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抢救护理程序,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士的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士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护士满意度,降低危重患者的治疗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274例危重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23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全程护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降低医疗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00例急诊危重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其中,研究组给予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对两组病患的抢救成功率及病患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分析及对比.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与病患的满意度都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于急诊危重病患者而言,若对其进行全程护理的抢救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8):158-159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80例急诊危重患者,以随机数目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严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18):49-51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并发症状况。方法选择240例急症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在入院后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医院全程护理干预模式。观察2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住院时间、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12月间救治的危重患者19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全程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研究组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全程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不仅能够提升抢救成功率,还可综合提高护患的满意度,进而提升急诊科的整体护理水平和医院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抢救成功率为95.0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5VS 2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VS 81.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具有大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提高急诊抢救工作效率。方法:健全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抢救技术,规范仪器、药品、物品管理,注重环节及细节管理。结果: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及抢救技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进一步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崔慧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1],临床症状以持续、剧烈、急性的胸骨后疼痛为主,单纯药物无法缓解。患者检查结果显示,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严重者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等症状[2],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的多发病之一[3-4],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5]。目前,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法,并已成为专家共识[6]。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已经取得了阶段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急诊科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3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全程优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急救设备;2、优化急救流程;3、优化急救小组;4、加强专业培训。经过治疗之后,38例患者中有10例存活,28例死亡,病死率为73.68%,28例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呼吸、MODS和循环功能衰竭。认为全程优化护理让中毒患者感受到了个体化的急救护理,提高了救治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赵楠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Z1)
目的: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划分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方式,对比两组的急救相关指标大小、住院时间、疾病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的院内疾病复发率、院内再次急救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小分别是6.67%(2/30)、10.00%(3/30)、96.67%(29/30)以及3.33%(1/30),和对照组指标大小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干预操作后,可以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疗效,降低抢救后疾病复发率,同时有效提升我院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开展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谭妙芬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7,(1):86-87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意义。方法对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进行就诊的110例需要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讨论和分析。对于以上110例需要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干预组的患者经由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干预方式,对照组患者经由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和对比2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各项指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较低,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干预方式效果较为显著,不仅能够使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得到改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0.45±0.03)min,心电图时间(4.31±0.89)min,静脉采血时间(4.58±1.13)min,静脉用药时间(4.59±1.09)min,急救总时间(40.06±5.47)min;对照组分诊评估时间(2.24±0.49)min,心电图时间(7.48±1.67)min,静脉采血时间(8.96±2.64)min,静脉用药时间(7.58±2.37)min,急救总时间(62.16±8.77)min,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8.35±2.16)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2.06±1.89)分;对照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3.24±4.32)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8.01±3.9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够提升抢救时间,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改良全程急诊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对急救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改良全程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急救时间、急诊反应时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总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头颅CT时间和急救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反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全程急诊护理运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可缩短急救时间,减少急诊反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提升护理总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分析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制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对2015年1-6月我院收治的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分析患者的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DNT)、临床疗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溶栓后90 d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NT时间均控制在60 min以内,最长58 min,最短30 min,平均时间为(51.91±6.16)min。基本治愈73例,显效36例,有效22例,治疗有效率为95.6%。所有溶栓治疗者均未出现子宫出血或脑出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达100%。从患者的恢复情况来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90 d,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减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恢复。结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以缩短DNT时间,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关键在于掌握转运的指征、转运前的风险评估、转运人员的组成、转运的急救器械和药品的准备、转运前的预防处理、转运途中的观察与抢救、搬运方法是否正确、抢救预案是否有效实施及严格交接班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的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神经缺损程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干预前,常规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干预前,常规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患者语言、情绪、个性、精力、活动能力、家庭角色、自理能力、社会角色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可以考虑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