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1 929例HBs Ag阳性产妇及其分娩的8~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实施情况,同时对产妇所生婴儿抽血,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共调查HBs Ag阳性产妇及婴儿1 929对,婴儿出生12个月时HBs Ag阳性率为0.93%,阻断成功率为99.07%;HBs Ab阳性率63.09%。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产妇所生婴儿HBs Ag阳性率分别为1.64%和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P=0.027)。不同民族、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产科操作、会阴裂伤程度的产妇所生婴儿HBs A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HBs Ag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阻断乙型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妇91例及娩出的91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10例,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81例,随访至新生儿12月龄时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和HBVDNA含量,比较阻断效果;同时分析孕妇血清HBe Ag状态、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对HBV感染的影响。结果联合接种后新生儿12月龄时HBs Ag阳性率为1.2%、HBV-DNA含量为(3.0±0.5) Log拷贝/ml,明显低于单独接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接种后新生儿HBs Ab阳性率和HBs Ab滴度明显高于单独接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接种的新生儿中,孕妇HBe Ag阴性45例、HBe Ag阳性36例; HBe 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12月龄时HBV-DNA含量明显低于HBe 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s Ab阳性率和HBs Ab滴度明显高于HBe 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接种的新生儿中,不同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的HBs Ag阳性率、HBV-DNA含量、HBs Ab阳性率、HBs Ab滴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HBV感染与孕妇HBe Ag状态有关,与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产妇乙肝标志物筛查情况及乙肝病毒(HBV)母婴阻断工作开展现状,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产妇筛查及新生儿母婴阻断措施开展情况。方法在四川省彭州市和西充县选取2013-01-01/2014-03-31期间在医院产前筛查出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住院分娩产妇及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地区医疗机构产妇HBV血清学标志物筛查均采用国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产妇HBs Ag阳性筛查率为5.18%,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为99.72%。随访的330名HBs 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均开展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ep B)免疫策略,89.79%的新生儿接种10μg重组Hep B(酵母)。新生儿HBs Ag阳性率2.1%,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阳性率93.09%。不同喂养方式(χ~2=8.210,P=0.004)和母亲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产前不同检测结果(χ~2=4.500,P=0.034)对新生儿HBs 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查地区HBV垂直传播母婴阻断措施实施效果显著,且不受喂养方式和分娩方式的影响,HBs Ag和HBe Ag双阳性和HBV DNA水平较高(106 U/ml)孕妇应为母婴阻断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深圳市人群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和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 对<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和≥20岁年龄组人群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监测,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7~12月龄儿童进行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研究. 结果 深圳市人群HBsAb阳性率为72.75%,其中小年龄组人群HBsAb阳性率较高,≥20岁人群HBsAb阳性率最低;919名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1.41%,HBsAb阳性率为95.21%. 结论 深圳市人群HBsAb阳性率均高于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抵抗乙肝病毒能力相对较高;乙肝疫苗尤其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分娩方式不会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分娩的21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母亲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儿童全部完成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分析所有儿童乙肝免疫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母亲双阳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儿童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例分别为6.12%和60.20%,明显高于母亲单阳性HBsAg和乙肝e抗体(HBeAb)同时阳性儿童(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 Ab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方式儿童HBsAg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童HBs Ab阳性比例为76.54%,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能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双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常见影响因素。方法从深圳市罗湖区4家助产机构中,选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其所分娩、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9~12月龄婴儿,其中2011年选取101对母婴,2012年选取191对母婴,并调查母亲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同时对婴儿采样并开展血清中乙肝两对半标志物检测,另外对2011年开展检测的样本中选取53例进行跟踪随访及监测血清乙肝两对半标志物。结果婴幼儿HBsAg阳性率1.71%,HBsAb阳性率95.2%,抗体阳转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娩方式和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乙肝感染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的53例婴幼儿,2011年检测时均无感染并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复查时有3例HBsAb转阴。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效果显著,且不受喂养方式和分娩方式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体液免疫水平有所衰减,但对HBV仍有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 调查婴幼儿中,HBsAg阳性率为6.96%,HBsAb阳性率为56.33%.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б庖?P>0.05),但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9,P=0.008).母亲为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所生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77%,顺产和剖腹产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0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45%和7.6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与是否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及喂养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方法于1996年10月7日—1997年5月31日在德清县招募135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其中35人的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设为阳性组;100人的母亲HBs Ag阴性,设为阴性组。所有新生儿按0-1-6月的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分别于12月龄、13岁(2010年)和15岁(2012年)进行随访,并检测乙肝相关血清学指标,评估重组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结果 135名新生儿12月龄时随访到123人(91.11%),2010年随访到95人(70.37%),2012年随访到46人(34.07%),三次随访研究对象HBs 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阳性组2010年发现3例乙肝核心抗体(HBc Ab)阳性,2012年无新增阳性;12月龄、2010年、2012年乙肝表面抗体(HBs Ab)阳性率分别为88.89%、81.48%和80.00%;12月龄HBs Ab水平与2010年和2012年的HBs Ab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阴性组未发现HBc Ab阳性者;12月龄、2010年、2012年HBs Ab阳性率分别为91.18%、54.41%和52.78%;12月龄HBs Ab水平与2010年、2012年的HBs Ab水平均无统计学关联(P0.05)。校正母亲HBs Ag影响后,加强免疫与HBs Ab阳性率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重组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3~15年内保护效果较好,普通人群不需要加强免疫;母亲未感染乙肝的新生儿完成基础免疫后,其青少年时期的HBs Ab水平与第12月龄时HBs Ab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由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尽早(最好于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国际单位,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成功率。新生儿在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价值。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HBs Ag阳性产妇546例及乙肝高危儿546例,依据乙肝高危儿是否感染HBV分为感染组(19例)与未感染组(527例)。对HBs Ag阳性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乙肝高危儿均行血清HBs Ab、HBs Ag水平测定。统计乙肝高危儿免疫注射及血清标志物测定情况,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肝高危儿HBs Ag、HBs Ab阳性率,分析乙肝高危儿HBV母婴传播因素。结果乙肝高危儿均进行了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注射,其中524例(95.97%)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检测结果显示19例(3.48%)高危儿血清HBs Ag呈阳性,381例(69.78%)血清HBs Ab呈阳性;0.5~岁年龄段HBs Ab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发现产妇HBe Ag阳性率、乙肝免疫预防方式为HBV感染母婴传播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产妇HBe Ag阳性、乙肝免疫预防方式为HBV感染母婴传播的独立影响因素,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对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价值较高,对乙肝高危儿予以乙肝疫苗联合HBIG免疫接种可降低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对2011-2015年在丹阳市辖区各医院8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儿,于出生后12 h内接种100 IU HBIG及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并按0、1、6方案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在儿童12月龄时采集血样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并调查母亲分娩方式、出生医院信息,分析其与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的关系。结果 832例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幼儿HBsAg阳性34例,阻断成功率为95.91%,抗-HBs阳性793例,阳性率95.31%。母亲HBeAg阳性阻断成功率(90.95%)低于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97.47%)(χ~2=16.409,P0.0001),婴儿抗-HBs阳性率(92.46%)也是低于HBeAg阴性母亲(96.21%)(χ~2=4.756,P=0.029);未发现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与阻断效果有关。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有较高的阻断率和保护率,且不受出生医院、分娩方式和监测月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阻断乙肝病毒 (HBV)的母婴传播 ,涵江区妇幼保健院自1997年开始 ,对婚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者 ,建议其配偶婚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婚检发现女方 HBs Ag阳性者 ,建议在其妊娠晚期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采用产前产后全程干预 ,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方法 ,阻断 HBV的母婴传播 ,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对 10 0例 HBs Ag阳性的孕妇注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商品名 :上生甘迪 )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单项 HB…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epB)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对575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产婴儿,于出生后12h内接种100IU HBIG及10μg重组酵母HepB,并按0、1、6方案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在儿童8月龄时采集血样进行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并调查母亲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等。结果 575例婴幼儿HBsAg阳性7例,阻断失败率为1.2%;HBeAg阳性母亲儿童的阻断失败率为2.9%,阴性的阻断失败率为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4)。未发现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等与阻断效果有关。结论 HBIG联合HepB阻断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效果显著,且不受喂养方式和分娩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97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幼儿进行分析,观察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的免疫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397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中HBsAg阳性婴幼儿38例,母婴阻断失败率为9.57%。分娩方式、母亲乙肝DNA病毒含量、母亲HBeAg阳性情况不同的婴幼儿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亲HBeAg阳性(OR=20.323)、阴道自然分娩(OR=4.425)、血清HBV高载量(OR=4.027)增加母婴阻断失败风险。结论 高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具有显著的母婴阻断效果。母亲HBeAg表达模式、分娩方式及HBV载量为影响阻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寻找乙肝疫苗母婴阻断的最佳免疫策略。方法: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接种不同剂量的HBIG和乙肝疫苗,分别检测全程免疫接种后1个月、6个月儿童抗体滴度。结果:⑴共调查463例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滴度,抗-HBs阳转率为96.49%,7月龄与12月龄儿童抗-HBs(>10 IU/ml),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⑵母亲双阳与母亲单阳的儿童,抗-HBs滴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接种HBIG100 IU与200 IU的12月龄儿童抗-HBs阳转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接种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尤其在母亲为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中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可达到较好的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母亲的新生儿母婴感染的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HBs Ag阳性孕妇及其子女,结合住院病历及随访调查,记录母亲分娩方式、哺乳方式、儿童疫苗接种等资料,并对母亲和子女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结果:250例随访儿童中,238例出生24 h内接种了第1针乙肝疫苗,179例24 h内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儿童HBs Ag阳性4例,阳性率1.6%。其中HBe Ag阳性母亲48例的子女HBs Ag阳性4例,阳性率为8.3%明显高于孕期HBe Ag阴性母亲的子女HBs Ag阳性率为0.0%(P<0.01)。经剖宫产和阴道分娩的子女HBs Ag阳性率分别为2.1%(3/140)和0.9%(1/110)(P>0.05),人工喂养儿童HBs Ag阳性率4.8%(4/83)高于母乳喂养(P<0.05),可能与人工喂养组母亲HBe Ag阳性率53.0%(44/83)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2.4%(4/167)有关(P<0.01)。结论:母亲HBe Ag阳性是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正规免疫预防后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并不降低HBV母婴感染的风险。因此,不能将剖宫产分娩作为减少HBV母婴传播的手段,并应该鼓励HBs Ag阳性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的阳性筛查状况及筛查后干预对策,旨在为减少母婴乙肝传播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该院待产并进行产前检查的60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参与研究的孕产妇中产前及产时HBs Ag筛查工作开展情况、HBs Ag检测阳性状况、HBs Ag阳性孕产妇的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疫苗接种情况。结果600例孕产妇均参与并完成研究。经调查,纳入研究的600例孕产妇均参与HBs Ag产前筛查讲座,最终完成检测的孕产妇600例,检测率为100. 00%。600例孕产妇中HBs Ag检测为阳性的55例,HBs Ag阳性率为9. 17%。所有产妇中接受产前HBs Ag检测的比例显著高于接受产时检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所有产妇接受产前HBs Ag检测的阳性比例与接受产时HBs Ag检测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HBs 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中仅52. 73%进行高剂量乙肝疫苗注射,仅34. 55%的产妇家属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仅23. 64%的新生儿在疫苗周期结束后进行复查。结论全面开展孕产妇产前及产时HBs Ag检测,及时对HBs Ag阳性孕产妇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同时建立有效阻断后跟踪随访机制,加强乙肝疾病相关宣教,对于母婴乙肝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阻断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呈阳性的25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入选者分成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与免疫阻断效果、出生及1、3年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 Ab)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及1年后的HBV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内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及1年后的HB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750,P=0.016;χ~2=6.670,P=0.010)。产妇HBs Ag单阳性与HBs Ag和HBe Ag双阳性两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及1年后HBV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2.390,P=0.000;χ~2=8.126,P=0.004)。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新生儿出生与联合免疫后1岁HBs Ab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母乳喂养组内新生儿出生与联合免疫后1岁HBs Ab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34.640,P=0.000);人工喂养组内新生儿出生与联合免疫后1岁HBs Ab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0.500,P=0.000)。产妇HBs Ag单阳性与HBs Ag及HBe Ag双阳性3年后幼儿的HBV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930,P=0.001),两组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56,P=0.610)。结论 HBIG+乙肝疫苗的联合应用对新生儿HBV感染具有良好的阻断疗效。HBV感染率与宫内感染有关,与孕妇HBs Ag和HBe Ag是否双阳性有关,与新生儿的出生方式及喂养方式无关,因此HBs Ag+产妇新生儿采用正规联合免疫后可正常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江秀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7):3359-3360
[目的]研究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阻断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不同模式。[方法]在新生儿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分别采用3种方案注射HBIG,以观察HBIG的保护效果。同时观察HBsAg阴性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者。[结果]方案1HBsAg阳性率为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为79.39%;方案2HBsAg阳性率为2.94%;方案3HBsAg阳性率为10.26%。[结论]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血清HBVM模式复杂,阻断有效的婴儿HBVM模式可有多种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天台县中小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血清抗体水平,为中小学生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天台县直属中小学校2017年入学新生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分析不同学段、性别、地区学生乙肝血清标志物的阳性情况。结果调查中小学生4 210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率为2.30%,乙肝表面抗体(HBs Ab)阳性率为42.16%,乙肝核心抗体(HBc Ab)阳性率为19.93%。HBs Ag、HBc Ab阳性率随着学段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HBs Ab阳性率随着学段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农村学生HBs Ag阳性率为3.17%,高于城市学生的1.55%(P0.05);城市学生HBs Ab阳性率为49.58%,高于农村学生的33.61%(P0.05)。有36.86%的中小学生乙肝三系检测五项指标为全阴性。结论天台县中小学生乙肝抗体水平随学段增长呈下降趋势,对抗体滴度下降或无免疫水平的学生应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或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