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肝脏64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成像基础,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 1例Budd-Chiari综合征病人进行三期增强检查,并对相关血管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建(MPR),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64层CT动态强化的规律,并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类型及肝内外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1例螺旋CT动态增强的BCS患者3例为急性期,8例为慢性期.7例为肝静脉梗阻,4例为下腔静脉梗阻.门脉期肝脏周边强化型4例,中心强化型2例,斑片强化型1例,均匀强化4例.肝内侧支静脉开放6例,其它征象如肝肿大、肝脏尾叶增大、脾大、腹水、肝内外侧枝血管形成等表现也可见到.结论: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无创性显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A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在Budd-Chiar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4-12/2007-08收治的udd-Chiari综合征患者4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扫描机进行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多平面重建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4例(55.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4.0%),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Budd-Chiari综合征肝实质典型的强化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  相似文献   

3.
肝脏异常灌注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异常灌注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期间47例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47例肝脏灌注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肝动脉门静脉瘘9例,炎症性充血8例,门静脉、肝静脉阻塞13例,肿瘤盗血现象4例,肝脏迷走血供2例和其它原因1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评价肝脏异常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8例临床中经过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的BCS患者,回顾分析其入院时彩色超声诊断的直接及间接征象,根据患者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阻塞情况进行分型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病理诊断分型为:肝静脉病变(Ⅰ型)8例,下腔静脉病变(Ⅱ型)16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病变(Ⅲ型)4例。超声诊断结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25例,误诊1例,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89.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对评价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肝静脉流出道梗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扫描诊断为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患者12例,其中肝移植术后流出道梗阻患者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3例。其中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5例患者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或二次肝移植手术,均得到证实。结果:9例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患者中,共发现6支肝右静脉闭塞,3支肝左静脉闭塞,3支肝中静脉闭塞,1支肝右后上静脉闭塞,4支肝后下腔静脉狭窄,2支肝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3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均为混合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受累。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诊断肝脏流出道梗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Budd-Chiari综合征梗阻肝静脉血液引流的超声分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Budd-Chiari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肝静脉阻塞时的血液引流途径进行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详细观察185例BCS患者的肝静脉病变状况,引流静脉的数量、走行以及上述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结合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成像(CTA)表现对梗阻肝静脉的引流方式进行分型.结果 185例患者中,病变肝静脉490支.其引流方式分为6型,分别为肝静脉一副肝静脉引流型(119例),肝静脉-肝静脉引流型(31例),肝静脉-副肝静脉+肝静脉引流型(14例),腔-肝-房引流型(9例),肝静脉-脐静脉引流型(5例)和肝静脉-肝被膜下静脉引流型(7例).上述6型梗阻肝静脉均通过数量不等、内径不同的交通支经引流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右心房、脐静脉或被膜下肝静脉,并各具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超声检查对BCS梗阻肝静脉血液引流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采取正确术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行彩超检查,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和选择性肝静脉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了解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学变化。根据病变累及血管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型;根据血管阻塞程度将其分为狭窄型和完全闭塞型。将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例穿刺组织达满意组织学诊断要求,其中肝静脉阻塞型11例,下腔静脉阻塞型4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阻塞型10例;狭窄型7例,完全闭塞型18例。肝纤维化程度与血管阻塞程度密切相关;肝血窦扩张和肝细胞变性与血管阻塞程度无关,肝脏病变与阻塞部位无相关性。结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是一致的,血管阻塞程度较阻塞部位对肝脏损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布加综合征与肝硬化的彩色多普勒(CDFI)鉴别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8例布加综合征的患均行二维与CDFI超声检查。观察声像图特征,肝内、外血管病变及一些侧支血管异常显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找出病因,后经血管造影验证。结果:8例中4例为下腔静脉阻塞型,1例为下腔静脉外压性狭窄,1例为肝静脉阻塞型。2例为混合性阻塞。声像图特征;肝脏及尾状叶增大,脾肿大,顽固性大量腹水、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副肝静脉与尾状叶静脉扩张,内脏与下肢静脉淤血扩张。结论:布加综合征是门脉高压的原因之一,用CDFI能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耍意义,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查应用于肝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50例发生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64层螺旋CT检查、常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鉴别诊断结果。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在50例患者中,FNH、肝癌、肝炎分别为37例、12例、1例;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90.00%、66.67%、91.49%,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52%、50%、53.19%(P0.05);螺旋CT检查恶性、良性肿瘤鉴别准确率为97.22%、92.86%,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80.56%、78.57%(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检查技术应用于FNH、肝癌临床诊断鉴别,表现出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获得更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应用16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诊断时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将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行16排螺旋CT检查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具体诊断结果与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46例患者经16层螺旋CT检查后,输尿管结核及腰大肌陈旧性血肿各1例(2.17%),输尿管狭窄与单纯肾盂积水各2例(4.35%),神经源性膀胱3例(6.52%),输尿管占位5例(10.87%),肾结石10例(21.74%),输尿管结石22例(47.83%);34例患者经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后,无显影5例,一侧显影13例,显影出现延迟16例。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应用16层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够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BCS)的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表现特征,探讨MRI对BC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9例BCS采用3.0T MR扫描仪进行常规MRI平扫及3D-CEMRA检查.观察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和门静脉(PV)的开放性,观察有无肝内外侧支循环、门静脉-体静脉间曲张静脉和肝实质病变.其中,17例行超声检查,10例行DSA检查,12例行CT检查.结果:39例BCS中,IVC阻塞型(Ⅰ型)6例,HV阻塞型(Ⅱ型)5例,混合性阻塞型(Ⅲ型)28例;39支IVC中,MRI清晰显示34支IVC阻塞(膜性阻塞15例,节段性阻塞19例);117支HV中,MRI显示62支HV阻塞(肝右静脉24支,肝中静脉17支,肝左静脉21支).MRI直接征象表现为HV和/或IVC狭窄、闭塞;间接征象表现为HV和/或IVC阻塞远端血管扩张,肝大、尾叶肿大、脾大,肝内侧枝血管,副HV,肝外侧枝血管,肝硬化,肝癌和肝脏其他占位特别是第二肝门周围占位,腹水,IVC和HV血栓形成.结论:MRI能直接显示HV和/或IVC阻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MRI可作为诊断BCS的一种优选的非侵袭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螺旋CT在布加综合征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经手术证实为布加综合征的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开展螺旋CT检查,比较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3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共13例为中下腔静脉全部或部分阻塞,10例为肝静脉阻塞,7例为混合型,30例患者均存在肝内或者肝外侧支静脉循环;螺旋CT诊断结果为12例中下腔静脉全部或部分阻塞,9例肝静脉阻塞,9例混合型,2例误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93.33%,与手术诊断结果对比,P>0.05.结论:螺旋CT是临床诊断布加综合征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梗阻的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5例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其中肝外胆道结石21例,慢性胰头炎2例,恶性胆道梗阻42例。使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47例。使用1.5T超导MRI扫描仪检查18例,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横断和冠状面成像,MRCP使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技术。结果47例中MSCT显示轻度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3例,中度12例,重度32例,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准确率为97.9%,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2%。18例MRCP胆胰管显示满意,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MRI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MSCT与MRI检查可以对肝外胆道梗阻作出早期诊断,特别以MRCP能清楚显示扩张胆管的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BCS)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评价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BC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33例BCS患者进行了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3D DCE MRA。以手术或DSA结果作对照,评价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血管重建对判断BCS血管梗阻部位、程度以及肝内外侧支循环建立的价值。结果: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下腔静脉狭窄21例,下腔静脉闭塞12例。肝静脉狭窄或闭塞15例,副肝静脉增粗10例,肝内或肝外侧支循环形成23例。MIP血管重建可显示血管和侧支循环总体情况,而MPR血管重建可多角度直接显示血管。肝实质异常包括:肝脏各叶比例失调、尾状叶增大11例,肝实质信号不均匀并斑片状强化25例,显示良性结节7例。结论: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3D DCE MRA,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是一种有效的术前全面评价BCS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和超声诊断分型,以利于选择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经血管造影、介入或手术治疗证实.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将BCS分为8型:Ⅰ型,不完全性下腔静脉隔膜,30例;Ⅱ型,完全性下腔静脉隔膜,3例;Ⅲ型,下腔静脉狭窄,8例;Ⅳ型,下腔静脉阻塞,3例;V型,大肝静脉狭窄,20例;Ⅵ型,大肝静脉阻塞,15例;Ⅶ型,小肝静脉广泛性阻塞,9例;Ⅷ型,混合型病变,38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良好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狭窄或阻塞的性质、部位、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BCS的诊断分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CT参数分析。方法:选取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疑似肝硬化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以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阳性67例,阴性13例;肝功能分级A级58例,B级6例,C级3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阳性66例,阴性14例,多层螺旋CT检查肝硬化的准确率93.75%,灵敏度95.52%,特异度84.62%,阳性预测值96.97%,阴性预测值78.57%,Kappa值=0.777,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多层螺旋CT检查肝功能分级结果显示,A级56例,B级7例,C级4例,检出准确率91.04%(61/67)。肝功能C级体表面积大于A、B两组,B组肝脏体积大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肝硬化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准确获取患者肝脏体表面积以及肝脏体积等数据,有效显示肝功能分级,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布加综合征CT表现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1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CT平扫及强化的影像资料。结果:本组共19例,肝脏增大11例,4例体积缩小,4例形态无明显改变。增强检查,动脉期肝脏强化不明显14例,中央区斑片状强化5例,门脉期19例肝内均见强化,强化区不均匀,其中17例以肝脏中央区强化明显,延迟期13例肝内强化趋于均匀,6例强化不均匀。14例肝静脉狭窄或闭塞,8例肝内下腔静脉狭窄。结论:布加综合征在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仍具有强化特点,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急性胸腹部创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均采用X射线及多层螺旋CT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准确率对比,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肝脏损伤类型中的准确率均为100%,其准确率显著高于X射线检查准确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射线检查诊断准确率,因此,多层螺旋CT检查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心血管成像技术对小儿法洛四联症(TOF)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ECG)对比。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OF患儿进行64层螺旋CT增强心脏检查,并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进行图像重建。所有病例均作ECG对照,以24例手术为金标准比较64层螺旋CT和ECG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手术证实的心血管畸形152处,64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93.42%,明显高于ECG的诊断准确率69.74%(χ2=14.18,P<0.01)。对手术证实的18例小儿TOF,64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64层螺旋CT对TOF伴发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86.67%,ECG为33.33%(χ2=17.78,P<0.01)。结论64层螺旋CT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优于ECG,能准确诊断小儿TOF,同时能评价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