志强  冯帆  蔡林 《中国骨伤》2017,30(12):1118-1126
目的 :比较微创跗骨窦切口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sinus tarsal appproach,MISTA)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conventional L-shaped lateral approach,CLSLA)两种术式治疗跟骨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VIP、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MISTA和CLSLA治疗跟骨骨折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RCT or NOT 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3月。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人独立进行RCT或非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和4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4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外侧L形入路相比,跗骨窦入路的手术时间较短[MD=-5.41,95%CI(-6.71,-4.12),P0.00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OR=0.10,95%CI(0.05,0.21),P0.00 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MD=3.09,95%CI(1.72,4.46),P0.00 001]。传统外侧L形入路术后B?hler角优于跗骨窦入路[MD=-0.80,95%CI(-1.45,-0.14),P0.05]。而两种切口入路在术后Gissane角[MD=0.35,95%CI(-0.77,1.47),P0.05]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MD=2.12,95%CI(-0.71,4.95),P0.0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跗骨窦入路与传统外侧L形入路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上疗效相当,但跗骨窦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的优势。由于原始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行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微创组,50例)和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传统组,4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微创组随访12~18(14. 52±2. 56)个月,传统组随访12~20(15. 58±3. 54)个月。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P 0. 001),术后住院时间短(P 0. 001);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微创组为8. 00%,明显低于传统组的26. 09%(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B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OFAS踝-后足评分及优良率微创组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 0. 05)。结论相比于外侧L形切口入路,经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更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4-01—2016-01诊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7例(40足)实施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3-12实施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40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足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及Langre角、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Morrey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对跟骨解剖学指标及足踝功能的改善相当,但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跗骨窦入路结合空心螺钉固定植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闭合性骨折采用跗骨窦入路结合空心螺钉固定植骨治疗。测量手术前后B9hler角及Gissane角,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9例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4例失访。随访患者均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B9hler角及Gissane角:术后及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64~96分,其中优19例,良7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66%(26/29)。结论跗骨窦入路结合空心螺钉固定植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可靠,且具有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切口治疗3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记录并发症情况,测量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高度,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Gissane角、B?hler角、跟骨宽度及高度术后3、6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骨折均愈合,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位置改变和骨折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2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26/30。结论采用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1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入路不同分为改良L形切口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17例)和跗骨窦切口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1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拆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长度:跗骨窦切口组短于改良L形切口组(P<0.0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影像学指标:跗骨窦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有丢失(P<0.05);改良L形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无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L形切口组均优于跗骨窦切口组(P<0.05)。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两组末次随访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跟骨骨折治疗的116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影像学Gissane角和Bohler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各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参数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减轻手术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77-1881
[目的]探讨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4年8月~2017年11月在本院行开放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62例,其中,经跗骨窦入路32例,经外侧L形入路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跗骨窦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显著少于L形切口组(P0.05),跗骨窦组患者无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皮缘坏死者,仅1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而L形切口组,发生腓肠神经损伤1例、局部皮肤坏死3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跗骨窦组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L形切口组(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AOF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跗骨窦组的AOFS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其相关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外侧L形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急诊手术。记录跟骨B9hler角及Gissane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0(13.95±1.8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皮缘坏死、螺钉松动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0~20(12.21±1.54)周。B9hler角及Gissane角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20°~26°、跖屈35°~43°;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总分72~97(89.47±5.65)分,优1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18/19。结论 急诊行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切口小,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跟骨是骨折常见部位,解剖学结构复杂,复位难度较大。手术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主要策略,既可恢复骨折部位形态,又可达到关节面重建的效果。目前选择何种入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接受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收集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的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 Morrey法评价术后6个月的距下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选取同期的28例接受“L”形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度及B?hler和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距下关节的重度受限率及评分均较低,而轻度受限率较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对距下关节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疗效及切口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早期手术切口的并发症。方法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入路对50例5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按Essex-Lopresti进行骨折分类,舌型骨折30足,关节压缩型骨折27足。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对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 hler角和Gissane角进行评估,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5~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 hler角和Gissane角均获得满意恢复,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优31足,良20足,可6足,优良率89.5%。术后早期出现切口裂开、坏死及感染共10例,占总病例数17.5%。结论采用跟骨外侧延长"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仍难以完全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